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同舟敌国

同舟敌国

指吴起对魏武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政,就是同船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后以此典比喻如果不讲德义,亲信也会叛离;又比喻旗鼓相当的对手。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坐了船。在黄河里顺流而下,船行中途,魏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河环抱,形势美极了!这是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强盛,在于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今湖南省北部),右有彭蠡(lǐ里)泽(今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但是他没有德行,不讲信义,夏禹灭亡了它。夏桀的驻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今山东省中部)、华山(今陕西省东部),伊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在它的南面,羊肠坂(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南;此借路曲如羊肠,概指太行山)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今山西省吉县西),右有太行山(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常山(即恒山,今河北省阳曲县西北)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德政,周武王杀死了他。从这些看来,治国在于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就是同在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呀!”魏武侯说:“好。”此典又作“舟中敌国”、“敌国同舟”、“隐若敌国”。

【出典】: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2166、2167页:“武侯浮西河(古称西部地区北南流向之黄河为西河,此指今山西、陕西自北而南一段)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即有苗氏,虞舜时中国南方部落名称)左洞庭,右鼓蠡,德义不修,禹(姒姓,传说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他曾领导人民疏江河、治洪水)灭之。夏桀(履癸,夏朝最后君主,是中国古代有名暴君)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商汤,商朝建立者)放之。殷纣(商代最后君主,以荒淫无道、残酷暴毒著称)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他领兵消灭殷纣,建西周王朝)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例句】:

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公应变愈长,风飚更勇,隐若敌国,差强人意。”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况妖徒革面,徼外非复他人;部落离心,舟中皆为敌国。” 唐·陆贽《陆宣公集》十一《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秭米自家身。” 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之五:“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其他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也比喻原来交好的人互相反目。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醒世恒言》卷36:“~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多用于不修德行所造成的后果。→反目成仇 众叛亲离 ↔化敌为友。也作“舟中敌国”、“敌国同舟”。


【典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东观汉记》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引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 《后汉书·吴汉列传》 亦载。

【今译】 战国时魏武侯顺西河乘船而下,船至中流,他回头对吴起说:“这么险固的山河,真壮观呀! 这是魏国的宝物。”吴起认为,国家靠仁德而不靠地理险固。历举了前代几个国君因不修德,虽有山河之险仍然亡国的例子,说明在德而不在险。如果国君不修德,恐怕舟中之人都会成为敌国了。

【释义】 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 也形容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 或借指乘船同行。

【典形】 敌国同舟、敌国舟中、同舟敌国、隐若敌国、舟中敌国。

【示例】

〔敌国同舟〕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秭米自家身。”

〔同舟敌国〕 清·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之五:“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隐若敌国〕 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公应变愈长,风飚更勇,隐若敌国,差强人意。”

〔舟中敌国〕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况妖徒革面,徼外非复他人; 部落离心,舟中皆为敌国。”


【词语同舟敌国】  成语:同舟敌国汉语词典:同舟敌国

猜你喜欢

  • 张尹眉

    源见“张敞画眉”。指女子的秀眉。用以喻新月。唐宋之问《望月有怀》诗:“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

  • 鲁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进一步,或释为失)而遂正(同政,指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时,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欲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齐高士鲁仲连去见

  • 谑浪笑傲

    戏言放浪,调笑不恭。《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敖:通“傲”,倨慢。钱钟书《围城》七:“今天是几个熟人吃便饭,并且有女人,他当然谑浪笑傲,另有适应。”见“谑浪笑敖”

  • 浮梗

    同“泛梗”。闽徐夤《别》诗:“酒尽歌终问后期,泛萍浮梗不胜悲。”【词语浮梗】   汉语大词典:浮梗

  • 集囊作帷

    囊:书囊,即指盛放大臣上书的布袋子。帷:帷幕。汉武帝时,天下奢侈成风,百姓多弃农经商。武帝问东方朔:“我想要教化人民,有什么好办法吗?”东方朔说:“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等远古的历史,已过去几千年了,

  • 侨札之分

    《左传.襄公二九年》:“(吴公子札)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以表友情。后因以此比喻朋友之交的典故。《三国

  • 西山

    源见“采薇”。指首阳山。亦借指隐居之地。三国 魏阮籍《咏怀诗》之三:“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词语西山】   汉语大词典:西山

  • 弃?投笔

    源见“终军弃?”、“投笔从戎”。指胸怀大志,建功立业。明阮大铖《燕子笺.平胡》:“弃?投笔,甚惬胸怀;变更姓名,幸无知觉。”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树:种植。 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谷物;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 这是古代谚语。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 忘年之交

    参见:忘年之好偏正 不拘辈分年龄而结为知心朋友。语本《后汉书·祢衡传》:“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梁书·何逊传》:“弱冠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