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公启事

山公启事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山涛传》(卷四三):“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卑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晋时山涛为吏部尚书,廉正无私,举荐官缺都能合理,时称“山公启事”。后因以用为选贤任能的典故。

唐.李商隐《题宇文中丞》诗:“最望山公启事来。”


主谓 山公,晋山涛。山涛为吏部尚书,凡选用人才,必拟题目考核并加评论后,上报任用。借指举贤荐能,知人善任,亦指荐贤的公文。语本《晋书·山涛传》:“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问,然后显奏……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来。”△褒义。用于人事方面,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卑贱之举。→名贤启事 山公启


【典源】《晋书·山涛传》:“ (山)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人怀慕尚,风俗颇革。”“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今译】 晋代山涛 (字巨源) 任吏部尚书,他甄别荐拔隐居贤才,广泛搜求有识之士,所表彰征召的三十多人,都有真才实学,闻名于世。对此,人们钦慕崇尚,选官的风气也为之一新。后山涛又主管甄选官吏达十几年,每当官职缺任,他总是推荐数人,当了解皇帝的意图后才正式上奏,供帝王选录。山涛对所荐拔的人均加以评论品题,当时人称为“山公启事”。

【释义】 后以此典指选贤举能,知人善任。

【典形】 名贤启事、山公启事、山涛鉴、山涛之启、选在山涛、公才山吏部、山公启、急士如拾珍。

【示例】

〔名贤启事〕 清·吴伟业《寄房师周芮公先生》:“巨源当日称知己,误玷名贤启事中。”

〔山公启事〕 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山涛鉴〕 唐·杜甫《送魏二十四司直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明白山涛鉴,嫌疑陆贾装。”

〔山涛之启〕 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东京鼎实,先加邓之动; 西晋官人, 多用山涛之启。”

〔选在山涛〕 唐·白居易《王承林可安州刺史制》:“汉择名儒,任先疏广;晋求耆德,选在山涛。”


【词语山公启事】  成语:山公启事汉语词典:山公启事

猜你喜欢

  • 鸣驴

    源见“驴鸣一声”。指伤悼故友。清孙枝蔚《哭方尔止》诗:“《采药》传神曾绝肖,他时对此学鸣驴。”【词语鸣驴】   汉语大词典:鸣驴

  • 姜诗孝母

    《东观汉记.姜诗》:“姜诗字士游,广汉雒人也。适值年荒,与妇傭作养母。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行学’,岁岁做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日生鲤鱼一双。

  • 唱黄鸡

    源见“黄鸡白日”。指感叹年华易逝,岁月催人老。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可立而待

    可以马上等到结果。 表示事件迅即发生。语出《孟子.离娄下》:“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僧化成曰:‘吕给事为参政,譬如草屋上置鸱吻耳。’‘

  • 菊醑

    同“菊花酒”。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念切瞻依,酌菊醑而未敢。”【词语菊醑】   汉语大词典:菊醑

  • 北门管钥

    同“北门之管”。清黄遵宪《冯将军歌》:“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见“北门锁钥”。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投献门》引《青箱杂记》:“北使至,问那个是无宅起楼台相公?莱公时方居散地,因召还,授~

  • 螳螂奋臂

    源见“螳臂当车”。比喻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但却不自量力。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却乃提一旅之师,抗百万之众,何异螳螂奋臂,羊豚鼓鬣。”见“螳臂当车”。唐·黄滔《谢试官启》:“将怜其蚌蛤剖胎,只自回

  • 栀鞭

    源见“栀貌蜡言”。用栀黄染的劣质鞭。比喻伪饰欺世的言行。元方回《次韵酬郝润甫》之一:“俯仰此心了无愧,冷看举世售栀鞭。”【词语栀鞭】   汉语大词典:栀鞭

  • 清浅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后因以“清浅”指银河。唐李白《游太山》诗之六:“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唐孟郊《古意》诗:“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词语清浅】   汉语大

  • 鲁门鶢鶋

    源见“鲁禽情”。泛指受到不顺其自身情理对待的人或物。鶢鶋,同“爰居”。唐杜甫《白凫行》诗:“鲁门鶢鶋亦蹭蹬,闻道如今犹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