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也作三十六计,本是一部兵书之名,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全书分为六个大计,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总共三十六计。故人名此书为《三十六计》。其最后一计名为“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一计,是指处于劣势时应躲避对方,也就有退却,退却不算失败,没有失败,就有成功的转机。于是后人就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最后一计的话,形容别无其它方法可行,只有一“走”了之。王敬则,晋陵南沙(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初仕宋为员外郎,后事萧道成,及萧道成继位,封寻阳县公。明帝萧鸾继位后乱杀大臣,王敬则怕祸及自身,遂起兵反,后兵败被杀。王敬则反叛时,明帝已病危,朝廷震动。明帝次子萧宝卷正在他的宫内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防范,并派人上屋顶观察形势,看见征虏亭起火,以为是王敬则领兵杀到,便急忙穿好衣服,打算逃走。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你们父子早该走了。”檀公指的是檀道济。公元431年,率军伐魏,为先锋,所战多捷,粮尽不得已退兵,采用唱筹量沙之计,使魏兵不敢追击,全师而还。王敬则所言,就是指檀道济伐魏不利而主动退兵的事。这是一句双关语,意谓你们父子无能,早就应该下台了。

【出典】:

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487页:“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萧宝卷)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5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是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鲁迅《论“赴难”和“逃难”》:“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然则三十六计,固仍以‘走’为上计耳。”


【词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成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汉语词典: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猜你喜欢

  • 彭殇

    源见“庄叟彭殇”。喻寿夭。慨叹人生寿夭都属虚幻。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唐杜牧《郡斋独酌》诗:“人生落其内,何者为彭殇?”【词语彭殇】   汉语大词典:彭殇

  • 琴瑟不调

    源见“琴瑟”。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和谐。比喻夫妻不和。唐赵璘《因话录.宫》:“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见“琴瑟失调”。《汉书·董仲书传》:“譬之~,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词语琴瑟不调

  • 守墓万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韩信择地葬母,其旁可置万家守墓。后以此为咏子孙通显之典。宋.陆游

  • 死灰槁木

    同“槁木死灰”。宋苏轼《观妙堂记》:“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异而同。”见“槁木死灰”。宋·苏轼《观妙堂记》:“沉寂湛然,无有喧争,嗒然其中,~,以异而同。”【词

  • 路上行人口似碑

    见〔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柱石

    支撑屋梁的柱子和柱下的基石,比喻负有国家重任的大臣。《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唐代颜师古注:“柱者梁下之柱;石者,承柱之础也。言,大臣负国重任,如屋之柱及其石也。亦称“柱石臣”。《汉书.元后

  • 鼓腹而歌

    源见“含哺鼓腹”。挺着肚皮唱歌。形容百姓安乐。唐柳宗元《终南山祠堂碑》:“人赖蓄给,鼓腹而歌,以乐其生。”

  • 寒灰

    源见“死灰复燃”。喻指失势者或心灰意冷之人。唐李白《赠别郑判官》诗:“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宋黄庭坚《次韵师厚答马著作屡赠诗》:“寒灰几见溺,铩翮常思奋。”【词语寒灰】   汉语大词典:寒灰

  • 宝花解语

    同“解语花”。元张养浩《朝天子.携美姬湖上》曲:“宝花解语不胜情,翠袖金波莹。”

  • 蔡邕倒屣

    源见“倒屣迎宾”。蔡邕重才,匆忙中倒穿鞋子迎接王粲。唐李瀚《蒙求》诗:“周公握发,蔡邕倒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