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凤鸣岐山

凤鸣岐山

国语.国语上》:“周之兴也,鸑鷟(音yuè zhuó,凤之别名)鸣于岐山;其衰也,杜柏射王于鄗。”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古人视凤为吉祥之鸟,凤鸣岐山预兆周的振兴,故以此为国家兴盛的典故。

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高岗即岐山之颠)。”


【典源】《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 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 夷羊在牧。 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 鸣于岐山; 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

【今译】 古代认为,凡一朝代的兴衰,都有上天之意借某种事迹预示出来。 周朝将兴时, 有鸑鷟(凤凰的别名) 鸣于岐山,就是这种天意的预示。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太平盛世出现。

【典形】 鸣凤、鸣凤有岐、鸣岐阳、岐山出凤凰、鸑鷟鸣岐、 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

【示例】

〔鸣凤〕 明·陈子龙《孟冬之晦忆去年》:“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鸣凤有岐〕 明·李东阳《郊斋和张养正》:“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鸣岐阳〕 晋·陆机《七征》:“舞唐庭之来仪, 鸣岐阳之鸑鷟。”

〔岐山出凤凰〕 元·萨都拉《题进士索士岩诗卷》:“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鸑鷟鸣岐〕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虹蜺满野,是废当途之高;鸑鷟鸣岐, 实始维新之命。”


猜你喜欢

  • 犯雾露

    犯雾露:经受途中恶劣气候的侵害。西汉淮南王刘长(前198一前174年),是汉高祖的幼子。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刘长骄横不法,藏匿亡命。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并派人联结匈奴和闽越首领发兵

  • 扑作教刑

    扑( ㄆㄨ pū ):即槚楚,是古时学校中用作体罚的一个器具。 古代掌管教化的人犯了过错,罚以扑刑。 表示薄罚示惩。语出《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一时好

  • 於陵辞聘

    源见“仲子灌园”。指高士坚守节操,隐居避世。唐李瀚《蒙求》:“干木富义,於陵辞聘。”

  • 绝弦破琴

    同“伯牙绝弦”。表示知音已去。《汉书.扬雄传下》:“是故钟期死,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

  • 会稽之耻

    会(guī贵)稽:会稽山(今浙江省中部)。此典指越王句(gōu勾)践被吴王夫差兵围会稽山,越王句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后以此典比喻不忘奇耻大辱。(句践?——前465年),越王允常之子,是春秋末年越国君

  • 十二金牌

    秦桧促岳飞退兵事。宋代,凡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公文、命令,由内侍省派人持金字牌递送。岳飞(1103-1141年)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世代务农,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不久,金兵入侵,他冲破朝

  • 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清方文《初度》诗:“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词语不惑】   汉语大词典:不惑

  • 麈谈助霏

    源见“麈尾清谈”。形容谈论高妙。清赵翼《白须》诗:“麈谈助霏清玉屑,牙慧增吐艳雪花。”

  • 崧生岳降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崧:山高大的样子。甫、申:周代诸侯国名,这里是指两国的君主甫侯及申伯。此诗赞美申伯,并连及甫侯,说他们是禀天地灵气而生的。后人因用“崧生

  • 矛盾

    源见“自相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唐刘知幾《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矛”,是古代的一种主要的兵器,首为铜或铁制的尖刺刀,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