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夫之言

三夫之言

源见“曾参杀人”。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谣言。《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


偏正 三,泛指多数。经过很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汉书·马援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用于说明流言多次重复就会被人信以为真。→三告投杼三人成虎 ↔流言止于智者。 也作“三夫之对”。


【词语三夫之言】  成语:三夫之言汉语词典:三夫之言

猜你喜欢

  • 彭泽米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用指微薄的官俸。宋苏轼《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词语彭泽米】   汉语大词典:彭泽米

  • 乌焉成马

    《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乌、焉、马三字字形相似。后因以“乌焉成马”指文字经传抄造成讹误。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予意黄鹤楼即黄鹄矶,后人讹

  • 人不学,不知道

    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醉翁之意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仇五科说: ‘翩翁是 “醉翁之意” 罢哩。’ ” 参见:○醉翁之意不在酒【词语醉翁之意】  成语:醉翁之意

  • 春山

    源见“远山眉”。喻指女子的秀眉。唐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清 洪楝园《后南柯.释酗》:“问何时消除芥蒂,终不免愁锁春山未展开。”【词语春山】   汉语大词典:春山

  • 照魑魅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系身毒国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见妖魅。”“照魑魅”是指宝镜。为咏镜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逸稿补遗》:《倚剑》:“

  • 一目数行

    同“一目十行”。《西湖二集.商文毅决胜擒满四》:“〔商辂〕后来渐渐长大,读书识字,便出口成章,一目数行,下笔磊磊惊人。”清钮琇《觚賸续编.英豪举动》:“熊公 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

  • 明王梦

    源见“拔才岩穴”。指殷高宗武丁因梦得傅说为相,使摄政事。泛指受到帝王的赏识重用。唐李乂《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只应感发明王梦,遂得邀迎圣帝游。”【词语明王梦】   汉语大词典:明王梦

  • 长沮桀溺

    长沮(jù句)、桀溺:春秋时,楚国叶(今河南叶县)地两名避世隐者。 此典指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讽刺孔子挽救西周制度所作努力。后以此典比喻避世隐居的高士,或逃避世事之人。 当时,孔子离开楚国叶地,返回蔡国

  • 雷令剑龙

    同“雷公剑”。唐鲍溶《寄福州从事殷尧藩》诗:“雷令剑龙知去未,虎夷云鹤亦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