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为蝶为周

    同“为周为蝶”。清张问陶《初春漫兴》诗:“眼前栩栩游仙梦,为蝶为周总未知。”

  • 谷永才

    《汉书.谷永杜邺传赞》:“永陈三七之戒,斯为忠焉,至其引申伯以阿凤,隙平阿于车骑,指金火以求合,可谓谅不足而谈有余者。”汉时谷永,字子云,博通经书,善为公文书信。成帝时,王氏势力兴盛,王侯弄权,谷永周

  • 王霸子

    源见“王霸惭”。喻指未受良好教养、素质不高的子女。清王摅《读孙凯似太史未申集》诗:“历齿胜他王霸子,齐眉负我孟光妻。”

  • 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晋国范氏家族被灭亡的时候,有一个人乘机到范家偷了一口大钟。想背走他,钟大背不动。他就用锤子把它打成小块,谁知一锤下去,响声大作。盗钟的人害怕别人听见,马上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出典】:《

  • 龙飞

    源见“九五飞龙”。喻指帝王的兴起或即位。《文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薛综注:“龙飞凤翔,以喻圣人之兴也。”唐刘知幾《史通.叙事》:“邦国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迹,必

  • 丰城宝剑

    源见“丰城剑气”。指龙泉、太阿神剑。借喻杰出人才。宋陆游《客谈荆渚武昌慨然有作》诗:“丰城宝剑已化久,我自吐气冲斗牛。”【词语丰城宝剑】   汉语大词典:丰城宝剑

  • 如渑酒

    ①比喻盛宴畅饮。唐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②比喻酒多。五代韦庄《鄂杜旧居》诗之二: “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 参见:○酒如渑

  • 盗钟

    同“掩耳盗铃”。南朝 梁任昉《劝进今上笺》:“惑甚盗钟,功疑不赏,皇天后土,不胜其酷。”【词语盗钟】   汉语大词典:盗钟

  • 肥马轻裘

    源见“乘肥衣轻”。形容生活豪华。元石子章《竹坞听琴》二折:“我这粗衣淡饭贫休笑,你那里肥马轻裘富莫夸。”明 王錂《寻亲记.告借》:“肥马轻裘得自然,一生不惜买花钱。”见“裘马轻肥”。唐·白居易《闲适》

  • 一夫

    1 ① 指一个人。《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左传.僖公十五年》:“一夫不可狃,况国乎!”唐代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词语一夫】   汉语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