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亦作“草庐三顾”、“茅庐三顾”。顾:拜访、探望。茅庐:草屋。表示礼贤下士,诚恳邀请,也引伸为知遇之恩。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人称“卧龙”。后应刘备之邀,出山辅佐刘备,联合东吴,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占荆州,进据四川,建蜀汉政权,拥戴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封武乡侯,辅助后主阿斗,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励精图治,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他五次出兵攻魏,在与魏军相持中因劳累过度而去世。刘备与曹操交战,败投荆州刘表,暂寓新野。经徐庶推荐,刘备遂三次前往隆中,请其出山。诸葛亮感其意诚,终于见了他。并在草庐中和他分析形势,制定东联孙吴,北拒曹操,袭据四川,徐图统一的战略计划,而后与其一起下山,共图霸业,建立蜀汉,成为一代名相。

【出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第912页:“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例句】:

晋书·庾阐传》:“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 《南史·袁昂传》:“(明帝)钦昂风素,频降驾焉。及践祚,奏事多留与语,谓曰:‘我昔以卿有美名,亲经相诣。’昂答曰:‘陛下在田之日,遂蒙三顾草庐。’” 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一折:“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


述补 顾,拜访。茅庐,草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刘备曾拜访隐居今湖北襄阳市郊区的诸葛亮,“凡三往,乃见”。比喻礼贤的诚意。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王安忆《舞台小世界》:“新团长只好亲自去请福奎,动员他再站一班岗。他做好了~的思想准备。”△褒义。用于赞颂求贤若渴的领导人或十分诚恳邀请他人的举动。→草庐三顾。也作“茅庐三顾”、“三顾草庐”。


【典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译】 汉末刘备驻兵于新野,隐士徐庶去见他,刘备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有一位诸葛孔明,是人中的卧龙,将军不想见一见吗?”刘备说:“请您与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可以前去探访,不能让他自己跑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于是刘备动身去访问诸葛亮,去了三回,才见到。两人见面交谈以后,刘备非常钦佩诸葛亮,遂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兴复汉室。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参见 〖南阳高卧〗。

【释义】后以此典表示诚心诚意聘请贤士。

【典形】 草庐三顾,三顾、三顾隆中,三顾茅庐,蜀主三顾,答三顾。

【示例】

〔草庐三顾〕 宋·无名氏《念奴娇·和东坡韵》:“万里奔腾,两宫幽陷,此恨如何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英杰?”

〔三顾〕 唐·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隆中〕 宋·张孝祥《西江月·张钦夫寿》:“已援一编圯下,却须三顾隆中。”

〔三顾茅庐〕 元·张可久《齐天乐·道情》:“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

〔蜀主三顾〕 元·萨都拉《回风坡吊也明先生》:“若非蜀主三顾贤,终只如龙卧南亩。”


【词语三顾茅庐】  成语:三顾茅庐汉语词典:三顾茅庐

猜你喜欢

  • 麈言

    源见“麈尾清谈”。指高明的言教。清陆陇其《答川沙王守备书》:“日者得聆麈言,喜慰无似。”【词语麈言】   汉语大词典:麈言

  • 钟可刜

    汉.刘向《说苑.杂言》:“西闾过曰:‘……干将镆鎁,拂钟不铮,试物不知、扬刃离金、斩羽契铁斧,此主利也;然以之补履,曾不如两钱之锥。’”按,“拂钟”一作“荆钟”。刜,音fú,用刀剑砍击。传说古代宝剑干

  • 甘冒虎口

    甘:心甘情愿。冒:冒险。虎口:比喻最危险的地方。甘心情愿冒最大的危险。比喻英勇无畏。公元200年,袁绍发兵南下攻曹,谋士田丰屡屡劝他以精锐骑兵骚扰曹操,使之疲弊,不要绝成败于一战。袁绍不但不听,却认为

  • 授手援溺

    《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溺:落水、淹没。授手:伸出手。意谓如果是天下百姓遭受苦难,要用道(即儒家极力推行的仁政)方能拯救;如果是嫂子溺于水中,那么,应伸出手去救护她,就

  • 弄假成真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意本以假作真,后以“弄假成真”谓本是作假却变成真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二折:“那个掌亲的怎知道弄假成真,那一个说亲的早做了藏头露尾。”兼语 本来

  • 投笔砚

    同“投笔从戎”。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朅来投笔砚,长揖谢亲族……且愿乐从军,功名在殊俗。”

  • 挂延陵剑

    同“挂留徐剑”。唐李白《宣城哭蒋徵君华》诗:“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

  • 上宾

    48 ① 上等宾客。《汉书.枚乘传》:“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词语上宾】   汉语大词典:上宾

  • 放之四海而皆准

    原谓孝道应为天下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用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准则,后则泛指真理适用于所有环境。曾子认为,孝直立而塞满天地,横放横溢四海,前后没有时间限制,东、西、南、北,所有地区,都应以它为准则。正如《

  • 画灰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传》:“(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后以“画灰学书”用为勤奋致学的典故。又宋.陆游《南唐书.宋齐立传》:“(烈祖)独与齐立议事,率至夜分……置灰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