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箭定天山

三箭定天山

形容箭法高超,作战勇敢,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后亦以此典赞誉武将功勋或平虏定边的雄心壮志。见唐薛仁贵事迹。亦称“天山三箭”。薛仁贵(614-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大将,农民出身,善骑射。唐太宗时应募从军征高丽,因功升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据史书记载,当时九姓部众十余万,以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三箭便射死三人,敌人为之胆怯,降唐。于是军中便流传起“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曲。高宗时薛仁贵曾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670年)率师攻吐蕃,兵败大非川,被贬职。

【出典】:

新唐书》卷111《薛仁贵传》4141页:“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则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例句】:

唐·白居易《答箭镞》:“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宋·陆游《中夜闻大雷雨》:“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 宋·辛弃疾《江神山·和陈仁和韵》:“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宋·乐雷发:“何人丸泥封函关?何人三箭定天山?” 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两边箱有文共武,都只道定天山箭有谁伏。” 清·丘逢甲《拟杜诗将五首》之三:“未许天山三箭定,空闻函谷一丸封。”


【典源】《新唐书·薛仁贵传》:“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转讨碛北余众,擒伪叶护兄弟三人以归。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旧唐书·薛仁贵传》亦载。

【今译】唐代名将薛仁贵率军攻伐天山的九姓突厥,对方派几十名骑兵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于是虏众胆破,全部投降。薛又乘胜讨伐其他部众,天山遂定。军中为他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武将功勋,也形容平虏定边的雄才大略。

【典形】 定天山箭、歌三箭、弓挂天山、三发定边、三箭、三箭定天山、三箭天山、三矢平虏、三羽箭、天山三箭、一箭定天山、壮士入关歌、壮夫三箭、神箭定天山、三箭歌、天山箭、一射天山空、白衣三矢、天山挂弓、天山矢、天山弓。

【示例】

〔定天山箭〕 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两边厢有文共武,都只道定天山箭有谁伏。”

〔歌三箭〕 宋· 张元干《次友人书怀》:“将军末报歌三箭,乐府徒传舞两蛙。”

〔弓挂天山〕 宋·杨万里《跋丘宗卿侍郎见赠》:“手持汉节娖秋月,弓挂天山鸣积雪。”

〔三发定边〕 明·高启《观军装十咏·箭》:“三发定边归,箙中休满插。”

〔三箭〕 宋·苏轼《次韵王晋卿奉诏》:“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杭。”

〔三箭定天山〕 宋·陆游《中夜闻大雷雨》:“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

〔三矢平虏〕 唐·白居易 《答箭镞》:“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三羽箭〕 宋·辛弃疾《江神子·和陈仁和韵》:“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天山三箭〕 清·丘逢甲《拟杜诗将五首》之三:“未许天山三箭定,空闻函谷一丸封。”

〔一箭定天山〕 唐·李益《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壮士入关歌〕 宋·陆游《对酒作》:“未试神仙餐玉法,且赓壮士入关歌。”

〔壮夫三箭〕 宋·陈与义《和若拙弟得陪游》之二:“壮夫三箭功名手,儒士百篇藜苋肠。”


【词语三箭定天山】  成语:三箭定天山汉语词典:三箭定天山

猜你喜欢

  • 萱闱

    同“萱堂”。明刘三吾《野庄赋》:“上奉萱闱兮下以友于。”清陈维崧《沁园春.题袁孝子重其负母看花图》词:“衣着斑斓,躬为痀偻,负得萱闱出北堂。”【词语萱闱】   汉语大词典:萱闱

  • 覆鹿寻蕉

    源见“蕉鹿梦”。喻指人间的得失荣辱。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䴙鹈寒,莎鸡动,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连动 比喻把真事看做梦幻。比喻神智恍惚,不辨真假虚实。语本《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

  • 邹氏律

    《列子.汤问》:“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晋.张湛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据传说,中国北方有地,气候寒冷,不生

  • 郑监门

    源见“流民图”。指反映民间疾苦的人。蒋同超《秣陵冬夜与袁龙友联句三十八韵》:“哀哀此江南,江流有余恨。世无郑监门,绘此新图本。”

  • 娲石

    同“五色石”。明张煌言《追往》诗之一:“转眼书生成故老,惭无娲石补江山。”【词语娲石】   汉语大词典:娲石

  • 道安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安

  • 同声相求

    同“同声相应”。唐萧颖士《江有归舟》诗序:“於戏!彼以我为僻,尔以我为正。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季羡林《西谛先生》:“处境相同,容易引起类似同病相怜的感情;爱好相同,又容易同声相求。”见

  •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鹳( ㄍㄨㄢˋ guàn ):形似鹤和鹭的水鸟。垤( ㄉㄧㄝˊ dié ):小土堆。妇:指出征者之妻。 鹳鸟在土堆上鸣叫,我妻在空房里叹息。 形容战争带来的室家分离的悲惨景象。语出《诗.豳风.

  • 一嚬一笑

    《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嚬,同颦,皱着眉头不高兴的样子。一嚬一笑指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乐府诗集》梁.昭明太子《龙笛曲》:“金门玉堂临水居,一嚬一笑

  • 醉乡游

    源见“无功乡”。指饮酒至醉的境界。唐聂夷中《饮酒乐》诗:“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