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写遍未裁衣

    源见“临池学书”。形容勤练书法。宋苏辙《次韵刘贡父题文潞公草书》:“应笑学书心力尽,临池写遍未裁衣。”

  • 长门

    源见“长门赋”。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唐杜牧《长安夜月》诗:“独有长门里,蛾眉对晓晴。”亦泛指冷落之处。宋李清照《小重山》词:“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词语长门】   汉语大

  • 盐梅和鼎

    《书.说命下》载:殷高宗武丁命傅说作相,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后因以“盐梅和鼎”为称颂宰相的典故。唐沈佺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盐梅和鼎食,家声众所归。

  • 一夫不获,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见〔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虞翊增灶

    指在行军中以增灶的办法来迷惑敌人,并用以形容所处的条件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虞翊,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县)人。安帝时,西羌反,邓太后以虞翊为武郡(今甘肃成县)太守,备羌胡。他在赴任途中,遇

  • 谨言慎行

    《礼记.缁衣》:“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后以“谨言慎行”谓言行谨慎小心。《宋史.李穆传》:“质厚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无有矫饰。”并列 说话小心认真,行为谨慎检点。

  • 枕石嗽流

    同“枕石漱流”。明唐顺之《送彭通判致仕序》:“故曰去就有二途而仕隐无两道,苟徒枕石嗽流,嘲弄烟月以为旷达,而曰世与我既相违矣,则余又何敢以此望君,且非君所以自待也。”见“枕石漱流”。【词语枕石嗽流】

  • 五鼎食

    《汉书.主父偃传》:“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三国魏.张晏注:“五鼎食,牛、羊、豕、鱼

  • 封夷

    同“封姨”。《金瓶梅词话》二四回:“梅花姿逞春情性,不怕封夷号令严。”【词语封夷】   汉语大词典:封夷

  •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乐府诗集》八六《杂歌谣辞.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东魏高欢攻西魏玉壁城,不克,恚愤成疾。使斛律金唱《敕勒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后因以为塞北草原或穷荒绝域之典。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