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原意是说人的味觉大体相同。 后也泛指人的好恶大体相似。语出《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周代《〈枯叶蝴蝶〉的断想》(《长江日报》1993年7月16日):“徐迟先生的随笔《枯叶蝴蝶》,十多年前发表于《百花洲》文学月刊,近十年来被全国选家看中,陆续收入多种文选中。‘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此话不假。”


其他 口对于食物的味道,是人人共同的爱好。《孟子·告子上》:“~;耳之于声,有同听也;目之于色,有同羡也;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用于形容人对于美味的爱好,是共同的。也作“口有同嗜”。


【词语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成语: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猜你喜欢

  • 陈群戚容

    《世说新语.方正》:“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三国时,曹丕受禅登基。群臣兴高彩烈,唯有陈群表现出忧戚之容色。文

  • 落帽筵

    源见“孟嘉落帽”。谓重阳登高,潇洒游宴。唐杜牧《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芜湖感旧伤怀因成十六韵》:“极浦沈碑会,秋花落帽筵。”

  • 教胄

    《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后以“教胄”谓向后学讲解经义。南朝 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将应

  • 冠年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后以“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释僧富》:“及其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词语冠年】   汉语大词典:冠年

  • 照乘之珠

    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拉大车一辆为一乘。此典指魏惠王对齐威王说:魏国有能够象光明照亮大车行路之宝珠。后以此典比喻稀有之物。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名(yīng英),战国时魏国君

  • 秦楼凤

    源见“乘鸾”。借指佳偶。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会与秦楼凤,俱听汉苑莺。”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新婚三日来到厨房,洗净双手去作羹汤。 古时认为妇女的职责是“主中馈”,故用此二句作为新娘的生活实录。语出唐.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儿女英雄传》二八回

  • 曝麦读

    《后汉书.高凤传》:“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

  • 循名核实

    犹循名责实。明 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愿勉旃,毋自损,以孤舆望。”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如是则平时无冗食之兵,临事获劲旅之用,循名核实,化弱为强

  • 一嚬一笑

    《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嚬,同颦,皱着眉头不高兴的样子。一嚬一笑指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乐府诗集》梁.昭明太子《龙笛曲》:“金门玉堂临水居,一嚬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