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凝滞于物
《楚辞.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歌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所言“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是指无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应随波逐流,适应世道而变化。后用为随世道变化而变化的人生哲学之典。
唐.李咸用《放歌行》诗:“至哉先哲言,于物不凝滞。”
《楚辞.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歌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所言“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是指无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应随波逐流,适应世道而变化。后用为随世道变化而变化的人生哲学之典。
唐.李咸用《放歌行》诗:“至哉先哲言,于物不凝滞。”
同“支床龟”。清程先贞《春日偶题》诗:“过访只馀寻垒燕,伴眠裁剩垫床龟。”
源见“焚书坑儒”。诗书遭焚烧劫难。明袁宏道《祇园理藏完》诗之二:“书劫何须怨祖龙,南寮师弟北师公。”【词语书劫】 汉语大词典:书劫
《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本谓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后亦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唐李白《明堂赋》:“虽暂劳而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词语圣谟】 汉语大词典:圣谟
同“尺鲤”。宋苏轼《杜介送鱼》诗:“病妻起斫银丝鲙,稚子欢寻尺素书。”
不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心思不被扰乱。 古代道家主张“无为”、“无欲”保持心灵的纯朴。语出《老子》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唐.张廷珪《因旱上直言疏》:“去奇技淫巧,捐和璧隋珠,不见可欲,
源见“卧治”。称颂地方官吏政事清简,无为而治。唐皇甫曾《韦使君宅海榴咏》:“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榴花带雪红。”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武帝问东方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时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
《老子.偃武》(第三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祥的,有道德的人不接近它,不用它,除非不得
源见“袁安高卧”。指生活贫寒而清操自守。宋陈师道《谢赵使君送乌薪》诗:“定知和气家家到,不独先生雪塞门。”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造文字,天雨粟,鬼夜哭。”‘唐.李嗣真《书品后》:“昔苍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亦有感矣。”苍颉(也作仓颉),传说是汉字的始创者。据说他创造文字书写时,天雨粟、鬼夜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