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

原指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喻相识时间短,交情浅薄。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少时极聪明,记忆力十分强,据史载,应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贺家去作客,适逢袁贺开门外出,就在这时他看到袁家门内有个造车的匠人露出了半张脸。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了这个车匠,还向他打招呼,可见,应奉的记忆力是多么好。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例句】: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试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识。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见“半面之旧”。《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自姓崔名宁,与那小娘子无~。”


【典源】《后汉书·应奉列传》注引吴·谢承《后汉书》曰:“ (应)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今译】 后汉应奉聪明强记,他二十岁时,去彭城拜望袁贺。袁贺出门不在,造车匠人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离去。数十年后在路上遇见车匠,应奉仍认识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典形】 半面、半面曾记、半面之旧、门间半面人、半面相看、半面新。

【示例】

〔半面〕 唐·元稹《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半面曾记〕 宋·姜夔《解连环》:“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 半面曾记。”

〔半面之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门间半面人〕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平生天上张公子,尚记门间半面人。”


【词语半面之识】  成语:半面之识汉语词典:半面之识

猜你喜欢

  • 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同“南山铁案”。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问官申辩百端,终以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见“南山可移”。【词语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成语: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 才与不才间

    源见“木雁”。喻中庸处世以全身远祸。唐白居易《偶作》诗:“木雁一篇须记取,致身才与不才间。”

  • 猿心

    源见“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诗:“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词语猿心】   汉语大词典:猿心

  • 宋玉悲秋

    《楚辞》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战国楚人宋玉在名作《

  • 公惭卿,卿惭长

    《后汉书.陈寔传》:“陈寔复再迁太丘长。有六子,纪、谌最贤。建安初,袁绍为太尉,让于纪;纪不受,拜大鸿胪。子群,为魏司空。天下以为公惭卿,卿惭长。”汉陈寔为太丘长;其子纪官大鸿胪,为卿;其孙群,官司空

  • 如愿之求

    晋.干宝《搜神记》卷四:“庐陵欧明,从贾客,道经彭泽湖。每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云:‘以为礼。’积数年。后复过,忽见湖中有大道,上多风尘。有数吏,乘车马来候明,云:‘是青洪君使要。’须臾达,见有府舍

  • 一尺高髻

    《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廖)上疏长乐宫以劝成德政,曰:“……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斯言如戏,有切事实。”东汉时,长安有谚语,嘲讽长安妇女喜欢高绾发髻,影响外地人纷纷仿效。

  • 网漏吞舟

    指汉初实行宽松政策,好象法网能够漏掉吞吃船只之大鱼。此典比喻刑法宽松;或形容刑律不严而使重大罪犯漏网。司马迁在撰写《史记·酷吏列传》开篇里概括说:汉朝兴起,废除秦朝严刑苛法而实行宽松,压抑奸巧而提倡忠

  •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民间传说,龙王是海神能治水。如今大水居然冲垮了龙王庙,这不是自家人同自家人过不去吗? 比喻一个集团发生内讧。语出《儿女英雄传》七回:“那妇人听了,这才裂着那大薄片子嘴笑道:‘你瞧,大水冲了龙王庙,一

  • 尊浇磊磈

    源见“酒浇垒块”。谓怀才不遇,借酒消愁。尊,同“樽”,酒杯。宋张孝忠《破阵子.北湖次唐教授韵》词:“且把清尊浇磊磈,莫为浮名愁肺肠,星星白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