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负局

    同“负局先生”。前蜀贯休《寄天台叶道士》诗:“负局高风不可陪,玉霄峰北置楼台。”【词语负局】   汉语大词典:负局

  • 芹敬

    同“芹献”。明 王錂《春芜记.忤奸》:“吾曹交谊金石盟,只是愧药饵未将芹敬。”【词语芹敬】   汉语大词典:芹敬

  • 凤麟胶

    同“凤胶麟角”。唐张贲《奉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诗:“凤麟胶尽夜如何,共叹先生剑解多。”【词语凤麟胶】   汉语大词典:凤麟胶

  • 痛哭新亭

    源见“新亭对泣”。指为国难而忧伤。明陈子龙《秋日杂感》诗:“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 笔塚与退笔塚

    唐.李肇《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注:草圣,指草书成就最高的人,此似指后汉弘农张芝。三昧,奥妙,诀窍)。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塚。”唐.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

  • 东窗计

    源见“东窗事发”。谓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马逃来御黄屋……东窗计就通和好,鄂王赐死蕲王老。”偏正 指谋害他人的阴谋诡计。明·瞿佑《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

  • 夷陵火

    《史记.白起传》:“攻楚,拔郢,烧夷陵。”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夷陵,今峡州郭下县。”按:夷陵为楚王陵墓之名。夷陵,春秋时楚先王的墓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击破楚军,曾焚烧

  • 望仙台

    《三辅黄图》卷三《甘泉宫》:“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汉武帝崇拜仙术,修建了很多宫、殿、观、台,望仙台是其中之一。后遂用为咏升仙或咏宫苑之典。唐

  • 金屋贮娇

    同“金屋藏娇”。南朝 梁费昶《长门怨》诗:“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主谓 原指汉武帝幼时喜爱阿娇,要用金屋让其居住一事。形容纳娶美丽女子为妻妾。语本汉·班固《汉武故事》:“胶东王(刘彻)数岁,长公主

  • 切磋琢磨

    本意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古代一首民歌在称颂卫武公的功业时说,看那淇水弯又弯,绿竹随风舞姗姗,我心中的那个伟人啊!既象骨角切磋的那样光又亮,又象玉石琢磨的十分美观。既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