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息事宁人】  成语:息事宁人汉语词典:息事宁人

猜你喜欢

  • 黄菊满东篱

    源见“东篱菊”。指幽隐闲雅的情致。唐司空图《五十》诗:“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东篱。”

  • 鲁阳戈

    源见“挥戈回日”。指回天之力或力挽危局的手段。南朝 梁萧纪《同萧长史看妓》诗:“想君愁日暮,应羡鲁阳戈。”王德钟《十九岁述怀》诗之六:“匡时挥尽鲁阳戈,天意如斯奈若何!”【词语鲁阳戈】   汉语大词典

  • 击珊瑚

    《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

  • 左宜右有

    《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后以“左宜右有”谓德高才富,无所不宜。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精研《易》《礼》,时雨润物,吾不如张皋文;文采斐然,左宜右有,

  • 上竿鱼

    宋.欧阳修《归田录》二:“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虽然

  • 哭西州

    源见“羊昙泪”。借指痛悼故友。清黎士弘《至西昌知周栎园先生无恙》诗:“误尽闽南碑下客,无端北望哭西州。”

  • 织妇

    同“织女”。三国 魏曹植《杂诗》之三:“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黄节注:“西北织妇,盖喻织女星也……是西北者,织女星所在之方也。”【词语织妇】   汉语大词典:织妇

  • 因人成事

    因:依靠。指毛遂对一同随行来的门客说:你们都是依靠别人力量把事情办成功。后以此典比喻人没有本事而依赖他人办事成功而坐享成果。毛遂说服了楚考烈王同意楚、赵联盟,楚出兵救赵,共同抗秦。当时楚考烈王、平原君

  • 向西笑

    源见“屠门大嚼”。谓渴慕京师。唐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诗:“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 遭邻女梭

    同“投梭折齿”。清赵翼《邵松阿落一齿已而落处更生所谓儿齿也走笔奉贺》诗:“非遭邻女梭,岂被逻卒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