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言禄

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晋文公重耳)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公子重耳归国取得政权后,赏赐跟随他逃亡的大臣。介之推口不言禄,文公竟一时将他遗忘。介之推的母亲劝他去找问,介之推认为不妥,如口出怨言,便不好再吃人家的东西,并决心归隐。其母问道归隐是否要告知晋公子,介子推说如果告诉我要走,还不是求取显达吗?于是背负老母隐居到了绵山。

后世诗文中常用这个典故表示人有清高的志趣,不追求功名利禄。

柳亚子《次韵和刘仁女士两首》诗:“介推归国宁言禄?良玉登陴(音pí)早树旗。”


猜你喜欢

  • 雷阳竹

    同“莱公竹”。清王士禛《巴东秋风亭谒寇莱公祠》诗之二:“不见雷阳竹,中书事可怜。”

  • 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虚在其位、聊以充数,有时也用于自谦。战国时齐宣王听人奏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有个复姓南郭的先生,要求为他吹竽,宣王很高兴。这样,单为吹竽而食俸者达数百人之多。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

  • 墙里佳人

    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语出苏词,后以此多写“

  • 书掌与折竹

    《太平御览》卷四六四引王子年(嘉)《拾遗记》:“张仪、苏秦二人递剪发以相活,或傭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书于掌中及股里,夜还,折竹写之。二人假食于路,剥树皮为囊,以盛天下良书。每息大树之

  • 侯门如海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载:秀才崔郊爱慕一女子,赠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襟。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以“侯门如海”形容权豪之家,宅第深邃,与世隔绝。唐.杜旬鹤《与友人对酒吟》

  •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末:末梢。掉:摇动。 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不易摇摆。 比喻部属势力过大,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

  • 醍醐灌顶

    醍( ㄊㄧˊ tí 提)醐( ㄏㄨˊ hú 胡):酥酪上凝聚的油。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得到启发。后来泛用以比喻使人感到头脑清凉舒适。唐代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

  • 南台北省

    《北史.宋繇传》:“乃以吏部郎中崔暹为御史中尉(即御史中丞),以游道为尚书左丞。文襄谓暹、游道曰:‘卿一人处南台,一人处北省,当使天下肃然。’”文襄,是北齐主文宣帝高洋之兄,名澄。高洋代东魏建北齐后,

  • 祠鸡

    源见“金马碧鸡”。指金马、碧鸡神祠。借指成都。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逆贼露布》:“城接祠鸡,竟无希于改旦;山多神鹿,终未息于择音。”

  • 袁宏泊渚

    源见“咏史船”。指袁宏泊渚夜吟,受谢尚赏识事。唐李瀚《蒙求》:“郭文游山,袁宏泊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