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

《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谓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偏正 比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语本《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依目前态势,两人断不能~。”△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勾心斗角。也作“合衷共济”。


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谓之 “和衷共济”。

“济”,渡。《诗·邶 ( bèi) 风·匏 ( páo) 有苦叶》: “济有深涉。”传: “济,渡也。”

“共济”,谓共同度过 ( 难关) 。

那么,“和衷”是同心协力之义吗?

“衷”,本义为贴身内衣。 《说文·衣部》: “衷,里亵衣。”段注: “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假借为中字。”“衷”为“里亵衣”,“在内”,“假借为中”,因而可引申为 “内在”、“内心”、“心中”之义。如 “言不由衷”、 “衷心感谢”、 “诉衷肠”、 “衷情”等语,“衷”皆表示 “内心”、“心中”之义。

“和”谓协和、和谐。因此, “和衷”便是内心相和、协调。由此而知 “和衷共济”指的便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意。

此语由 《书·皋陶 ( yáo) 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句中之 “和衷”与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句中 “共济”组成。《书·皋陶谟》孔传: “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鲁语下》韦昭注: “共济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匏为葫芦之属,内空干后有浮力)


【词语和衷共济】  成语:和衷共济汉语词典:和衷共济

猜你喜欢

  • 风月主人

    《五代蜀史》:“彬(欧阳彬)大喜曰:‘青山绿水为二千石(旧时太守之俸为二千石,故亦以称太守),作诗饮酒为风月主人岂诚不善乎!’”任渊注引苏轼帖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因以“风月主人”称

  • 二俊彩

    参见:入洛

  • 耳濡目击

    同“耳濡目染”。明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见“耳濡目染”。【词语耳濡目击】  成语:耳濡目击汉语大词典:耳濡目击

  • 斋前树

    《南史.萧惠开传》载,南朝宋.萧惠开,素有大志,后由东海太守调任少府,加给事中,益不得其志,“寺内所住斋前,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划除别种白杨。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后因以“

  • 秦家楼

    同“秦楼”。明陈子龙《萧史曲》:“自听人间曲,更入秦家楼。”【词语秦家楼】   汉语大词典:秦家楼

  • 青云科

    源见“青云自致”。指获取高官显位的手段。唐高適《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羁旅虽同白社游,诗书已作青云科。”

  • 白衣送酒

    南朝 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弘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

  • 木偶流

    同“木偶乘流”。元 牟?《和雨中》:“那忍田翁笑,还怜木偶流。”

  • 曲突计

    同“曲突谋”。清王闿运《独行谣三十章赠示邓辅纶》诗:“乡使并全力,武宣扫无馀。置此曲突计,焦头赏曾胡。”

  • 鲁缟薄

    《史记.韩长儒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许慎曰:“鲁之缟尤薄。”强弩之末,势极已无力,故鲁缟虽薄而不能穿透。古代,鲁国纺织技术高超,曲阜所产之缟(绢),尤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