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国学名著>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都察院部之1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都察院部之1清 · 陈梦雷

都察院部汇考一

周制始设御史以辅冢宰考百官及万民之法令职

簿书期会之事而统于春官宗伯又设司□掌五隶

以搏盗贼兼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而统于秋官大

司寇

按周礼春官宗伯礼官之属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

有六人其史百有二十人府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御犹侍也进也其史百有二十人以掌赞书人

多也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

王所以治之令冢宰掌王治

凡治者受令焉

为书写其治之法令来受则授之

掌赞书

王有命当以书致之则赞为辞若今尚作诏文

凡数从政者

自公卿以下至胥徒凡数及其见在空缺者郑

司农读言掌赞书数书数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法度皆在郑元以为不辞故改之云

秋官司寇刑官之属司□中士二人下士十有二人

府五人史十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

□给劳辱之役者汉始置司隶亦使将徒治道

沟渠之役后稍尊之使主官府及近郡

司隶掌五□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

五隶谓罪隶四翟之隶也物衣服兵器之属

帅其民而搏盗贼役国中之辱事为百官积任器凡

囚执人之事

民五□之民也郑司农云百官所当任持之器

物此官主为积聚之也

邦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

烦犹剧也士丧礼下篇曰隶人涅□

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守

王宫与野舍之厉禁

野舍王者所止舍也厉遮例也

罪隶百有二十人

盗贼之家为奴者

罪隶掌役百官府与凡有守者掌使令之小事

役给其小役

凡封国若家牛助为牵仿

郑司农云凡封国若家谓建诸侯立大夫家也

牛助为牵仿此官主为送致之也郑元谓牛助国

以牛助转徙也罪隶牵仿之在前曰牵在旁曰仿

其守王宫与其厉禁者如蛮□之事

蛮□百有二十人

征南夷所获

蛮隶掌役校人养马其在王宫者执其国之兵以守

王宫在野外则守厉禁

闽□百有二十人

闽南蛮之别

闽□掌役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掌子则取隶焉

杜子春云子当为祀郑元谓掌子者王立世子

置臣使掌其家事而以闽隶役之

夷□百有二十人

征东夷所获

夷隶掌役牧人养牛马与鸟言

郑司农云夷狄之人或晓鸟兽之言故春秋传

曰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矣是以貉□

职掌与兽言

其守王宫者与其守厉禁者如蛮□之事

貉隶百有二十人

征东北夷所获凡□众矣此其选以为役员其

余谓之隶

貉□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掌与兽言

不言阜藩者猛兽不可服又不生乳于圈槛也

其守王宫者与其守厉禁者如蛮隶之事

汉承秦制设御史大夫以副丞相中丞佐之外督部

刺史内领侍御史司举劾之事又设司□校尉督大

奸猾并察三辅三河弘农诸郡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

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

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

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

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

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

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

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应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云臣瓒曰茂陵

书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服虔曰直指指事而行

无阿私也师古曰衣以绣者尊宠之也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

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

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

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

师古曰以掌徒隶而巡察故云司隶中都官京

师诸官府也督谓察视也

武帝元狩元年遣谒者巡行天下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狩元年夏四月诏曰朕闻咎繇

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盖君者心也民

犹支体支体伤则心憯怛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

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弒此朕之不德诗

云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巳赦天下涤除与之更始

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

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曰皇帝使谒

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

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

十以上米人三石有冤失职使者以闻县乡即赐毋

赘聚

元狩六年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循行天下

按汉书武帝本纪六年夏六月诏曰日者有司以币

轻多奸农伤而末众又禁兼并之涂故改币以约之

稽诸往古制宜于今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夫

仁行而从善义立则俗易意奉宪者所以导之未明

与将百姓所安殊路而挢虔吏因乘埶以侵蒸庶邪

何纷然其扰也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天下存问

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

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

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

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郡国有所以

为便者上丞相御史以闻

师古曰大褚大也

元鼎二年诏遣博士中等分循天下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鼎二年秋九月诏曰仁不异远

义不辞难今京师虽未为丰年山林池泽之饶与民

共之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

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遣博

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无令重困吏民有振救饥

民免其□者具举以闻

昭帝始元元年闰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行

郡国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

按汉书昭帝本纪云云

元帝初元元年诏光禄大夫等十有二人循行天

按汉书元帝本纪初元元年夏四月诏曰朕承先帝

之圣绪获奉宗庙战战兢兢间者地数动而未静惧

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由方田作时朕忧烝庶之失业

临遣光禄大夫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

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延登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

俗之化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

万姓则六合之内和亲庶几呼无忧矣书不云乎股

肱良哉庶事康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建昭四年诏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

按汉书元帝本纪建昭四年夏四月诏曰朕承先帝

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间者阴阳不调五行失

序百姓饥馑惟烝庶之失业临遣谏大夫博士赏等

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乏困失职

之人举茂材特立之士相将九卿其帅意毋怠使朕

获观教化之流焉

成帝 年始置三公以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如

丞相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朱博传成帝时何武为

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

则天三光备三公官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

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

久废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受

政以考功效其后上以问师安昌侯张禹禹以为然

时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而何武为御史

大夫于是上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罢骠

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侯皆增

奉如丞相以备三公官焉议者多以为古今异制汉

自天子之号下至佐史皆不同于古而独改三公职

事难分明无益于治乱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

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

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

哀帝 年复以大司空为御史大夫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朱博传朱博为大司空

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各繇时务高皇帝以圣德

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

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

宁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未获嘉佑故事选郡

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

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

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非所以重国政

也臣愚以为大司空官可罢复置御史大夫遵奉旧

制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哀帝从之乃更

拜博为御史大夫

平帝元始五年令太仆王恽巡行天下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令太仆王恽等

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

后汉

后汉设御史中丞统侍御史及兰台令史掌察劾非

法而隶于少府设司隶校尉以察京师及近郡犯法

按后汉书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

大夫之丞也旧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

周礼掌建邦之宫刑以主治王宫之政令于宝

注曰若御史中丞

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

风俗通曰尚书御史台皆以官仓头为吏主赋

舍凡守其门户蔡质汉仪曰丞故二千石为之或

迁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朝会独坐内掌兰台督

诸州刺史纠察百寮出为二千石魏志曰建安置

御史大夫不领中丞置长史一人

后又属少府治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掌选

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

蔡质汉仪曰选御史高第补之胡广曰孝宣感

路温舒言秋季后请谳时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

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御史起此后因别置冠法冠

秩百石有印绶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事罪当轻

重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惠帝以后无所平治备位

而已

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

郡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

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

蔡质汉仪曰其二人者更直执法省中者皆纠

察百官督州郡公法府掾属高第补之初称守满

岁拜真出治剧为刺史二千石平迁补令见中丞

执板揖

兰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

右属少府

司隶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蔡质汉仪曰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

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入宫开中道称使者

每会后到先去

本注曰孝武帝初置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司隶校尉周官也征和中

阳石公主巫蛊之狱起乃依周置司隶臣昭曰周

无司隶岂即司寇乎

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前书曰置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

奸猾后罢其兵

元帝去节成帝省建武中复置并领一州

蔡质汉仪曰司隶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

公卿下陪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

公议朝贺无敬台召入宫对见尚书持板朝贺揖

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

蔡质汉仪曰都官主雒阳百官朝会与三府掾

同博物记曰中兴以来都官从事多出之河内掊

击贵戚

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

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榖簿书其有军事则置

兵曹从事主兵事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

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假佐二十五人本注曰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

长主州正门功曹书佐主选用孝经师主监试经月

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簿曹书佐主簿

书其余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

主一部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司隶所部郡七

顺帝汉安元年遣侍中杜乔等分行州郡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汉安元年秋八月丁卯遣侍中

杜乔光禄大夫周举守光禄大夫郭遵冯羡栾巴张

纲周栩刘班等八人分行州郡班宣风化举实臧否

按周举传大将军梁商表举为从事中郎商疾笃

帝临幸问以遗言对曰周举清高忠正可重任也由

是拜举为谏议大夫时连有灾异帝思商言召举于

显亲殿问以变眚举对曰陛下初立遵修旧典兴化

致政远近肃然顷年以来稍违于前朝多宠幸禄不

序德观天察人准今方古诚可危惧书曰僭恒旸若

夫僭差无度则言不从而下不正阳无以制则上扰

下竭宜密严敕州郡察强宗大奸以时禽讨其后江

淮猾贼周生徐凤等处处并起如举所陈时诏遣八

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举为侍中与侍

中杜乔守光禄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冯羡尚书栾

巴侍御史张纲兖州刺史郭遵太尉长史刘班并守

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赃罪显明者

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其有清忠惠利为百

姓所安宜表异者皆以状上于是八使同时俱拜天

下号曰八俊举于是劾奏贪猾表荐公清朝廷称之

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

按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云云

文帝黄初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

按三国志魏文帝本纪黄初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

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

晋设御史中丞领治书殿中诸侍御史而司□校尉

仍旧江左乃罢

按晋书职官志御史中丞本秦官也秦时御史大夫

有二丞其一御史丞其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

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因之及成帝

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而中丞

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

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汉东京至

晋因其制以中丞为台主

治书侍御史案汉宣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

史二人治书侍侧后因别置谓之治书侍御史盖其

始也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

律令二官俱置及晋唯置治书侍御史员四人泰始

四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秩与中丞同掌

诏狱及廷尉不当者皆治之后并河南遂省黄沙治

书侍御史及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二员

侍御史案二汉所掌凡有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

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斋祠四曰尉马曹掌□

马五曰乘曹掌护驾魏置八人及晋置员九人品同

治书而有十三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

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

算曹及江左初省课第曹置库曹掌□牧牛马市租

后分曹置外左库内左库云

殿中侍御史按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

即其始也及晋置四人江左置二人又案魏晋官品

令又有禁防御史第七品孝武太元中有检校御史

吴琨则此二职亦兰台之职也符节御史秦符玺令

之职也汉因之位次御史中丞至魏别为一台位次

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及泰始九年武帝

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焉

司□校尉案汉武初置十三州刺史各一人又置司

隶校尉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历汉东京及魏晋其

官不替属官有功曹都官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

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守从

事武猛从事等员凡吏一百人卒三十二人及渡江

乃罢司隶校尉官其职乃扬州刺史也

武帝泰始二年遣兼侍中侯史光等循省四方

按晋书武帝本纪泰始二年春正月丙戌遣兼侍中

侯史光等持节四方循省风俗除禳祝之不在祀典

泰始四年诏遣使循行天下

按晋书武帝本纪四年秋七月戊午遣使者侯史光

循行天下 按礼志四年诏刺史二千石长吏曰古

之王者以岁时巡狩方岳其次则二伯述职不然则

行人顺省故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下情上通上指

远谕至于鳏寡罔不得所是用垂风遗烈休声犹存

朕在位累载如临深川夙兴夕惕明发不寝坐而待

旦思四方水旱灾眚为之怛然勤躬约己欲令事事

当宜常恐众吏用情诚心未着万机兼猥虑有不周

政刑失谬而弗获备览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惟岁之

不易未遑卜征巡省之事下之未乂其何以恤之今

使使持节侍中副给事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

下亲见刺史二千石长吏申谕朕心访求得失损益

诸宜观省政教问人间患苦周典有之以其万姓之

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暴

乱作逆犯令为一书其扎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

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返命于王旧章

前训今率由之还具条奏俾朕昭然鉴于幽远若亲

行焉大夫君子其各悉乃心敬乃事嘉言令图苦言

至戒与使者尽之无所隐讳方将虚心以俟其勉哉

勖之称朕意焉

太康七年冬十二月遣侍御史巡遭水诸郡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惠帝永平五年荆扬兖豫青徐等六州大水诏遣御

史巡行振贷

按晋书惠帝本纪云云

简文帝咸安二年诏大使巡行藩镇边戍

按晋书简文帝本纪咸安二年春三月癸丑诏曰吾

承祖宗洪基而□于政道惧不能允厘天工克隆先

业夕惕惟忧若涉泉水赖宰辅忠德道济伊望群后

竭诚协契断金内外尽匡翼之规文武致匪躬之节

冀因斯道终克弘济每念干戈未戢公私疲悴藩镇

有疆理之务征戍怀山东之勤或白首戎阵忠劳未

叙或行役弥允□石靡储何尝不昧旦晨兴夜分忘

寝虽未能抚而巡之且欲达其此心可遣大使诣大

司马并问方伯逮于边戍宣诏大飨求其所安又筹

量赐给悉令周普

宋仍魏晋设御史丞统治书侍御史及侍御史

按宋书百官志御史丞一人掌奏劾不法时御史大

夫有二丞其一曰御史丞其二曰御史中丞殿中兰

台秘书图籍在焉而中丞居之外督部刺史内领侍

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时中丞亦受奏事然则

分有所掌也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

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

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

台主名御史长史光武还曰中丞又属少府献帝时

更置御史大夫自置长史一人不复领中丞也汉东

京御史中丞遇尚书丞郎则中丞止车执版揖而丞

郎坐车举手礼之而已不知此制何时省中丞每月

二十五日绕行宫垣白壁史臣按汉志执金吾每月

三绕行宫城疑是省金吾以此事并中丞中丞秩千

治书侍御史掌举劾官品第六已上汉宣帝斋居决

事令御史二人治书因谓之治书御史汉东京使明

法律者为之天下谳疑事则以法律当其是非魏晋

以来则分掌御史所掌诸曹若尚书二丞也

侍御史于周为柱下史周官有御史掌治令亦其任

也秦置侍御史汉因之二汉员并十五人掌察举非

法受公卿奏事有违失者举劾之凡有五曹一曰令

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斋祠四曰

尉马曹掌官□马五曰乘曹掌护驾魏置御史八人

有治书曹掌度支运课第曹掌考课不知其余曹也

晋西朝凡有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

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坚曹营军曹算曹法曹

凡十三曹而置御史九人晋江左初省课第曹置库

曹掌□牧牛马市租后复分库曹置外左库内左库

二曹宋太祖元嘉中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云左库

世祖大明中复置废帝景和元年又置顺帝初省营

军并水曹省算曹并法曹吏曹不置御史凡十御史

焉魏又有殿中侍御史二人盖是兰台遣二御史居

殿内察非法也晋西朝四人江左二人秦汉有符节

令□少府领符玺郎符节令史盖周礼典瑞掌节之

任也汉至魏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虎

符竹使符晋武帝太始九年省并兰台署符节御史

掌其事焉

武帝永初元年诏遣大使分行四方

按宋书武帝本纪永初元年夏六月丁丑诏曰古之

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恤患用能

风泽遐被远至迩安朕以寡暗道谢前哲因受终之

期托兆庶之上鉴寐属虑思求民瘼才弱事艰若无

津济夕惕永念心驰遐域可遣大使分行四方旌贤

举善问所疾苦其有狱讼亏滥政刑乖愆伤化扰治

未允民听者皆当具以事闻方事之宜无失厥中畅

朝廷乃眷之旨宣下民壅隔之情

文帝元嘉三年诏遣大使巡行天下

按宋书文帝本纪元嘉三年夏五月乙巳诏曰夫哲

王宰世广达四聪犹巡岳省方采风观政所以情伪

必审幽遐罔滞王泽无拥九皋有闻者也朕以寡薄

猥纂洪绪虽永念治道志存昧旦愿言傅岩发想宵

寐而丘园之秀藏器未臻物情民隐尚隔视听乃眷

区域辍寝忘餐今氛祲祛荡宇内宁晏旌贤弘化于

是乎始可遣大使巡行四方其宰守称职之良圭荜

一介之善详悉列奏勿或有遗若刑狱不恤政治乖

谬伤民害教者具以事闻其高年鳏寡幼孤六疾不

能自存者可与郡县优量赈给博采舆诵广纳嘉谋

务尽衔命之旨俾若朕亲览焉 按裴松之传三年

诛司徒徐羡之等分遣大使巡行天下通直散骑常

侍袁渝司徒左司掾孔邈使扬州尚书三公郎陆子

真起部甄法崇使荆州员外散骑常侍范雍司徒主

簿庞遵使南兖州前尚书右丞孔默使南北二豫州

抚军参军王歆之使徐州冗从仆射车宗使青兖州

松之使湘州尚书殿中郎阮长之使雍州前竟陵太

守殷道鸾使益州员外散骑常侍李□之使广州郎

中殷斌使梁州南秦州前员外散骑侍郎阮园客使

交州驸马都尉奉朝请潘思先使宁州并兼散骑常

侍班宣诏书曰昔王者巡功群后述职不然则有存

省之礼聘眺之规所以观民立政命事考绩上下偕

通遐迩咸被故能功昭长世道历远年朕以寡暗属

承洪业寅畏在位昧于治道夕惕惟忧如临渊谷惧

国俗陵颓民风雕伪眚厉违和水旱伤业虽勤躬庶

事思弘攸宜而机务惟殷顾循多阙政刑乖谬未获

具闻岂诚素弗孚使群心莫尽纳隍之愧在予一人

以岁时多难王道未一卜征之礼废而未修眷彼氓

庶无忘钦恤今使兼散骑常侍渝等申令四方周行

郡邑亲见刺史二千石官长申述至诚广询治要观

察吏政访求民隐旌举操行存问所疾礼俗得失一

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俾朕昭然若亲览焉大

夫君子其各悉心敬事无惰乃力其有咨谋远图谨

言中诚陈之使者无或隐遗方将敬纳良规以补其

阙勉哉勖之称朕意焉松之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

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古先哲后因心溥被是

以文思在躬则时雍自洽礼行江汉而美化斯远故

能垂大哉之休咏廓造周之盛则伏惟陛下神睿元

通道契旷代冕旒华堂垂心八表咨敬敷之未纯虑

明扬之靡畅清问下民哀此鳏寡涣焉大号周爰四

达远刑于雅诰惠训播乎遐陬是故率土仰咏重

译咸说莫不讴吟踊跃式铭皇风或有扶老携幼称

欢路左诚由亭毒既流故忘其自至千载一时于是

乎在臣谬蒙铨任忝□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

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斥黜无序搜扬寡闻□惧屏

营不知所措奉二十四条谨随事为牒伏见癸卯诏

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

为书以系之后松之甚得奉使之义论者美之

元嘉九年遣大使巡行梁益

按宋书文帝本纪元嘉九年夏六月癸未诏曰益梁

交广境域幽遐治宜物情或多偏壅可更遣大使巡

求民瘼

元嘉三十年诏遣大使巡省风俗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元嘉三十年夏五月丙申克定

京邑劭及始兴王浚诸同逆并伏诛庚辰诏曰天步

艰难国道用否虽基构永固而气数时愆朕以眇身

奄承皇业奉寻历命鉴寐震怀万邦风政人治之本

感念陵替若疚在心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

明帝泰始元年诏遣大使巡省风俗

按宋书明帝本纪泰始元年冬十二月壬午诏曰朕

戡乱宁民属膺景祚鸿制初造革道惟新而国故频

罹仁泽偏壅每鉴寐疚心罔识攸济巡方问俗弘政

所先可分遣大使广求民瘼考守宰之良采衡闾之

善若狱犴淹枉伤民害教者具以事闻鳏寡孤独癃

残六疾不能自存者郡县优量账给贞妇孝子高行

力田许悉条奏务询舆诵广纳嘉谋每尽皇华之旨

俾若朕亲览焉

后废帝泰豫元年诏遣大使巡行四方

按宋书后废帝本纪泰豫元年夏六月壬辰诏曰夫

兴王经制实先民隐方求广教刑于四维朕以茕眇

夙膺宝历永言民政未接听览眷言乃顾无忘鉴寐

可遣大使分行四方观采风谣问其疾苦有咈民法

不便俗者悉各条奏若守宰威恩可纪廉勤允着依

事腾闻如狱讼诬枉职事纰缪惰公存私害民利己

者无或隐昧广纳刍舆之议博求献艺之规巡省之

道务令精洽深简行识俾若朕亲览焉

南齐

南齐设御史中丞统治书侍御史及侍御史

按南齐书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晋江左中丞司隶

分督百僚傅咸所云行马内外是也今中丞则职无

不察专道而行驺辐禁呵加以声色武将相逢辄致

侵犯若有卤簿至相驱击宋孝建二年制中丞与尚

书令分道虽丞郎下朝相值亦得断之余内外众官

皆受停驻

治书侍御史二人

侍御史十人兰台置诸曹内外督令以下

高祖建元元年遣大使分行四方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建元元年冬十二月丙辰诏遣

大使分行四方遣兼散骑常侍十二人巡行以交宁

道远不遣使

梁初置御史台大夫后仍称中丞统治书侍御史侍

御史殿中御史之属

按隋书百官志御史台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元年

复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寮皇太子已下其在宫

门行马内违法者皆纠弹之虽在行马外而监司不

纠亦得奏之专道而行逢尚书丞郎亦得亭驻其尚

书令仆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冠绛鞴

执青仪囊在前囊题云宜官吉以受辞诉一人缃衣

执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阶一人执仪

囊不喤属官治书侍御史二人掌举劾官品第六已

下分统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纠察不法殿中

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内又有符节令史员

武帝天监元年诏分遣内侍周省四方又诏端右以

风闻奏事

按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元年夏四月庚午诏曰观风

省俗哲后弘规狩岳巡方明王盛轨所以重华在上

五品聿修文命肇基四载斯履故能物色幽微耳目

屠钓致王业于缉熙被淳风于遐迩朕以寡薄昧于

治方藉代络之运当符命之重取监前古懔若驭朽

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杀胜残解网更张置之仁寿而

明□照远智不周物兼以岁之不易未遑卜征兴言

夕惕无忘鉴寐可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访

贤举滞其有田野不辟狱讼无章忘公殉私侵渔是

务者悉随事以闻若怀宝迷邦蕴奇待价蓄响藏真

不求闻达并依名腾奏罔或遗隐使輶轩所届如朕

亲览焉闰月丁酉诏曰成务弘风肃厉内外实由设

官分职互相惩纠而顷壹拘常式见失方奏多容违

惰莫肯执咎宪纲日弛渐以为俗今端右可以风闻

奏事依元熙旧制

天监三年诏遣使巡行州部

按梁书武帝本纪三年夏六月丙子诏曰昔哲王之

宰世也每岁卜征躬事巡省民俗政刑罔不必逮末

代风雕久旷兹典虽欲肆远忘劳究临幽仄而居今

行古事未易从所以日晏踟蹰情同再抚总总九州

远近民庶或川路幽遐或贫羸老疾怀怨抱理莫由

自申所以东海匹妇致灾邦国西土孤魂登楼请诉

念此于怀中夜太息可分将命巡行州部其有深冤

巨害抑郁无归听诣使者依源自列庶以矜隐之念

昭被四方□听远闻事均亲览

敬帝太平元年春二月甲子以东土经杜龛张彪抄

暴遣大使巡省

按梁书敬帝本纪云云

陈承梁置御史中丞及侍御史之属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御

史中丞秩二千石品第三南台治书侍御史六百石

品第七南台侍御史依秩减例六百石 按刑法志

陈制常以三月侍中吏部尚书尚书三公郎部都令

史三公录冤局令御史中丞侍御史兰台令史亲行

京师诸狱及冶署理察囚徒冤枉

高祖末定元年分遣大使宣劳四方

按陈书武帝本纪永定元年冬十月己卯分遣大使

宣劳四方下玺书敕州郡曰夫四王革代商周所以

应天五胜相推轩羲所以当运梁德不造丧乱积年

东夏崩腾西都荡覆萧勃干纪非唯赵伦侯景滔天

逾于刘载贞阳反篡贼约连兵江左累属于鲜卑金

陵久非于梁国自有氤氲混沌之世龙图凤纪之前

东汉兴平之初西朝永嘉之乱天下分崩未有若于

梁朝者也朕以虚薄属当兴运自昔登庸首清诸越

徐门浪泊靡不征行浮海乘山所在戡定冒诉风尘

驰骋师旅六延梁祀十剪强寇岂曰人谋皆由天启

梁氏以天禄斯改期运永终钦若唐虞推其鼎玉朕

东西退让拜手陈辞避舜子于箕山之阳求支伯于

沧洲之野而公卿敦逼率土翘惶天命难稽遂享嘉

祚今月乙亥升礼太坛言念迁桐但有□德自梁氏

将末频月亢阳火运斯终秋霖奄降翌日成礼圆丘

宿设埃云晚霁星象夜张朝景重轮泫三危之膏露

晨光合璧带五色之卿云顾唯寡薄弥□休祉昧旦

丕显方思至治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剖符名宇

方寄恤隐王历惟新念有欣庆想深求民瘼务在廉

平爱惠以抚孤贫威刑以御强猾若有萑蒲之盗或

犯戎商山谷之酋擅强幽险皆从肆赦咸使知闻如

或迷途俾在无贷今遣使人具宣往旨念思善政副

此虚怀

宣帝太建元年春正月丁酉分命大使巡行四方观

省风俗

按陈书宣帝本纪云云

后主至德二年春正月丁卯分遣大使巡省风俗

按陈书后主本纪云云

北魏

道武帝天兴元年秋八月遣使循行郡国举奏守宰

不法者亲览察黜陟之

按魏书太祖本纪云云

天兴三年春正月癸亥分命诸官循行州郡观民风

俗察举不法

按魏书太祖本纪云云

天兴四年分命使者循行州郡罢外兰台御史总属

内省

按魏书太祖本纪天兴四年春三月丁酉分命使者

循行州郡听察辞讼纠劾不法 按官氏志四年罢

外兰台御史总属内省

明元帝永兴三年诏北新侯安同等持节循行并定

二州等处

按魏书太宗本纪春二月己亥诏北新侯安同等持

节循行并定二州及诸山居杂胡丁零问其疾苦察

举守宰不法其冤穷失职强弱相陵孤寒不能自存

者各以事闻

神瑞元年诏使者循行诸州

按魏书太宗本纪神瑞元年冬十一月壬午诏使者

循行诸州校阅守宰资财非自家所赍悉簿为赃诏

守宰不如法听民诣阙告言之

泰常二年诏遣使循行天下

按魏书太宗本纪泰常二年春二月丙午诏曰九州

之民隔远京邑时有壅滞守宰至不以闻今东作方

兴或有贫穷失农务者其遣使者循行天下省诸州

观民风俗问民疾苦察守宰治行诸有不能自申皆

因以闻

泰常七年秋九月辛酉分遣使者循行州郡观察风

按魏书太宗本纪云云

文成帝太安元年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循行州

按魏书高宗本纪太安元年夏六月癸酉诏曰夫为

治者因宜以设官举贤以任职故上下和平民无怨

谤若官非其人奸邪在位则政教陵迟至于雕薄思

明黜陟以隆治道今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循行

州郡观察风俗入其境农不垦殖田□多荒则徭役

不时废于力也耆老饭蔬食少壮无衣褐则聚敛烦

数匮于财也闾里空虚民多流散则绥导无方□于

恩也盗贼公行夺不息则威禁不设失于刑也众

谤并兴大小嗟怨善人隐伏佞邪当途则为法混淆

□于政也诸如此比斥而戮之善于政者而赏之

其有阿枉不能自申听诣使告状使者检治若信清

能众所称美诬告以求直反其罪使者受财断察不

平听诣公车上诉其不孝父母不顺尊长为吏奸暴

及为盗贼具以名上其容隐者以所匿之罪罪之

孝文帝延兴三年诏遣使者循行河南七州

按魏书高祖本纪延兴三年冬十有一月戊寅诏以

河南七州牧守多不奉法致新邦之民莫能上达遣

使者观风察狱黜陟幽明其有鳏寡孤独贫不自存

者复其杂徭年八十已上一子不从役力田孝悌才

器有益于时信义着于乡闾者具以名闻

延兴四年冬十一月分遣侍臣循河南七州观察风

俗抚慰初附

按魏书高祖本纪云云

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御史中尉侍御史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着

于令御史中尉第三品上侍御史殿中御史从第五

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遣使巡行郡国复次御史中尉及侍

御史职令

按魏书世宗本纪太和二十三年夏四月即帝位六

月乙卯分遣侍臣巡行郡国问民疾苦考察守令黜

陟幽明文武应求道着丘园者皆加礼 按官氏

志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

以为永制御史中尉从第三品侍御史第八品检授

御史第九品上阶

宣武帝景明三年诏遣大使黜陟幽明

按魏书世宗本纪景明三年春正月诏曰朕幼承宝

历艰忧在疚庶事不亲风化未洽今始览政务义协

惟新思使四方风从率善可分遣大使黜陟幽明

正始二年诏尚书李崇等为大使纠断巡省

按魏书世宗本纪正始二年夏六月甲子诏尚书李

崇太府卿于忠散骑常侍游谏议大夫邓羡崇忠

使持节并兼侍中羡兼黄门俱为大使纠断外州畿

内其守令之徒咎失彰露者即便施决州镇重职听

为表闻秋七月甲戌诏曰朕纂驭宝历于今七载德

泽未敷鉴不烛远人之冤瘼所在犹滋而纠察之狱

未畅于下贤愚靡分皂白均贯非所以革民耳目使

善恶励心今分遣大使省方巡检随其愆负与风响

相符者即加纠斥以明雷霆之威以申旄轩之本因

以观风辨俗采访功过赏贤者纠罚淫慝理穷恤

弊以称朕心

孝明帝平二年诏大使循行四方

按魏书肃宗本纪熙平二年春正月庚寅诏遣大使

循行四方问疾苦恤孤寡黜陟幽明

正光三年诏中尉端衡纠劾牧守以下兴造射利

按魏书肃宗本纪正光三年冬十有二月丁亥以牧

守妄立碑颂辄兴寺塔第宅丰侈店肆商贩诏中尉

端衡肃厉威风以见事纠劾七品六品禄足代耕亦

不听锢贴店肆争利城市

北齐

北齐设御史台仍以中丞统诸御史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御史台掌察纠

弹劾中丞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

侍御史检校御史各十二人录事四人领符节署令

一人符玺郎中四人

孝昭帝皇建元年诏分遣大使巡省四方

按北齐书孝昭帝本纪皇建元年秋八月壬辰诏分

遣大使巡省四方观察风俗问人疾苦考求得失搜

访贤良

武成帝大宁元年诏大使巡行天下

按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大宁元年冬十一月庚申诏

大使巡行天下求政善恶问人疾苦擢进贤良

文宣帝天保十年命使者巡省四方

按北齐书废帝本纪天保十年十一月废帝即位戊

午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风俗问人疾

北周

北周以御史为司宪属秋官置中大夫上士旅下士

之职

按杜佑通典御史之名周官有之□掌赞书而授法

后周曰司宪属秋官府有司宪中大夫二人掌司寇

之法辨国之五禁又有司宪上士二人司宪旅下士

八人

孝闵帝元年诏所在巡抚

按周书孝闵帝本纪元年春正月戊申诏曰上天有

命革魏于周致予一人受兹大号予惟古先圣王罔

弗先于省视风俗以求民瘼然后克治矧予眇眇又

当草昧若弗尚于达四聪明四目之训者其有闻知

哉有司宜分命方别之使所在巡抚五教何者不宣

时政有何不便得无修身洁己才堪佐世之人而不

为上所知冤枉受罚幽辱于下之徒而不为上所理

孝义贞节不为有司所申鳏寡孤独不为有司所恤

暨黎庶衣食丰约赋役繁省灾厉所兴水旱之处并

宜具闻若有年八十已上所在就加礼饩

武帝建德五年诏大使周省四方

按周书武帝本纪建德五年春正月丁酉诏曰朕克

己思治而风化未弘永言前古载怀夕惕可分遣大

使周省四方察讼听谣问民恤隐其狱犴无章侵渔

黎庶随事究验条录以闻若政绩有施治纲克举及

行宣圭荜道着丘园并须检审依名腾奏其鳏寡孤

独实可哀矜亦宜赈给务使周赡

建德六年诏遣使巡抚

按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夏四月己巳诏曰东夏

既平王道初被齐氏弊政余风未殄朕劬劳万机念

存康济恐清净之志未刑四海下民疾苦不能上达

寝兴轸虑用切于怀宜分遣使人巡方抚慰观风省

俗宣扬治道有司明立条科务在弘益

宣帝宣政元年遣大使巡察诸州诏制九条宣下州

按周书宣帝本纪宣政元年六月戊戌即皇帝位秋

八月壬申遣大使巡察诸州诏制九条宣下州郡一

曰决狱科罪皆准律文二曰母族绝服外者听婚三

曰以杖决罚悉令依法四曰郡县当境贼盗不擒获

者并仰录奏五曰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才

堪任用者即宜申荐六曰或昔经驱使名位未达或

沈沦蓬荜文武可施宜并采访具以名奏七曰伪齐

七品以上已敕收用八品以下爰及流外若欲入仕

皆听预选降二等授官八曰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

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一人下州

下郡三岁一人九曰年七十以上依式授官鳏寡困

乏不能自存者并加禀恤

隋置御史台以御史大夫领诸御史

按隋书百官志高宗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御史台御史台大夫一人治书侍

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

二人录事二人后魏延昌中王显有宠于宣武为御

史中尉请革选御史此后踵其事每一中尉则更置

御史自开皇后始自吏部选用仍依旧入直禁中

御史大夫为从三品治书侍御史为从五品侍御史

为从七品殿内御史为正八品监察御史为从八品

上阶

文帝开皇元年春二月乙丑遣八使巡省风俗

按隋书高祖本纪云云

开皇三年发使巡省风俗

按隋书高祖本纪开皇三年冬十一月己酉发使巡

省风俗因下诏曰朕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

从化以德代刑求草莱之善旌闾里之行民间情伪

咸欲备闻已诏使人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四海

必令为朕耳目如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

遣朕将铨擢其有志节高妙越等超伦亦仰使人就

加旌异令一行一善奖劝于人远近官司遐迩风俗

巨细必纪还日奏闻庶使不出户庭坐知万里

仁寿元年夏六月乙卯遣十六使巡省风俗

按隋书高祖本纪云云

炀帝大业元年发八使巡省风俗

按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元年春正月戊申发八使巡

省风俗下诏曰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爱民乎

既富而教家给人足故能风淳俗厚远至迩安治定

功成率由斯道朕嗣膺宝历抚育黎献夙夜战兢若

临川谷虽则聿遵先绪弗敢失坠永言政术多有缺

然况以四海之远兆民之众未获亲临问其疾苦每

虑幽仄莫举冤屈不申一物失所乃伤和气万方有

罪责在朕躬所以寤寐增叹而夕惕载怀者也今既

布政惟始宜存宽大可分遣使人巡省方俗宣扬风

化荐拔淹滞申达幽枉孝悌力田给以优复鳏寡孤

独不能自存者量加振济义夫节妇旌表门闾高年

之老加其版授并依别条赐以粟帛笃疾之徒给侍

丁者虽有侍养之名曾无赒赡之实明加检校使得

存养若有名行显着操履修絜及学业才能一艺可

取咸宜访采将身入朝所在州县以礼发遣其有□

政害人不便于时者使还之日具录奏闻

大业二年春正月丁卯遣十使并省州县

按隋书炀帝本纪云云

大业三年加治书及监察御史官品省殿内御史员

罢直宿之制又设司隶台掌诸巡察寻又罢之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

上下阶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并御史为三台御史台

增治书侍御史为正五品省殿内御史员增监察御

史员十六人加阶为从七品开皇中御史直宿禁中

至是罢其制又置主簿录事员各二人 司隶台大

夫一人正四品掌诸巡察别驾二人从五品分察畿

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正六品巡

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其所掌六条

一察品官以上理正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

豪强奸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

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

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隐而不申者六察德行

孝悌茂才异行隐不贡者每年二月乘轺巡郡县十

月入奏置丞从六品主簿从八品录事从九品各一

人后又罢司隶台而留司隶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

时选京官清明者权摄以行

大业五年降御史大夫并增减诸御史官品后增置

御史寻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五年又降御史

大夫阶为正四品减治书侍御史为从五品增侍御

史为正七品唯掌侍从纠察其台中簿领皆治书侍

御史主之后又增置御史从九品寻又省

都察院部汇考二

唐仍设御史台以大夫中丞统诸御史

按唐书百官志御史台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

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

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

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凡

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

也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凡有弹劾御史以白大夫大

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有制覆囚则与刑部尚书

平阅行幸乘辂车为导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

序迟明列于两观监察御史二人押班侍御史颛举

不如法者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及二王后朝朔望

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

常博士日参号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

九参官五品以上及折冲当番者五日一朝号六参

官弘文崇文馆国子监学生四时参凡诸王入朝及

以恩追至者日参九品以上自十月至二月□褶以

朝五品以上有珂蕃官及四品非清官则否凡朝位

以官职事同者先爵爵同以齿致仕官居上职事与

散官勋官合班则文散官居职事之下武散官次之

勋官又次之官同者异姓为后亲王嗣王任文武官

者从其班官卑者从王品郡王任三品以下职事者

居同阶品之上非任文武官者嗣王居太子太保之

下郡王次之国公居三品之下郡公居从三品之下

县公居四品之下侯居从四品之下伯居五品之下

子居从五品之上男居从五品之下以前官召见者

居本品见任之上以理解者居同品之下本司参集

者以职事为上下文武三品非职事官者朝参名簿

皆称曰诸公凡出不逾四面关则不辞见都督刺史

都护既辞候旨于侧门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初拜

以表让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诸司长官谢于正衙

复进状谢于侧门两班三品以朔望朝就食廊下殿

中侍御史二人为使□之

高宗改治书侍御史中丞以避帝名龙朔二年

改御史台曰宪台大夫曰大司宪中丞曰司宪大

夫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台曰肃政台光宅元年

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

俗寻命左台兼察州县两台岁再发使八人春曰

风俗秋曰廉察以四十八条察州县两台御史有

假有检校有员外有试至神龙初皆废景云三年

以两台望齐纠举苛察百寮厌其烦乃废右台延

和元年复置岁中以尚书省隶左台月余而右台

复废至德后诸道使府参佐皆以御史为之谓之

外台复有检校里行内供奉或兼或摄诸使下官

亦如之会昌初升大夫中丞品东都留台有中丞

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三

人元和后不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

御史主留台务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备

侍御史六人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寮及入合承诏知

推弹杂事凡三司理事与给事中中书舍人更直朝

堂若三司所按而非其长官则与刑部郎中员外郎

大理司直评事往讯弹劾则大夫中丞押奏大事法

冠朱衣纁裳白纱中单小事常服久次者一人知杂

事谓之杂端殿中监察职掌进名迁改及令史考第

台内事颛决亦号台端次一人知公廨次一人知弹

分京城诸司及诸州为东西次一人知西推赃赎三

司受事号副端次一人知东推理匦等有不纠举者

罚之以殿中侍御史第一人同知东推莅太仓出纳

第二人同知西推莅左藏出纳号四推御史只日台

院受事双日殿院受事次侍御史一人分司东都台

凡御史以下遇长官于路去戴下马长官敛辔止之

出入行止殿中以下视以为法先后有罚入朝则与

殿中侍御史随仗分入东则居侍中黄门侍郎给事

中之次西则居中书令侍郎舍人之次各居中丞大

夫下每一人东向承诏五日有旨召御史不呼名则

承诏者出乐彦玮为大夫以尝召两御史乃加副承

诏一人阙则殿中承乏监察御史分日直朝堂入自

侧门非奏事不至殿庭正门无籍天授中诏侧门置

籍得至殿庭开元七年又诏随仗入合分左右巡纠

察违失左巡知京城内右巡知京城外尽雍洛二州

之境月一代将晦即巡刑部大理东西徒坊金吾县

狱搜狩则监围察断绝失禽者其后以殿中掌左右

巡寻以务剧选用京畿县尉又置御史里行使侍御

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

员数唐法殿中侍御史迁拜及职事与侍御史钧开

元以降权属侍御史而殿中兼知库藏宫门内事故

事御史台不受讼有诉可闻者略其姓名托以风闻

其后御史嫉恶者少通状壅绝十四年乃定授事御

史一人知其日劾状题告事人姓名其后宰相以御

史权重建议弹奏先白中丞大夫复通状中书门下

然后得奏自是御史之任轻矣建中元年以侍御史

分掌公廨推弹自是杂端之任轻矣元和八年命四

推御史受事周而复始罢东西分日之限

隋末废殿内侍御史义宁元年丞相府置察吏

掾二人武德元年改曰殿中侍御史龙朔元年置

监察御史里行武后文明元年置殿中里行后亦

颛以里行名官长安二年置内供奉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受事发辰核台务主公廨

及户奴婢勋散官之职录事二人从九品下

有主事二人台院有令史七十八人书令史二

十五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二人殿院有令史八人

书令史十八人察院有计史三十四人令史十人

掌固十二人

殿中侍御史九人从七品下掌殿庭供奉之仪京畿

诸州兵皆隶焉正班列于合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

者元日冬至朝会则乘马具服戴黑豸升殿巡幸则

往来门旗之内检校文物亏失者一人同知东推监

太仓出纳一人同知西推监左藏出纳二人为廊下

食使二人分知左右巡三人内供奉

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县

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焉知朝堂左右

厢及百司纲目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

则有支使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

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秏其四察

妖滑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

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

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凡战伐大克获则数俘

馘审功赏然后奏之屯田铸钱岭南黔府选补亦视

功过纠察决囚徒则与中书舍人金吾将军□之国

忌斋则与殿中侍御史分察寺观□宴射习射及大

祠中祠视不如仪者以闻初开元中兼巡传驿至二

十五年以监察御史检校两京馆驿大历十四年两

京以御史一人知馆驿号馆驿使监察御史分察尚

书省六司繇下第一人为始出使亦然兴元元年以

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

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元和中

以新人不出使无以观能否乃命颛察尚书省号曰

六察官开元十九年以监察御史二人□太仓左藏

库三院御史皆初领繁剧外府推事其后以殿中侍

御史上一人为监太仓使第二人为监左藏库使凡

诸使下三院御史内供奉其班居正台监察御史之

高宗龙朔三年八月戊申遣按察大使于十道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咸亨二年十一月庚戌如许州遣使存问所过疾老

鳏寡虑囚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仪凤元年十二月戊午来恒薛元超为河南河北道

大使

按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中宗嗣圣元年遣御史察风俗

即武后

光宅元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光宅元年十二月戊子遣御史察

风俗

嗣圣九年擢用举人为侍御史

即武后

天授三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杜佑通典天授三年举

人无贤愚咸加擢用高者试凤阁侍郎给事中次或

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当时颇为滥杂

着于谣诵谣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椎侍御

史腕脱校书郎

神龙二年二月丙申遣十道巡察使

按唐书中宗本纪云云

元宗开元十一年五月辛卯遣使分巡天下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十三年正月戊子降死罪流以下原之遣使宣

慰天下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二十一年四月乙卯遣宣慰使黜陟官吏决系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二十九年十月戊戌遣使黜陟官吏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五载三月丙子遣使黜陟官吏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肃宗至德元载十月癸未诏御史谏官论事勿先白

大夫及宰相

按唐书肃宗本纪云云

代宗广德二年正月丙午诏举堪御史谏官者

按唐书代宗本纪云云

大历八年九月戊子诏御史言事

按唐书代宗本纪云云

大历十二年四月癸巳诏谏官献封事勿限时侧门

论事者随状面奏

按唐书代宗本纪云云

德宗建中元年正月辛未遣黜陟使于天下

按唐书德宗本纪云云 按陆贽传德宗立遣黜陟

使庾何等十二人行天下贽说使者请以五术省风

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隽乂四赋经财实六德保罢

瘵五要简官事五术曰听谣诵审其哀乐纳市贾观

其好恶讯簿书考其争讼览车服等其俭奢省作业

察其趣舍八计曰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视垦田赢

缩以稽本末视赋役薄厚以稽廉冒视按籍烦简以

稽听断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视奸盗有无以稽禁

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三

科曰茂异贤良干蛊四赋曰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

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六德曰敬老慈幼

救疾恤孤赈贫穷任失业五要曰废兵之冗食蠲法

之挠人省官之不急去物之无用罢事之非要时皆

韪其言

宪宗元和十四年七月己丑遣黜陟使于天下

按唐书宪宗本纪云云

穆宗长庆三年三月癸亥淮南浙东西江西宣歙旱

遣使宣抚理系囚察官吏

按唐书穆宗本纪云云

辽设御史台有大夫中丞侍御之职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因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置

御史大夫会同九年见御史大夫耶律解里

御史中丞

侍御重熙七年见南面侍御壮骨里

太宗天显六年夏四月置中台省于南京

按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圣宗干亨四年冬十二月庚辰省置中台省官

按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兴宗重熙二十年冬十一月丁卯罢中丞记录职官

过犯令承旨总之

按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道宗清宁二年夏六月乙酉遣使分道平赋税缮戎

器劝农桑禁盗贼

按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宋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加官设中丞以统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之属

按宋史职官志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

则廷辨小事则奏弹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

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

史隶焉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咸平

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

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

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祭祀则兼监祭使掌受誓戒

致斋检视纠劾又有廊下使掌专入阁监食又有监

香使掌国忌行香二使临时充通称曰五使元丰正

官名于是使名悉罢

御史大夫宋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

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元丰官制行亦并除去

中丞一人为台长旧兼理检使凡除中丞而官未至

者皆除右谏议大夫权熙宁五年以知杂御史邓绾

为中丞初除谏议大夫王安石言碍近制止以绾为

龙图阁待制权御史中丞不迁谏议大夫自绾始九

年邓润甫自正言知制诰为中丞以宰相属官不可

长宪府于是复迁右谏议大夫权元丰五年以丞议

郎徐禧为知制诰权中丞禧言中丞纠弹之任赴舍

人院行词疑若未安会官制行罢知制诰职乃以本

官试中丞南渡初除官最多隆兴后被擢寖少淳熙

十年始除黄洽又三年再除蒋继周台谏例不兼讲

读神宗命吕正献亦止命时赴讲筵中兴兼者三人

万俟罗汝□皆以秦桧意庆元后司谏以上无不

预经筵者矣

侍御史一人掌贰台政

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

及朔望六参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

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

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迭监祠祭岁诣三省枢密

院以下轮治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

殿最以诏黜陟百官应赴台参谢辞者以拜跪书札

体验其老疾凡事经郡县监司省曹不能直者直牒

合门上殿论奏官卑而入殿中监察御史者谓之里

行治平四年中丞王陶言奉诏举台官而才行可举

者多以资浅不应格乃诏举三丞以上知县为里行

熙宁二年诏御史阙委中丞奏举毋拘官职高下兼

权三年孙觉荐秀州军事推官李定对称旨为太子

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由选人为御史自定始于是知

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以定资浅封还词头不草

制相继罢去元丰八年裁减察官两员余许尽兼言

事绍圣二年复置元佑元年诏台谏官许二人同上

殿又令六曹差除更改事画黄到即报台又改六察

旬奏为季奏四年诏应台察事已弹举而稽违逾月

者遇赦不得原减元符二年诏吏部守令课绩最优

者关台考察不实者重行黜责崇宁二年都省申明

台官职在绳愆纠谬自宰臣至百官三省至百司不

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政和六年诏在京职事

官与外任按察官虽未升朝并赴台参谢辞七年中

丞王安石奏以本台觉察弹奏事刊为一书殿中侍

御史以上录本给付从之靖康元年监察御史胡舜

陟言监察御史自唐至本朝皆论政事击官邪元丰

绍圣着于甲令崇宁大臣欲其便己遂更成宪乞令

本台增入监察御史言事之文诏依祖宗法又诏宰

执不得荐举台谏官旧台令御史上下半年分诣三

省枢密院点检诸房文字轮诣尚书六曹按察奉行

稽违付受差失咸得弹纠渡江后稍阔不举绍兴三

年始复其旧是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元丰

始置六察上自诸部寺监下至廪库场务无不分隶

以诏废置而乃有夤缘申请乞不隶台察者恐非法

意宜遵旧制从之干道二年诏自今非曾经两任县

令不得除监察御史庆元二年侍御史黄黼言监察

御史高宗时尝置六员孝宗时置三员令分按之任

止二人乞增置一员自后常置三员

检法一人掌检详法律主簿一人掌受事发辰勾稽

簿书宋初置推直官二人专治狱事凡推直有四曰

台一推曰台二推曰殿一推曰殿二推咸平中置推

勘官十员元丰官制行定员分职里行推直等官悉

罢绍兴初诏检法主簿特令殿中侍御史奏辟绍熙

中侍御史林大中以论事不合去所奏辟检法官李

谦主簿彭龟年亦乞同罢嘉定元年刘□除检法官

范之柔除主簿以后二职皆阙干道并省吏额前司

主管班次二人正副引赞官二人入品知班三人知

班五人书令史四人驱使官四人法司二人六察书

吏九人贴司五人通引官三人

三京留司御史台管勾台事各一人旧曰判台以朝

官以上充掌拜表行香纠举违失令史二人知班驱

使官书吏各一人中兴以后不置

太宗淳化四年夏六月戊午诏中丞已下皆亲临鞫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咸平四年春三月乙亥诏史馆韩瑗等举御史

台推勘官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景德四年夏六月丁未命翰林讲读枢密直学士各

举常参官一人充御史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二年秋七月甲寅诏张齐贤等各举才堪

御史者一人丁巳置纠察在京刑狱司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天禧元年春二月丁丑置谏官御史各六员每月一

员奏事有急务听非时入对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天禧二年春二月丁卯诏近臣举常参官堪任御史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仁宗天圣元年夏四月丁巳诏近臣举谏官御史各

一人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七年春闰三月癸酉置理检使以御史中丞为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八年夏六月己亥诏御史台狱勿关纠察司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明道二年诏台官非中丞知杂保荐者勿任又以废

后事诏台谏自今毋相率请对

按宋史仁宗本纪明道二年冬十二月丁未诏台官

非中丞知杂保荐者勿任乙卯废皇后郭氏为净妃

玉京冲妙仙师居长宁宫御史中丞孔道辅率谏官

御史大呼殿门请对诏宰相告以皇后当废状丙辰

出道辅及谏官范仲淹仍诏台谏自今毋相率请对

景佑元年夏四月癸丑诏置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里行癸酉诏台谏未曾历郡守者与郡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宝元二年冬十二月壬申诏御史阙员朕自择举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二年夏四月戊寅命御史中丞谏官同较三司

用度罢其不急者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三年夏五月癸未置御史六员罢推直官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四年秋八月戊午诏辅臣所荐官毋以为谏官

御史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五年春正月乙亥复置言事御史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八年屡诏御史言事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八年春三月甲寅诏翰林学

士三司使知开封府事御史中丞曰朕躬阙失左右

朋邪中外险诈州郡暴虐法令有不便于民者朕欲

闻之其悉以陈癸亥以朝政得失兵农要务边防备

豫将帅能否财赋利害钱法是非与夫谗人害政奸

盗乱俗及防微杜渐之策召知制诰谏官御史等谕

之使悉对于篇

至和二年秋八月乙未置台谏章奏簿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佑四年夏五月戊戌诏两制臣僚旧制所举荐不

得用为御史今除其法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佑六年春正月乙未许两制与台谏相见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佑六年诏台谏勿听飞语

按宋史仁宗本纪嘉佑六年秋七月癸巳诏台谏为

耳目之官乃听险陂之人兴造飞语中伤善良非忠

孝之行也中书门下其申儆百工务敦行实循而弗

改者绌之

英宗治平三年夏五月甲子罢知杂御史岁举人

按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治平四年举用御史以滕甫考诸路课绩

按宋史英宗本纪治平四年春三月庚子御史中丞

王陶乞许举知县资序人为御史里行从之冬十月

己酉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滕甫考诸路监司

课绩癸丑诏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事举

材堪御史者各二人

神宗熙宁二年以举御史专委中丞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初神宗罢荐举

惟举御史法不废熙宁二年王安石言举御史法太

密故难于得人帝曰岂执政者恶言官得人耶于是

中书悉具旧法以奏安石曰旧法凡执政所荐即不

得为御史执政取其平日所畏者荐之则其人不复

得言事矣盖法之弊如此帝乃令悉除旧法一委中

丞举之而稍略其资格赵抃曰用京官恐非体又不

委知杂专任中丞亦非旧制帝曰唐以布衣马周为

之用京官何为不可知杂属也委长为是侍御史刘

述奏曰旧制举御史必官升京朝资入通判众学士

本台丞知杂更互论荐每一阙上二人而择用一人

今专委中丞则爱憎由己公道废于私恩或受权臣

之托引所亲厚擅窃人主威福此大不便弗听既改

法著作佐郎程颢王子韶谢景福方为条例司属官

中丞吕公着荐之遂俱以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

哲宗元佑六年令中丞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各举御

史二员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元佑六年御史

中丞郑雍言旧御史阙台官得自荐所以正名举职

也自官制行御史中丞与两省分举而今之两省官

属皆与闻门下中书政事其自举非故事且有嫌乞

专委台官若稍涉私自有黜典诏御史中丞举殿中

侍御史二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同举监察御史二

员给事中亦举二员雍又言风宪之地责任宜专若

台属多由他荐恐非责任之本意诏中丞更举监察

御史二员八年侍御史杨畏言风宪之任人主寄耳

目焉御史进用宰执不得预顾令两省属官举之非

是遂寝前命

金设御史台御史大夫掌纠劾中丞佐之统诸侍御

史监察御史之属登闻检院亦隶之

按金史百官志御史台登闻检院隶焉御史大夫从

二品掌纠察朝仪弹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凡内外

刑狱所属理断不当有陈诉者付台治之御史中丞

从三品贰大夫侍御史二员从五品以上官品皆大

定十二年递升掌奏事判台事治书侍御史二员从

六品掌同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二员正七品每遇朝

对立于龙墀之下专劾朝者仪矩凡百僚假告事具

奏目进呈监察御史十二员正七品掌纠察内外非

违刷磨诸司察帐并监祭礼及出使之事典事二员

从七品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检法四员从八品

狱丞一员从九品

御史台令史女直十三人内班内祗六人终场

举人七人汉人十五人内班内祗七人终场举人

八人译史三人内班内祗二人终场举人一人通

事三人

登闻鼓院知登闻鼓院从五品同知登闻鼓院事正

六品掌奏御进告御史台登闻检院理断不当事承

安二年以谏官兼知法二员从八品

女直汉人各一员

登闻检院知登闻检院从五品同知登闻检院正六

品掌奏御进告尚书省御史台理断不当事知法从

八品

女直汉人各一员

章宗承安二年始令省台奏事台臣不必回避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高汝砺传汝砺擢左谏

议大夫时遇奏事台臣亦令回避汝砺乃上言国家

置谏臣以备侍从盖欲周知时政以参得失非徒使

排行就列而已故唐制凡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

合必遣谏官随之俾预闻政事冀其有所开说今省

台以下遇朝奏事则一切回避与诸侍卫之臣旅进

旅退殿廷论事初莫得闻及其已行又不详其始末

遂事而谏斯亦难矣顾谏职为何如哉若曰非材择

人可也岂可置之言责而疏远若此乞自今以往有

司奏事谏官得以预闻庶望少补其修注之职掌记

言动俱当一体上从之

元设御史台置大夫中丞统诸侍御史之属外诸道

设行御史兼统诸道肃政廉访司

按元史百官志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

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

二员从二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至元五年

始立台建官设官七员大夫从二品中丞从三品侍

御史从五品治书侍御史从六品典事从七品检法

二员狱丞一员七年改典事为都事十九年罢检法

狱丞二十一年升大夫为从一品中丞为正三品侍

御史为正五品治书为正六品二十七年大夫以下

品从各升一等始置经历一员大德十一年升中丞

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

皇庆元年增中丞为三员二年减一员至治二年大

夫一员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

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

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

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

一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

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其属

有二

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员正四品至元五年始置秩

正七品后升正四品凡大朝会百官班序其失仪失

列则纠罚之在京百官到任假告事故出三日不报

者则纠举之大臣入内奏事则随以入凡不与闻之

人则纠避之知班四人通事译史各一人

察院秩正七品监察御史三十二员司耳目之寄任

刺举之事至元五年始置御史十一员悉以汉人为

之八年增置六员十九年增置一十六员始参用蒙

古人为之至元二十二年参用南儒二人书吏三十

二人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设官品秩同内台至元十四年

始置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寻徙杭州又徙江州二

十三年迁于建康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

而总诸内台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

一员统淮东淮西淮北浙东浙西江东江西湖南八

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岭南广西福建

广东三道二十三年以淮东淮西山南三道拨隶内

台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为江南诸

道行御史台设官九员以监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统

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十道大夫一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

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架阁库管勾一

员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令史一十六人译史四人

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库子台

医各有差

察院品秩如内察院至元十四年置监察御史十员

二十三年增蒙古御史十四员书吏十四人又增汉

人御史四员书吏四人后定置御史二十八员书吏

二十八人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设官品秩同内台至元二十七

年始置云南诸路行御史台官止四员大德元年移

云南行台于京兆为陕西行台而云南改立廉访司

延佑元年罢二年复立统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

定置大夫一员御史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

御史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架阁库管

勾一员承发司管勾兼狱丞一员掾史一十二人蒙

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

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库子二人

察院品秩同内察院监察御史二十员书吏二十人

肃政廉访司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东东西

道曰河东陕西道曰山北东西道曰河北河南道至

元六年以提刑按察司兼劝农事八年置河东山西

道陕西四川道十二年分置燕南河北道十三年以

省并衙门罢按察司十四年复置增立八道曰江北

淮东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东海右

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东建康道曰江西湖东道曰

岭北湖南道十五年复增三道曰江南湖北道曰岭

南广西道曰福建广东道十九年增西蜀四川道二

十年增海北广东道改福建广东道曰福建闽海道

以云南七路置云南道以女直之地置海西辽东道

二十三年以淮东淮西山南三道拨隶内台二十四

年增河西陇右道是年罢云南道二十五年罢海西

辽东二十七年以云南按察司所治立云南行御史

台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肃政廉访司大德元年徙

云南行台于陕西复立云南道三十年增海北海南

道其后遂定为二十二道每道廉访使二员正三品

副使二员正四品佥事四员两广海南止二员正五

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正八品照磨兼管勾

一员正九品书吏十六人译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五

人典吏二人

内道八隶御史台山东东西道济南路置司河东山

西道冀宁路置司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江北河

南道汴梁路置司山南江北道中兴路置司淮西江

北道庐州路置司江北淮东道扬州路置司山北辽

东道大宁路置司

江南十道隶江南行台江东建康道宁国路置司江

西湖东道龙兴路置司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浙

东海右道婺州路置司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岭

北湖南道天临路置司岭南广西道静江府置司海

北广东道广州路置司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福

建闽海道福州路置司

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台陕西汉中道凤翔府置司河

西陇北道甘州路置司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云

南诸路道中庆路置司

行御史台至正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命太尉纳麟

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以次官员各依等

第选用是日御史台奉旨移置行台于绍兴十二月

合台官属开台署事是年置河南廉访司于沂州至

正十八年御史台奏准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权

于建宁路开司署事二十二年九月权置山北廉访

司于惠州二十三年六月济南路复置肃政廉访司

二十五年闰十月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儿奏江南诸

道行御史台衙门尝奉旨于绍兴路开设近因道梗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西福建等处凡有文书

北至南台风信不便径申内台未委事情虚实宜于

福建置分台给降印信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

江西福建各道文书由分台以达内台于事体为便

有旨从之十一月仍置河东廉访司于冀宁

世祖至元二年春二月甲子以同知东平路宣慰使

宝合丁为平章政事山东廉访使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五年始立御史台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

夫谕以直言无隐又敕中书省枢密院有事与御史

台官司奏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秋七月癸丑立御史台

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诏谕之曰台官职在

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

仍以诏谕天下冬十月己卯敕中书省枢密院凡有

事与御史台官司奏 按张雄飞传雄飞与江孝卿

同召见帝曰今任职者多非材政事废弛譬之大厦

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卿辈能任此乎孝卿谢不敢当

帝顾雄飞雄飞对曰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

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

纠劾之如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帝曰善乃立御史

至元七年夏四月改御史台典事为都事十月戊辰

朔敕两省以己奏事报御史台冬十二月壬寅升御

史大夫秩正二品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八年定御史任满升除之例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八年定监察御

史任满在职无异政元系七品以下者例加一等六

品以上者升擢其有不顾权势弹劾非违及利国便

民者别议升除或有不称者斟酌铨注

至元十五年秋七月甲申行御史台增设监察御史

四员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六年以行中书省检核行御史台文案始命

蒙古人为御史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六年春二月甲申平章阿里伯

乞行中书省检核行御史台文案且请行台呈行省

比御史台呈中书省例从之乙未玉速帖木儿言行

台文卷令行省检核于事不便诏改之其运司文卷

听御史台检核

至元十八年春三月辛酉立登闻鼓院许有冤者挝

鼓以闻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九年敕言官纠举官吏赃罪以蒙古御史十

六员与汉人相参巡历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九年秋九月壬戌敕官吏受贿

及仓库官侵盗台察官知而不纠者验其轻重罪之

中外官吏赃罪轻者杖决重者处死言官缄默与受

赃者一体论罪仍诏谕天下冬十二月癸卯御史中

丞崔彧言台臣于国家政事得失生民休戚百官邪

正虽王公将相亦宜纠察近唯御史有言臣以为台

官皆当建言庶于国家有补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

必有偏徇之弊御史宜从本台选择初用汉人十六

员今用蒙古人十六员相参巡历为宜从之

至元二十二年议罢行御史台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二年春正月乙未中书省臣

请以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为左丞相中书撒里蛮

为御史大夫罢行御史台以其所属按察司隶御史

台行御史台大夫拨鲁罕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帝曰

玉速帖木儿朕当思之拨鲁罕宽缓不可安童对曰

阿必赤合何如帝曰此事朕自处之罢行御史台者

当如所奏二月辛酉御史台臣言近中书奏罢行御

史台改按察司为提刑转运司俾兼钱谷而纠弹之

职废矣请令安童与老臣议从之戊辰车驾幸上都

帝问省臣行御史台何故罢之安童曰江南盗贼屡

起行御史台镇遏居多臣以为不可罢然与江浙行

中书省并在杭州地甚远僻徙之江州居江浙湖南

江西三省之中为便从之冬十一月己巳朔御史台

臣言御史台按察司以纠察百司为职近钩校钱谷

恐发其奸私聚群不逞之徒欲沮其事愿陛下依旧

制谕之制曰可

至元二十三年立行御史台按察司巡行期限增行

台色目御史员数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三年春二月丁未用御史台

臣言立按察司巡行郡县法除使二员留司副使以

下每岁二月分莅按治十月还司三月己巳御史台

臣言近奉旨按察司参用南人非臣等所知宜令侍

御史行御史台等程文海与行台官博采公洁知名

之士具以名闻帝令诏以往丙子诏行御史台按

察司以八月巡行郡县夏四月甲辰行御史台自杭

州徙建康以山南淮东淮西三道按察司隶内台增

置行台色目御史员数秋七月癸巳以铨定省院台

部官诏谕中外御史台御史大夫一员中丞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并二员行台御史同冬十月甲午罢诸

道提刑按察司判官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及按察司

至元二十四年春正月辛卯以淮东淮西山南三道

按察司隶行御史台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申饬御史台官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五年春二月壬午谕省臣以

御史台监察御史提刑按察司多不举职降诏申饬

至元二十七年铨定御史台官品仍以风宪之选归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七年春三月庚申升御史台

侍御史正四品治书侍御史正五品增蒙古经历一

员从五品诏风宪之选仍归御史台为旧制

至元二十八年诏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八年春正月壬戌尚书省臣

桑哥等以罪罢二月癸酉诏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

度壬午以桑哥沮抑台纲又棰监察御史命御史大

夫月儿鲁辨之癸未复召御史台及中书尚书两省

官辨论桑哥之罪

至元二十九年中书省与御史台定赃罪诏廉访司

巡行劝课农桑设云南廉访司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九年春三月丁未中书省与

御史台共定赃罪十三等枉法者五不枉法者八罪

入死者以闻制曰可夏闰六月诏廉访司巡行劝课

农桑秋七月辛巳设云南廉访司

至元三十年冬十一月丁巳立海北海南道肃政廉

访司治雷州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定廉访司巡行期限及检

劾案牍考课优劣之制诏御史大夫振台纲

按元史成宗本纪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帝即皇帝

位五月己巳诏各处转运司官欺隐奸诈为人所讼

者听廉访司即时追问其案牍仍旧于岁终检之壬

申用崔彧言肃政廉访司案牍勿令总管府检劾六

月辛巳御史台臣言廉访司官岁以五月分按所属

次年正月还司职官犯赃敕授者听总司议宣授者

上闻其本司声迹不佳者代之受赂者依旧例比诸

人加重帝曰其与中书同议秋七月壬子诏御史大

夫月儿鲁振台纲

成宗元贞二年命选汉人识达事体者为御史命行

台钩校理问案牍增置御史员

按元史成宗本纪元贞二年春正月己丑御史台臣

言汉人为同僚者尝为奸人捃摭其罪由是不敢尽

言请于近侍昔宝赤速古而赤中择人用之帝曰安

用此曹其选汉人识达事体者为之秋七月己丑命

行台监察御史钩校随省理问所案牍冬十二月癸

亥增置御史二员

大德元年中书省御史条陈台宪诸事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夏四月丙申中书省御

史台臣言阿老瓦丁及崔彧条陈台宪诸事臣等议

乞依旧例御史台不立选其用人则于常调官选之

惟监察御史首领官令御史台自选各道廉访司必

择蒙古人为使或阙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

参以色目汉人又合剌赤阿速各举监察御史非便

亦宜止于常选择人各省文案行台差官检核宿卫

近侍奉特旨令台宪擢用者必须明奏然后任之行

台御史秩满而有效绩者或迁内台或呈中书省迁

调廉访司亦如之其不称职者省台择人代之未历

有司者授以牧民之职经省台同选者听御史台自

调中书省或用台察之人亦宜与御史台同议各官

府宪司官毋得辄入体察今拟除转运盐引外其余

官府悉依旧例制曰可

大德二年申宪司举核劝课诸令罢云南御史台置

廉访司

按元史成宗本纪二年春二月辛丑御史台臣言诸

转运司案牍例以岁终检覆金谷事繁稽照难尽奸

伪无从知之其未终者宜听宪司于明年检覆从之

二月乙酉诏廉访司作成人才以备选举诏诸郡凡

民播种怠惰及有司劝课不至者命各道廉访司治

之冬十月戊寅令御史台检劾枢密院案牍十一月

庚寅罢云南御史台署肃政廉访司十二月辛巳命

廉访司岁举廉干者一人

大德六年从省臣请御史台廉访司除水旱灾伤体

覆余依旧例体察

按元史成宗本纪六年春正月乙卯中书省臣言御

史台廉访司体察体覆前后不同初立台时止从体

察后立按察司事无大小一皆体覆由是宪司之事

积不能行请自今除水旱灾伤体覆余依旧例体察

为宜从之

大德十一年御史大夫塔思不花申奏台臣职守

按元史武宗本纪十一年夏五月甲申即皇帝位六

月甲寅御史大夫塔思不花言殿中司所职中书而

下奏事者必使随之以入不在奏事之例者听其引

退班朝百官朝会失仪者得纠劾病故者必以告请

如旧制又言旧制内外风宪官有所弹劾诸人勿预

而近有受赃为监察御史所劾者狱具夤缘奏请托

言事以避其罪臣等以为今后有罪者勿听至京待

其对辨事竟果有所言方许奏陈皆从之塔思不花

又言皇太子有旨有司赃罪不须刑部定议受敕者

从廉访司处决台省遣人检核廉访司文案则私意

阻隔非便平章阿沙不花因言此省台同议之事台

臣不宜独奏帝曰此御史台事阿沙不花勿妄言台

臣言是也如所奏行之

都察院部汇考三

明一

明设都察院置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左右佥都统

十三道监察御史主纠劾百司之不法者

按明会典都察院正官左右都御史二员左右副都

御史二员左右佥都御史四员

以上坐院官后不全设其总督军务漕运粮储

巡抚地方等项因事添设无定员或以都御史或

以副都佥都御史无定衔

首领官司务二员

旧四员后革二员

经历一员都事一员照磨一员检校一员

属官

国初设浙江等十二道监察御史六十员后增

为十三道一百一十员后不全设

浙江道江西道山东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各十员

湖广道陕西道山西道监察御史各八员

广东道福建道四川道广西道贵州道监察御史各

七员

云南道监察御史十一员

所属衙门司狱一员

旧六员嘉靖八年革三员万历九年革一员又

住补一员

国初设十二道监察御史照刷卷宗衙门各有分属

具载诸司职掌后定为十三道各理本布政司及带

管内府监局在京各衙门直隶府州卫所刑名等事

今具列带管衙门于后其本布政司及王府衙门各

都司行都司行太仆寺苑马寺盐运市舶宣慰长官

等司在各布政司境内者不复书

浙江道 中军都督府茂陵卫留守中卫府军左卫

广洋卫神策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金吾前卫旧隶

北平道和阳卫武功中卫武功后卫应天卫直隶庐

州府庐州卫六安卫牧马千户所

江西道 前军都督府豹韬卫府军前卫天策卫宽

河卫龙骧卫燕山左卫永清卫龙江左卫龙江右卫

直隶淮安府直隶武清卫直隶邳州卫九江卫大河

卫淮安卫龙门卫

福建道 印造局抄纸局宝钞提举司承运库行用

库广盈库赃罚库供用库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

字库戊字库军储库广惠库广积库天财库长安等

九门驸马府户部献陵卫景陵卫裕陵卫泰陵卫武

功左卫武功右卫武功前卫武成中卫金吾后卫直

隶常州府池州府定边卫开平中屯卫美峪千户所

四川道 御用监司设监都知监尚衣监神宫监军

器局皮作局宝源局鞍辔局织染局针工局兵仗

巾帽局器皿局盔甲局银作局柴炭局抽分竹木局

惜薪司工部营缮所文思院僧道录司永清左卫大

宁前卫府军卫济州卫蔚州左卫神木千户所蕃牧

千户所直隶松江府广德州直隶金山卫怀来卫怀

安卫

陕西道 大理寺行人司后军都督府康陵卫昭陵

卫府军后卫义勇右卫鹰扬卫横海卫兴武卫江阴

卫直隶和州敢勇营报效营保定左卫保定右卫保

定中卫保定前卫

云南道 顺天府羽林前卫直隶永平府广平府直

隶延庆卫延庆左卫延庆右卫山海卫永平卫营州

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前屯卫营州

后屯卫涿鹿卫涿鹿左卫涿鹿中卫卢龙卫通州卫

通州左卫通州右卫密云中卫密云后卫马兰谷营

万全左卫万全右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抚宁卫大

同中屯卫居庸关黄花镇千户所宽河千户所武定

千户所

河南道 司礼监尚膳监直殿监酒醋局尚宝司

中书舍人钟鼓司礼部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光禄

寺太常寺鸿胪寺太医院钦天监教坊司彭城卫羽

林左卫留守前卫留守后卫神武左卫神武右卫神

武前卫两淮盐运司直隶扬州府大名府扬州卫仪

真卫高邮卫归德府潼关卫宁山卫泰州千户所通

州千户所汝宁千户所

广西道 六科通政司燕山前卫燕山右卫忠义前

卫忠义后卫富峪卫大兴左卫沈阳左卫会州卫镇

南卫武骧左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直隶徽州府真

定府保定府安庆府紫荆关倒马关安庆卫新安卫

真定卫镇武卫广昌千户所

广东道 刑部应天府南京锦衣卫孝陵卫长陵卫

虎贲左卫沈阳右卫济阳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武

骧右卫直隶隆庆州今改延庆州开平中屯卫

山西道 左军都督府锦衣卫留守左卫义勇前卫

义勇后卫两京骁骑二卫府军右卫大宁中卫英武

卫两京龙虎二卫龙虎左卫水军左卫直隶镇江府

太平府镇江卫建阳卫沈阳中屯卫平定州千户所

蒲州千户所

山东道 御马监宗人府兵部会同馆大通关皇陵

卫羽林右卫永清右卫济川卫沈阳中卫皇陵祠祭

署中都留守司留守左卫留守中卫直隶凤阳府徐

州滁州卫凤阳左卫凤阳中卫长淮卫怀远卫徐州

卫滁州卫寿州卫泗州卫德州卫德州左卫宿州卫

武平卫原隶河南道今改属本道沂州卫保定后卫

长淮关洪塘湖千户所

湖广道 南京都察院右军都督府五城兵马指挥

司虎贲右卫留守右卫忠义右卫江淮卫广武卫永

陵卫兴都留守司武德卫直隶宁国府宁国卫宣州

卫神武中卫茂山卫定州卫水军右卫

贵州道 内官监印绶监吏部旧隶北平道太仆寺

上林苑监旗手卫旧隶北平道忠义中卫长芦盐运

司直隶苏州府旧隶北平道顺德府河间府保安州

万全都司大宁都司镇朔卫遵化卫苏州卫太仓卫

镇海卫蓟州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河间卫

兴州左屯卫兴州右屯卫兴州中屯卫兴州前屯卫

兴州后屯卫永宁卫保安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宣

府前卫蔚州卫保安右卫开平卫原隶湖广道今改

属本道宣府五路沧州千户所吴松江千户所嘉兴

千户所梁城千户所龙门千户所长安千户所兴和

千户所原隶广西道今改属本道

凡差三等两京畿道提学道巡按顺天真定应天苏

松淮扬浙江湖广江西福建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四

川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等处御史及巡视京营俱大

差辽东宣大甘肃三处巡按御史及清军印马屯田

巡盐巡仓巡关攒运巡茶御史俱中差印马屯田并

作一差三年满后准一大差巡视光禄旧系小差今

改中差巡视皇城四门马房巡青卜库芦沟桥五城

等处御史俱小差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一员右副都御史一员右佥

都御史一员

提督操江兼管巡江或副都或佥都不并设

司务一员经历一员

旧有都事一员隆庆四年革

照磨一员浙江等十三道监察御史三十员

旧每道各三员后定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山西

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九道各二员福建湖广广

东广西等四道各三员近年不全设常以一员兼

管数道

司狱一员

旧二员嘉靖三十七年革一员

南京都察院凡各道御史纠劾言事与北道同如遇

清军刷卷北道员少听都察院定拟奏差

凡监收内府各库布绢点闸皇城门禁比验兵仗局

军器验收太常寺牺牲所牛羊差御史一员

凡南京京营每年题差御史一员管理年终分别将

领举劾

凡南京各教场操练官军差御史一员点闸

凡圣节正旦冬至千秋节各衙门先期进表笺至期

习仪行庆贺礼及迎接诏书开读俱差御史二员纠

凡祭孝陵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大江之神俱差

御史二员监礼

按西垣笔记御史差委在内则京畿道刷卷及巡视

京营提学巡仓巡库巡视光禄清恤盐课在外则巡

按清军刷卷巡盐巡河巡关巡茶印马屯田遇有征

行则特遣监军纪功

太祖吴元年置御史台

按明会典国初置御史台从一品衙门设左右御史

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经

历都事照磨管勾监察御史译事引进使等官

太祖洪武元年诏御史按察司选贤良方正之人

按明会典洪武元年诏御史台监察御史提刑按察

司耳目之寄肃清百司今后慎选贤良方正之人以

副朕意合行事宜仰中书省御史台集议举行

洪武六年令御史察举各处有司官员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三年改御史台为正二品衙门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四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按明会典十四年改都察院为正七品衙门止设监

察御史分设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

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道铸监察御史印文曰

绳愆纠缪

洪武十六年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衙门设司务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七年始定都察院为正二品衙门

按明会典十七年始定为正二品衙门设左右都御

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经历都事十二道

监察御史

洪武二十六年定都察院宪纲

按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

佥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及一

应不公不法等事其属有十二道监察御史凡遇刑

名各照道分送问发落其有差委监察御史出巡追

问审理刷卷等事各具事目请旨点差

凡文武大臣果系奸邪小人构党为非擅作威福紊

乱朝政致令圣泽不宣灾异迭见但有见闻不避权

贵具奏弹劾

凡百官有司才不胜任猥琐阘茸善政无闻肆贪坏

法者随即纠劾

凡在外有司扰害善良贪赃坏法致令田野荒芜民

人受害体访得实具奏提问

凡学术不正之徒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求进用或

才德无可称述而挺身自拔者随即纠劾以戒奔竞

凡分巡按治州郡必须遍历不拘限期风宪官吏务

要同行不许先后相离其经过去处除差拨弓兵防

护依律关支廪给应付脚力买办心红纸札之外不

许擅令所司和买物货私役夫匠多用铺陈等项亦

不得纵容官吏出郭迎送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按

临之人设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

凡至按临处所先将罪囚审录卷宗吊刷外稍有余

暇首先亲诣各处祭祀坛场点其祭器墙宇有无完

缺其次存恤孤老审问衣粮有无支给巡视仓库查

算钱粮有无亏欠勉励学校考课生员有无成效中

间但有欺弊即便究问如律

凡受军民词讼审系户婚田宅斗殴等事必须置立

文簿抄写告词编成字号用印关防立限发与所在

有司追问明白就便发落具由回报若告本县官吏

则发该府若告本府官吏则发布政司若告布政司

官吏则发按察司若告按察司官吏及伸诉各司官

吏枉问刑名等项不许转委必须亲问干碍军职官

员随即奏闻请旨亦不得擅自提取

凡至所在体知有司等官守法奉公廉能昭著者随

即举奏其奸贪废事蠹政害民者究问如律

凡至地方所有合行事件着令首领官吏抄案施行

一科差赋役仰本府凡有一应差役须于黄册丁粮

相应人户内周而复始从公点差毋得放富差贫那

移作弊重扰于民先具见役里长姓名同重甘结罪

文状依准回报

一圩岸坝堰陂塘仰行府县提调官吏查勘该管地

面应有圩岸坝堰坍缺陂塘沟渠壅塞务要□时修

筑坚完疏洗流通以备旱潦毋致失时及因而扰害

于民先具依准回报

一荒闲田土仰本府正官多方设法招民开垦□时

布种其合纳秋粮须候年限满日科征毋致抛荒仍

将任内开过田亩数目同依准缴报

一站驿仰行提调官常川整点各驿船马铺陈什物

一切完备仍钤束惯熟稍水人夫常川在驿听候递

送使客毋得失□先具站船人夫什物马骡头匹数

目并不致违□结罪文状缴报

一急递铺仰行提调官常川点视铺舍合用什物完

备严督铺长司兵常川在铺走递公文毋致磨擦及

稽迟沈匿仍禁约往来差使人员不得役使铺兵损

坏铺舍如有缺坏即便修理具各铺司兵姓名田粮

什物数目回报

一桥梁道路仰令提调官常加点视但有损坏去处

即于农闲时月并工修理务要坚完毋致阻碍经行

具依准回报

一税粮课程仰本府即将岁办税粮诸色课程各照

数目保结开报

一户口仰本府取勘籍定户口分豁城市乡都实在

增减数目开坐回报

一学校仰提调官凡遇庙学损坏即为修理完备敦

请明师教训生徒务要作养人材以备擢用毋致因

循弛废仍将见在师生员名缴报

一收买军需等项仰本府照依按月时估两平收买

随即给价毋致亏官损民及纵令吏胥里甲铺户人

等因而□落作弊违错具依准回报

一额造缎匹等物仰本府即将织染局见在各色人

匠机张岁办数目关支颜料等物开坐回报

一升斗秤尺仰行提调官照依原降样式较勘均平

毋容嗜利之徒私自造置欺诈小民具依准回报

一词讼仰本府应有词讼疾早从公依律归结毋得

淹延妨废民生及听吏胥增减情词出入人罪仍将

见问应有囚数分豁已未完结尽实开报毋得隐漏

自取罪愆具依准回报

一皂隶弓兵仰行本府并合属取勘额设名数籍贯

田粮数目开坐毋得多余滥设有害于民具依准回

一节义仰本府取勘境内应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果有志能卓异明着实迹结罪举保毋得举富遗贫

影蔽差役扶同作弊具依准回报

一原设申明旌善亭但有损坏仰本府严督所属即

便并工修理条列榜示使善恶知所劝惩毋得视为

文具因而废弛先将都隅处所同善恶人数回报

一印信衙门仰照勘本府并所属应有印信大小衙

门保结回报

一上年分巡官有无寄收赃罚仰本府取勘见数开

坐已未起解数目回报

一取勘仰本府将所属去处四至八到画图帖说缴

一讲读律令仰本府并合属官吏须要熟读详玩讲

明律意取依准回报

一鳏寡孤独仰本府将所属养济院合支衣粮依期

按月关给存恤养赡毋致失所仍具孤贫名数同依

准状呈

一仓库房屋仰行本府提调官常川点视若有损坏

即便修理及设法关防斗级人等作弊仍将见在钱

粮等物分豁上年旧管今岁收除实在备细数目同

官吏结罪文状缴报

一官吏脚色仰取勘本府并合属见在官吏姓名年

甲籍贯历仕脚色到任月日回报

又定凡监察御史并按察司分司巡历去处先行立

案令各该军民衙门抄案从实取勘本衙门并所属

有印信衙门合刷卷宗分豁已未照刷已未结绝号

计张缝依左粘连刷尾同具点检单目并官吏不致

隐漏结罪文状责令该吏亲赍赴院以凭逐宗照刷

如刷出卷内事无违枉俱已完结则批以照过若事

已施行别无违枉未可完结则批以通照若事已行

可完而不完则批以稽迟若事已行已完虽有违枉

而无规避则批以失错若事当行不行当举不举有

所规避如钱粮不追人赃不照之类则批以埋没各

卷内有文案不立月日颠倒又在乎推究得实随其

情而拟其罪其曰照过曰通照曰稽迟曰埋没此皆

照驳之总名而照刷之方又各有其法今将六房照

刷事例各略举于后

一照刷吏房起取罢闲官吏文卷假如应天府某年

月日承奉吏部札付仰行所属应有为事罢闲官员

取勘见数一名名起送听用当日立案行移上元等

几县取勘花名先申到府案催各县陆续照依原报

名数申解完绝取获实收明白卷内行移又无迟错

事理则刷尾批云照过设若起解未尽行催不绝则

批通照其或各县开称事故文书到后或半月或数

日不行催问则批云事属稽迟及有先申某今解某

本作某却作某之类则批云事属差错如是原申十

名已解六名外有四名未解经年歇案不催中间不

无情弊则驳之曰埋没照刷州县吏房卷同

一照刷户房开垦荒田文卷假如扬州府承奉户部

札付仰行所属应有荒闲田土招人开垦合纳税粮

三年后依例科征据江都等县申报人户姓名开过

田亩数目立案候至年限满日具将起科则例花名

田粮数目移付征收秋粮卷收科了当卷内别无稽

迟差错事件则批刷尾云照过设若年限未满申报

未绝则批通照其或各县申称见行开垦先具人户

花名到府迁延三五日或数十日不行立案行催开

过田数则批云事属稽迟其有原开亩数该科秋粮

十石却作千石之类则批差错至于原申开过田土

比候年限已满或逾年不行收科或将原报顷亩减

多作少其弊显然则当驳之以埋没照刷州县户房

卷同

一照刷礼房买办祭祀猪羊□品香烛等项文卷先

看何年月日承奉礼部札付开到本府合该祭祀社

稷先圣先贤及风云雷雨山川无祀鬼神等坛若干

处每坛计用猪若干羊若干□品香烛等项若干其

价照依本处时估对物收买仰于官钞内放支当日

立案定限行移所属州县收买要见回报是何行人

物户时估及差委何官眼同收买送官应用仍查算

原估与收买价钞相同已用与原买之数无异俱有

行人物户领状在卷祭祀已毕事无施行则批以照

过若或已买在官祭祀日期未临虽皆有发付收领

明白事无施行则批以通照其或经违日久纔方立

案行移祭期将临其收买猪羊等项尚有未备显是

怠慢则批以事属稽迟若或分派各行人物户所买

品数皆同而价钞不一且如春丁祭先师孔子该猪

六口每口价钞二百贯却共作一千二百五十贯附

卷及查行人物户领状实领一千二百贯并查放支

官钱卷内亦止一千二百贯既已明白别无规避则

批以事属差错其或猪羊等项已备祭祀已毕但不

见所用过钞贯花销不见是何行人物户收领价钞

及有无余下物件未用责付何人收领朦胧不明显

有规避则批以事属埋没照刷州县礼房卷同

一照刷兵房勾补军役文卷先看本府何年月日承

奉兵部札付或都司布政司各卫公文坐勾补役军

丁若干名若当日立案行移各该州县立定限期解

府各该州县照依坐下名数随即解到卷内见有原

获合于上司实收事无施行则于刷尾批以照过若

或当日立案照依名数行下各该州县或全不解到

已经节次移文催并差人坐守起解虽已尽绝而无

实收则批以通照又或经违三五日甚至十数日纔

方立案行移虽各该州县依数起解未见实收则批

事属稽迟若行移不迟名数不缺中间原坐张某今

解李某案内不见审实缘由及驳问所司官吏虽有

实收则亦批事属差错其或已承上司明文虽已立

案经年不见催举间或行移如勾十名止解到五六

名已解者不见实收未到者又不举问显是规避则

批曰事属埋没照刷州县兵房卷同

一照刷刑房贪赃坏法文卷先看本府何年月日据

某人所告词状当日曾无立案将本人引审或监或

保若监收原告要见为何缘故明白立案取具司狱

司收管在卷若或保在原告要见立案批差皂隶取

获保状附卷其状内合问人数查照曾无立案分豁

被告干连着落所司提解又当看本府何年月日据

所司依限解到坐提人数要见当日立案将各人引

问责与原告对理且如甲告乙受丙赃五十贯乙招

如告又告丁赃四十贯丁供明白甲自招虚又当看

甲乙丙之招词丁之供状同甲乙丙之服辩曾无题

押入卷乙招赃钞曾无立案追征既已追征曾无纳

足有无该库收贮领状又看有无立案引律拟罪发

落又于发落案内先看原发事由中间曾无增减原

状紧关情节查比解到月日有无淹禁次于问拟招

罪项下详看乙所招受赃情节比甲所告是否同异

却于前件议得项下参详甲乙丙之罪名比律允当

并无招涉依例疏放又于照行事理要见准工者差

人起解的决者立案摘断免科者疏放宁家追足乙

名下招受赃钞责令该库收贮取获领状在卷如原

发事由内无增减原状紧关情节问拟招罪内无故

失出入人罪前件议得下比照律条所拟允当照行

事理内无人赃埋没之弊俱已完结事无施行则批

以照过若或已提未到人数累催不到原追赃钞催

促未足则批以通照其或受状不即立案已经数日

方纔施行以致提人未到则批曰事属稽迟若案内

字样不同粘连颠倒以致月日参差官不题押吏不

书名之类事已完结而无规避则批事属差错若或

囚人招出人赃照行事理内不照追提以致经年不

行显有规避则批曰事属埋没照刷州县刑房卷同

一照刷工房成造船只文卷先看何年月日承奉工

部札付坐下本府该造船若干只每只计用丁线大

小不等若干斤桐油若干斤麻穰若干斤其价照依

时值对物收买仰于官钱内放支合用木植着落人

夫采斫当日立案定限行移所属州县起集人夫采

办木植要见回报起到人夫若干名并所诣处所及

见收买丁线等物时价差委何人带领各匠若干名

前来场所兴造次将引各行具领状支钞依数收买

物料成造船只查算原估与收买价钞相同已用与

原计物料无异船只已起限期不违事无施行俱有

各行收买物料领状在卷则批以照过若或行移不

迟兴工不后物料不缺人匠不少支用物料未尽原

定限期不违船只未起事有施行则批以通照其或

经违数日纔方立案行移其所属州县合办物料人

匠虽已不缺而船只亦起终是怠慢则批云事属稽

迟若或派料或多或少用工或众或寡且如每船合

办五寸丁线二百斤却买二百五十斤合办三寸丁

线三百斤却买二百五十斤之类以致船只未起又

违限期中间收买价钞并无□落查考各行领状在

卷文案明白别无规避则批事属差错其或船只已

完不见各船已用物料花销余下丁线等物不见责

令是何库分收贮原计料数多已收买数少显有规

避则批云事属埋没照刷州县工房卷同

洪武二十九年置照磨所照磨检校

按明会典云云

成祖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令巡按御史察

奏有司

按明会典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令巡按御

史及按察司凡府州县官到任半年之上察其廉贪

具实奏闻

按明会典云云

永乐十九年北京道革添设贵州交址云南三道

按明会典云云

宣宗宣德十年交址道革始定为十三道

按明会典云云

宣德十年敕都御史纠举各道御史其按察司官初

仕者不许铨除风宪监察御史有缺堂官等保举

按春明梦余录宣德十年敕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

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凡政事得失军民休

戚皆所当言纠举邪慝伸理冤抑皆所当务比之庶

官所系甚重近年以来未得其人或道理不明操行

不力或法律不通行移不谙或呈小才以张威福或

搜细过以陷善良甚至假其权位贪图贿赂以致是

非倒置冤抑无伸而风纪之道遂致废弛自今监察

御史有赃滥及失职者令都御史及各道御史纠举

斥退按察司官有赃滥及不称职者令按察使及其

同僚纠举斥退仍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

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

务要开具实行奏闻吏部审察不谬具奏如其后有

犯赃滥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都察院部汇考四

明二

英宗正统元年选差御史提调南北直学校

按明会典正统元年令吏部会同礼部都察院选差

监察御史才行兼备者二员请□提调南北直隶学

校近年辽东宣大甘肃巡按俱兼提调学校凡提学

御史进退人材奉有专□抚按官毋得干预其师生

廪馔及修理学校等项提学御史止是督行有司转

申抚按施行不得擅支及那移仓库钱粮

正统二年令凤阳监粮御史兼理词讼

按明会典凡监收凤阳粮斛差御史一员二年令兼

理凤阳中等九卫所并凤阳府等军民词讼

正统四年更定都察院宪纲

按明会典四年定凡都察院并监察御史按察司纲

纪所系其任非轻行事之际一应诸衙门官员人等

不许挟私沮坏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间人数敢

无故占□不发者与犯人同罪凡都察院官及监察

御史按察司官吏人等不许于各衙门嘱托公事违

者比常人加二等有赃者从重论凡监察御史行过

文卷从都察院磨勘按察分司行过文卷听总司磨

勘如有迟错即便举正中间果有枉问事理应请旨

者具实奏闻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历去处所问

公事有拟断不当者都察院按察总司随即改正当

该吏典罪之如律仍将原问御史及分司官拟断不

当事理具奏得旨方许取问凡告有司官吏人等取

受或出首赃私等事直隶赴巡按监察御史在外赴

按察司并分司及巡按监察御史处陈告追问明白

依律施行其应请旨者奏闻拿问若军官有犯在京

从都察院在外从巡按监察御史按察司并分司密

切奏请施行其各都司及卫所首领官有犯即便拿

问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历去处所闻有司等官

守法奉公廉能昭著随即举闻若奸贪废事蠹政害

民者即便拿问其应请旨者具实奏闻若知善不举

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有赃从重论凡

国家政令得失军民利病一切兴利除害等事并听

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各陈所见直言无隐若建言创

行事理必须公同评议互相可否务在得宜方许实

封陈奏凡按察司官断理不公不法等事果有冤枉

者许赴巡按监察御史处声冤监察御史枉问许赴

通政司递状送都察院伸理都察院不与理断或枉

问者许击登闻鼓陈诉凡都察院及按察司吏典须

于考退生员与应取吏员相参补用不许用曾犯奸

贪罪名之人凡都察院合用笔墨心红具奏札付京

府按察司合用笔墨心红纸札行移附郭府分监察

御史按察分司巡历去处合用纸笔朱墨灯油柴炭

行移所在有司并支给官钞收买应用具实销算

令凡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并首领官按察司官并

首领官自今务得公明廉重老成历练之人奏请除

授不许以新进初仕及知印承差吏典出身人员充

用又令御史缺从吏部于进士监生教官儒士出身

曾历一任者选送都察院理刑半年考试除授

凡差御史分巡并追问审理等事正统四年定都察

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须经由本院径赴

御前复奏

凡御史除宪纲并诏敕内该载应合御史理办及军

机等项重务如果都布按三司不能完结或完报未

明者明白具奏取自上裁其余常事各衙门自行分

管理办者不许辄拟奏差委

凡巡按御史一年已满差官更代本院引御史二员

御前点差一员

凡两直隶提调学校御史本院会吏礼二部推举学

行政事俱优者奏差

南京都察院凡本院问拟刑名审录取决重囚及提

问职官等项俱与南京刑部同

凡南京各衙门考满郎中等官本院发河南道考核

牒送南京吏部该司覆考停俸赴京给由

凡兵马司兵马考满先赴兵部考核咨送本院行河

南道考

凡六年一次会同南京吏部考察南京五品以下官

与都察院同

凡风宪任纪纲之重为耳目之司内外大小衙门官

员但有不公不法等事在内从监察御史在外从按

察司纠举其纠举之事须要明着年月指陈实迹明

白具奏若系机密重事实封御前开拆并不许虚文

泛言若挟私搜求细事及纠言不实者抵罪

凡纠举官员生杀予夺悉听上命若已有旨发落不

许再劾

凡都察院按察司堂上官及首领官各道监察御史

吏典但有不公不法及旷职废事贪淫横暴者许互

相纠举毋得徇私容蔽其所纠举并要明具实迹奏

请按问明白核奏区处其有挟私妄奏者抵罪

凡监察御史巡按许带吏书一名照刷文卷许带二

名若应用监生临期奏请按察司官分巡许带吏典

二名承差一名皆须官吏监生承差同行不许相离

御史及按察司官陆路给驿马水路应付站船监生

吏典承差陆路骑驿驴水路应付递运船俱支廪给

经过去处量拨弓兵防送不许别带吏典皂隶人等

凡监察御史各道按察司官每出巡审囚刷卷必须

遍历不拘限期

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分巡去处如有陈告官吏取

受不公等事须要亲行追问不许转委违者杖一百

凡有军民相干词讼等事移文到日应该会问官员

随即前去若无故不即会问及偏徇占□者从监察

御史按察司官按问应请旨者具奏

凡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并先曾历仕寓居处所并须

回避

凡在京及各布政司并巡历地面仓库局务等衙门

但系钱粮出纳去处从监察御史按察司并分司官

不时巡视若有作弊就便究治

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历去处若有官吏犯罪畏

避追问故将财物妇女潜入公廨设计装诬沮坏风

宪者并许取问实封奏闻犯人重处财物没官妇女

发有司收问其出巡官吏仍不得自生嫌疑回避致

妨巡历

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忠臣烈女志行卓异可励民

风者所在有司举申监察御史按察司核实移文所

司以凭奏闻旌表

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历去处各衙门官吏不许

出郭迎送违者举问如律若容令迎送不行举问者

罪同如有规避者从重论都司布政司府州官所至

亦同

凡国家律令并续降条例事理有司官吏须要熟读

详玩明晓其义监察御史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令其

讲读或有不能通晓者依律究治 以上宪纲

一风宪为朝廷耳目宣上德达下情乃其职任所至

之处须访问军民休戚及利所当兴害所当革者随

即举行或有水旱灾伤当奏者即具奏不可因循苟

且旷废其职

一风宪存心须要明白正大不可任一己之私昧众

人之公凡考察官吏廉贪贤否必于民间广询密访

务循公议以协众情毋得偏听及辄凭里老吏胥人

等之言颠倒是非亦毋得搜求细事罗织人过使奸

人得志善人遭屈

一风宪官当存心忠厚其于刑狱尤须详慎若刻薄

不仁专行酷虐不思罪有大小罚有重轻一概毒刑

以逞动辄棰人致死不惟有失朝廷钦恤之意抑且

祸及身家虽悔无及

一风宪须持身端肃公勤谨慎毋得慢怠惰凡饮

食供帐只宜从俭不得逾分

一风宪之任至重行止语默须循理守法若纤毫有

违则人人得而非议之故所至州县取假分毫之物

即自玷混在我无瑕方可律人

一所至之处博采诸司官廉勤公谨者荐举之污滥

奸佞者戒饬之纠劾之劝惩得体人自敬服大抵心

正无私则事公当

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

人凡官吏禀事除公务外不得问此地出产何物以

防下人窥伺作弊

一分巡所至不许令有司和买物货及盛张筵宴邀

请亲识并私役夫匠多用导从以张声势自招罪愆

一巡按之处不得令亲戚人等于各所属衙门嘱托

公事及营充勾当

一出巡同事之人须相协和若有所见不同而行事

乖舛者可于无人之处从容陈说利害以开导之彼

心既悟必能从正凡人有言须虚心以听不可偏执

己见若听者能从则言者亦不可矜为己功大抵同

僚同事当如兄弟相亲相爱积诚相与未有不相契

者凡有善相让有过相规相规之言只两人自知切

不可对众发之庶其能从凡处同僚不可推恶避劳

不可妨彼利己不可扬己抑人必务协和以相助益

不但宪司如此诸司处同僚者亦皆当然

一学校者礼让之地凡监察御史按察司官所至下

学先诣大成殿拜谒礼毕退诣明伦堂生员讲说经

史监察御史按察司官中坐本处提调七品以上正

佐官序坐于左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序坐于右听讲

余皆立听布政司官下学亦同若布政司按察司官

与御史一同下学御史左边正面坐布政司按察司

官依品级右边正面坐问答之际教官生员不许行

跪礼

一总兵镇守官受朝廷委任以防奸御侮凡调度军

马区画边务风宪官皆无得干预其相见相待之礼

尤须谦敬如总兵镇守官有犯违法重事须用体覆

明白指陈实迹具奏请旨不许擅自辱慢其军职有

犯具奏请旨已有定例风宪官巡历去处亦须以礼

待之并不得轻易凌辱

一在外乡试自有布政司官提调按察司官监试其

巡按及公差问理等项监察御史毋得干预及列名

于乡试小录甚失大体其所试生徒若有情弊听行

纠举亦不得生事诬执

一初到按临之处其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卫所府

州县官相见之后各回衙门办事每日不许伺候作

揖及早晚听事遇有事务许唤首领官吏抄案或佐

贰官一员前来发落不许辄唤正官或有合令正佐

官计议事务及正佐官自来禀白者不在此例按察

司官分巡同都司布政司官所至亦同违者从风宪

官举劾

一各衙门问过罪囚或有合断事理干碍计禀者先

令有司定拟罪名然后参考事例明白方可发落不

可辄自与决恐有别例议论不同宜从所长 以上

宪体

一方面官与御史初相见左右对拜方面官来见御

史前门外下马由正道入御史延至后堂方面官坐

左御史坐右及御史回望司前下马由正道入方面

官延至后堂御史坐左方面官坐右首领官初见行

拜礼御史中立答拜

一中都留守司官各处按察司官相见并如前仪

一各卫指挥盐运司运使同知各府知府初见御史

按察司官上手立对拜盐运司副使判官各府同知

通判推官各州知州同知判官各县知县及守御千

户初见御史按察司官中立答拜各卫并盐运司各

府州首领官各县县丞主簿初见行拜礼御史按察

司官起身举手各县典史及仓场库务阴阳医学僧

道等官初见行拜礼御史按察司官坐受举手其指

挥运使运同知府知州问答之际不许行跪礼

一府州县儒学教官生员初见行拜礼御史按察司

官出位中立答拜教官生员相见之后不许每日伺

候作揖有妨肄业 以上出巡相见礼仪

凡在京大小有印信衙门并直隶卫所府州县等衙

门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除干碍军机重

事不刷外其余卷宗从监察御史每岁一次或二岁

三岁一次照刷五军都督府六部大理寺令该吏具

报事目太常寺通政司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

监翰林院各卫令首领官吏具报其余衙门正官首

领官通署呈报以凭查刷都察院堂上及各道文卷

俱照例送刷中间干碍追究改正事理照依已定行

移体式施行如有迟错其经该官员应请旨者奏请

取问其余官吏就便依照刷文卷律治罪其各都司

布政司按察司所属卫所府州县等衙门文卷从本

处按察分司照刷若有迟错一体依例施行其照刷

之际务要尽心若有狱讼淹滞刑名违错钱粮埋没

赋役不均等项依律究问迟者举行错者改正合追

理者即与追理务要明白立案催督结绝不能尽职

者监察御史从都察院按察分司从总司体察奏闻

究治

在京十三道照刷卷宗衙门见各道分隶

凡光禄寺一应文卷每三年照常京畿道通刷其供

应物料文卷各道御史按月轮流照刷刷毕面奏

凡南京各衙门文卷照在京例三年一次差御史一

员往刷其印文俱曰京畿道监察御史之印

天顺元年奏准巡按从公诘察有司

按明会典天顺元年奏准每年巡按御史将司府州

县见任官员从公诘察除贪污不法者就便拿问其

老疾罢□等项起送吏部查例定夺如有奉公守法

廉能超卓者更替回京之日指实具奏吏部记其姓

名候考满到部查考升用若御史考察不公颠倒是

非者参奏如律

天顺八年差给事中御史各一员巡察各营上操军

按明会典云云

天顺九年令南都察院差御史一员巡视屯田

按春明梦余录云云

宪宗成化元年令台垣巡察各营

按明会典成化元年令给事中御史巡察各营奸弊

凡有私役卖放及不行如法操练等项指实劾奏

成化六年奏准巡按须亲理词讼仍令本院查核勘

按明会典六年奏准各处巡按御史俱要亲理词讼

仍将本院递年发去勘合逐一问结缴报御史回还

备开接管已未完勘合件数具呈本院查考

成化七年奏准巡按回京堂官依例考察

按明会典七年奏准巡按公差御史回京本院堂上

官依旧例查勘考察保结称职者具奏照旧管事若

有不称奏请罢斥

成化八年奏准清查卫军三年一差

按明会典凡南京各卫所军士差御史一员同兵科

给事中一员兵部武库司主事一员清查奸弊成化

八年奏准三年一差

成化十七年题准北京对道御史领给南京奏差印

按明会典南京都察院凡奏差各道御史清军刷卷

巡江管屯巡仓等项成化十七年题准各给印信在

京对道御史关领差人给付事完复命进缴

成化二十年奏准试监察御史一年已满刑名未熟

再试半年仍前考试实授

按明会典云云

孝宗弘治五年奏准巡城兼巡街道差御史二员

按明会典凡巡城兼巡街道正统间差御史一员弘

治五年奏准差二员一员管中南东三兵马司一员

管西北二兵马司地方

弘治十年奏准严加考察清军及巡按等御史

按明会典十年奏准清军御史三年满日敢有枉道

回家及年限未满捏造册籍回京本院严加考察奏

请斥退又奏准各处清军并巡按等项御史回京本

院考察果有不职事迹及过违限期者参奏罢黜

弘治十一年令奏差御史各具二员

按明会典凡刷卷清军巡盐巡河巡关巡茶印马盘

粮勘事旧俱奏差一员十一年定各具二员点差其

清军刷卷等项如各道御史员少奏差南京御史

弘治十五年奏准清军御史以三年为期

按明会典十五年奏准清军御史自到地方日为始

扣至三年满日赴京复命

武宗正德元年令科道官纠举不公不法之事

按明会典正德元年令凡不公不法之事奉有明旨

令科道官记著者务要即时纠举不许隐匿遗漏

正德二年令凤阳粮斛及屯田御史兼捕盗

按明会典监收凤阳粮斛御史一员正德二年令兼

捕盗是年奏准屯田御史兼捕盗贼

正德三年差御史督理北直屯田

按明会典云云

正德十二年凡南京十三门官军差御史二员点闸

不妨道事

按明会典云云

正德十四年令抚按官不许互相荐举如有不公不

法仍照宪纲互相纠劾

按明会典云云

世宗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不许折挫凌辱守令知

府相见不许行跪礼

按明会典云云

嘉靖十一年定抚按官各应行事宜

按明会典嘉靖十一年题准凡各衙门奏到抚按及

公差都御史一应批词牌案内有充军徒罪及口外

为民者如一事而彼此相干其定发以原行衙门在

先为主若事起于所司通行申呈合干上司者俱候

巡抚定发无巡抚处巡按御史定发所司须将各奏

到先后缘由及通行申呈字语开具明白以便批答

中间有应该驳行仍各据理而行若奉奏行及奉钦

依者其允详定发俱归于钦奉衙门

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

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

处置都布按三司将处置缘由备呈巡按知会巡按

御史出巡据其已行之事查考得失纠止奸弊不必

另出己见多立法例其文科武举处决重辟审录冤

刑参拨吏农纪验功赏系御史独专者巡抚亦不得

干预

凡抚按遇有地方大事皆会同而行如常行事务与

委署印信止以文书先到者为主奉行官吏不必观

望两请

凡考选军政中间有系边关班操者中差御史不得

指以职业干预抚按职掌军政所定官员中差御史

有行止可暂委或行带管不许更改取用空闲在卫

者不拘其公差都御史御史职务各奉有专敕一应

兴革区处事宜抚按官亦毋得干预

凡巡按御史不许同巡抚报捷如无巡抚听总兵领

兵官奏报巡按止是纪验功次以明赏罚其浙江福

建旧无巡抚与有巡抚而偶缺者一应事务与巡按

处置如抚按官一时俱缺听中差御史综理

凡在外抚按官相接巡抚望巡按到仪门下轿马巡

按迎至后堂巡抚坐上席巡按前席隅坐巡按望巡

抚前门下马由偏门而入巡按隅坐巡抚坐前席如

遇会勘公事巡抚正面居中坐巡按正面隅坐习仪

拜牌祭丁及迎接诏敕等项巡抚居左巡按居右巡

按仍让巡抚于前其巡按与提学中差御史相接如

常处照依进道先后次序公会须让巡按

凡死刑各府州县等衙门自问及奉抚按批行者俱

申呈抚按照详仍监候会审如各道自行批行者不

必呈详抚按止候会审其奉抚按批行者照旧呈详

都司卫所与府州县事体同

凡遇灾伤之年抚按官先督行各府州县及早申报

巡按即行委官分投核定分数行所司造报巡抚具

奏议免如无巡抚巡按奏报

凡赈济专责巡抚会同司府州县等官备查仓廪盈

缩酌量灾伤重轻应时撙节给散巡按毋得准行如

赈济失策听巡按纠举

是年奏准巡视上江御史驻札安庆下江御史驻札

镇江奉敕接管行事

是年题准凡巡视屯田御史兼督锦衣卫及直隶庐

凤淮扬安庆滁徐等卫屯田照北直隶事例督同徐

颍兵备二道严令所属官耕种征纳如有侵占违限

拖欠及误事不职者各照律例究治年终具征解数

目奏缴清册送部查考

嘉靖十二年定巡按御史应行事宜

按明会典十二年奏准御史巡历郡邑本等导从皂

隶之外并不许多用一人府州县驿丞等官亦不许

隔境随从迎候

凡南北直隶及各布政司文卷命巡按御史兼理

凡巡按御史在外接待巡抚不论副都佥都其坐旁

坐其班后列不逊者回道之日考以不谙宪体奏请

降调

嘉靖十三年定巡按御史造报册式

按明会典巡按御史满日造报册式十三年定一荐

举过文武职官若干员如各官廉勤公谨俱要指摘

所行实事若干件开报不得用笼通考语塞责

一礼待过文武职官若干员凡各官贤能以何政事

奖励明白开报

一纠劾过文武职官若干员如各官污滥奸佞罢□

等项俱要指摘所行实事若干件开报

一戒饬过文武职官若干员将各官误事等项件数

明白开报

一举明过孝义节妇若干起俱要开具查勘过实事

缘由

一问革过文武职官若干员凡各官所犯情罪俱要

开具略节招由

一查理过仓库钱粮若干数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逐

项明白开报

一提督过学校生员要将作养过人材后日堪为世

用者若干名开报

一兴革过军民利病共若干事如某处兴某利某处

除某害逐一开报

一存恤过孤老若干名口要将各府州县收入养济

院见在人数各废疾并无依缘由开报

一会审过罪囚若干起如审允转详处决及辩理过

原拟罪名俱将各犯略节招由开报

一问理过轻重罪犯若干起凡凌迟斩绞徒流杖笞

等罪各计若干名口具实开报

一追过赃罚若干数如还官入官赎罪给主等项逐

一明白开报

一督捕过境内盗贼若干名凡各府州县官于某年

月日获过强窃盗名数具实开报

一督修过城濠圩岸塘坝共若干所要将某官于何

年月日修过某处塘圩等项明白开报

一禁约过嘱托公事若干起凡按属地方有无拿获

权豪势要本土刁民挟制嘱托者具实开报

一禁约过非法用刑官若干员凡所属军民职官有

用非法刑具残害人命者除参问外仍须指实造报

一禁约过□害军士若干起凡拿问过所属管军官

旗人等□减月粮索纳月钱等项情弊逐项开报

一禁约过仓粮奸弊若干起凡各府州县仓□处所

曾经拿获包揽侵盗之徒具实开报

一禁约过军民刁讼若干起所属地方曾经拿获教

唆健讼刁徒各诬害过良善事迹逐件开报

一禁约过科害里甲若干起凡所属州县衙门官员

不体小民贫苦专务奢侈行事浪费民财不知节省

甚至科取侵用除拿问外仍指实开报

一禁约过罚害军民若干起凡所属官员若有指称

修理恣意罚害军民者除参问外仍指实开报

一禁约过淹禁罪囚若干起凡司府州县卫所如有

不才官吏受贿听嘱及庸暗不能讯决将轻重囚犯

淹禁日久不理者除参问外仍指实开报

一禁约过科差奸弊若干起凡各府州县掌印官泒

科点差或有任用奸邪听受贿嘱偏私不均者除参

问外仍指实开报

一禁约过土豪凶徒害人若干起凡所属地方曾经

拿获凶恶土豪倚恃族大或假仕宦势力聚众执持

凶器围绕房屋欺打良善或至抢检家财奸--女

者逐事逐名开报

一禁约过赌博为非若干起凡所属地方曾经拿获

有等好闲之徒聚集赌博因而为非者逐起开报

一禁约过民间奢侈若干事凡所属地方曾经拿问

过婚丧逾礼服舍违式及群聚宴会盛张糖桌繁供

肴馔以奢僭坏民俗者各逐起开报

一完销过勘合共若干起要将接管并自奉各项勘

合已未完数目缘由明白开报

嘉靖十七年禁巡按御史擅作威福

按明会典十七年诏巡按御史及两司守巡官在外

擅作威福故违节年诏旨访察害人者二司官听巡

按御史劾奏御史听都察院考察

嘉靖二十一年定巡按御史参奏事例

按明会典二十一年令御史出巡务要痛革淫刑严

惩酷吏如用酷刑及打死无辜者密拘尸属审实六

品以下径拿五品以上参题俱照律例重治

巡按满日将问过酷吏名数开报若御史自行酷虐

及纵庇不究者回道考以不职

是年奏准御史论劾三司方面及有司五品以上指

实参纠六品以下贪酷显著者即便拿问其才宜烦

者疏请调用老疾等项俱于考语内明白开报

又奏准各该御史除宪纲考语要紧文册照旧造缴

外其余一应繁冗文册通行查革各该抚按并中差

御史参官题奏到院凡该奏请定夺者照旧逐一题

覆遇有初参提问者本院查照各道酌量类题止具

参语不必具招其窃盗三犯及辜限外人命例应奏

请者亦照审录事例类题

嘉靖二十四年奏准御史点差委札带衔定制

按明会典凡辽东宣大甘肃三处巡按御史二十四

年奏准于中差回道御史议取二员具名上请

凡巡城巡视光禄寺巡库等项俱本院给札差委

凡在京刷卷属京畿道以御史资深者差用为大差

之首

监收凤阳粮斛御史二十四年奏准带管湖广黄州

府额解安庆府仓粮

嘉靖二十七年定御史弹劾巡察事宜

按明会典二十七年题准凡巡按御史弹劾三司不

职按察司官亦得纠巡按失职不许科道官挟私报

复巡按清军巡盐刷卷御史同事地方固宜同寅协

恭亦要互相纠察以清宪体

凡在外布政司按察司并盐运司苑马寺行太仆寺

在内顺天府五品以下堂上官考满赴部俱从本院

考核

凡在京各衙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及直隶府州

等官各卫所首领官在外按察司首领官考满本院

俱发河南道考核各出考语牒送吏部该司候考

凡在外司府州县等衙门官每三年朝觐吏部会同

本院考察在京五品以下官六年一次吏部会本院

并各该衙门掌印官及堂上官考察

凡天下诸司官三年朝觐除考察斥退外其存留官

员公事未完等项大班露章面劾

凡京官五品以下六年一次考察及四品以上自陈

有遗漏者科道纠举

是年奏准偏僻州县俱要一体遍历纠察官吏访求

民隐如果地方广远不能遍及亦须严督守巡依期

巡历如直隶无守巡官去处仍要首先巡历

是年题准御史巡历地方务要访求按属贤否勉励

戒饬其有戒饬不悛者即时随事参奏提问不必以

无人诉告例难访察使久为地方之害仍行各抚按

官一体悉心究访

是年令御史差满之日严核司道原奉勘合务完至

七分之上如不及数指名参劾又令各边巡按御史

查勘将官失事并究问未结事情务要从公据实作

速奏结使有功者早蒙录用有罪者不至漏网

又题准巡按御史接管承行先次御史勘合俱要作

急勘报其自己任内札付者除满前两个月待续差

御史勘完其余十个月内务要一一勘明销缴回道

之日备开已未完数目造册呈院以凭考察其边夷

等项事体难于提人行勘者亦要明白开造

又题准抚按官巡历一处事完更历一处即令官员

俱回任办事不许任意随带如有承委未结者着令

速结具文回报其或越境迎送即行举问有司官恃

才妄作害政者尤要悉心查访逐一究正

又题准抚按官于各所属务在平时加意咨访务求

其实如有诱迫生员里老人等妄称贤能投递保状

者严行禁革计令奸民鼓众建祠者即将祠像拆毁

干预人员如法究问

凡巡江巡仓等御史是年题准受理词讼盘查仓库

审问囚犯禁革奸弊等项于本差事有干涉者悉遵

照敕谕内事例施行如不系本差事务悉听巡按御

史遵照宪纲处分不得干预其遇有地方重大事情

巡按御史与各专差御史俱有干涉者仍要协和行

事不许自分彼此致误事机仍行所属如事应会处

者通行申呈其各有专差者不必概行呈请

嘉靖二十八年令京省文卷六年总刷

按明会典凡南北直隶及布政司文卷二十八年复

差御史照刷以后或遇地方灾伤奏请停刷通候六

年总刷

嘉靖二十九年题定十四道清军刷卷御史五年一

次差遣

按明会典二十九年题差南北道御史一十四员往

直隶各省清理军伍兼照刷文卷定以五年一次差

嘉靖三十九年令清军御史兼管照刷文卷近年俱

巡按御史兼理

按明会典云云

穆宗隆庆元年定抚按及御史事例

按明会典隆庆元年题准抚按等官严禁所属不许

擅发长夫长马及差遣官吏越境迎送其修置衙宇

家伙等项各照衙门酌立规则于应动官银内取办

不得科敛里甲凡所属佐贰不许擅受一词及私出

牌票以滋骚扰掌印官置簿查考

又题准抚按并公差大小官员保奖属官不许行谢

礼与者受者俱坐赃论

凡风宪官行事务要慎重不得轻变旧制为地方之

扰其有法久弊生利少害多果不便于民者必须抚

按斟酌会议务求上下相安远迩称便方许施行

凡抚按官动用钱粮互相觉察如用银一百两以上

及派用军需例应查核如事在从容则先期商订会

案施行若事机不便则完日具数通呈知会其余一

应公费出入一体互报至于存问私礼通行禁革

凡顺天府乡试差御史二员监试是年添委御史二

员搜检

隆庆二年定御史差选举劾巡历等例

按明会典凡掌道管事旧俱用年深御史二年奏准

不拘中差大差回道御史于内选委掌官以一年为

满俱准作差不得以巡按缺人又行差出

又奏准四川云贵两广地方行取推官知县于考选

后续到者另行题请选用

是年题准御史出巡果系卓异官员方许举荐方面

多不过六七员或三四员有司多不过七八员或五

六员其荐词以四五句为止参语举一二事为证不

许烦冗鄙失章奏之体其应劾官员须先及大奸

不许止以州县府佐等官充数所劾之人仍明开或

贪或酷以凭议覆如有荐举方行即以事败官箴已

坏故为容隐者回道之日考察降黜

又题准巡按出巡查盘不必会同巡抚其事关抚按

两院者仍照例委官会案发落南北直隶各差御史

凡事体干系本衙门者委官一体申呈从一归结不

得另行分委以滋烦扰

又题准凡奉有钦依勘合如查勘功罪提问官员等

项务要上紧完报若查系司道等官有所规避或纳

贿不行速理者抚按等官指名参究如应勘应问官

员或屡提不出及势要嘱托故意抗违者许参奏拿

问如事干重大巡抚不依期完报许科道官查参巡

按不依期完报回道之日本院查参

凡抚按及公差内外官员各遵照宣德四年敕谕遇

有事务不许辄差都布按三司及军卫府州县正官

掌印官干办

又题准抚按官举劾不得任意轻重自相矛盾已提

问者不许止论罢官已降调者不得再论不及据实

分别有不合格例轻重失伦者治罪

隆庆三年定屯田印马巡江御史事例

按明会典三年题准北直隶屯田归并印马御史兼

领二敕三年更代准作大差

是年令巡江御史清理沿江一带芦洲屯田御史令

兼管南直隶印马事务

隆庆四年裁革南京粮储都御史衙门归并户部仍

差御史巡视

按明会典凡南京锦衣等卫乌龙潭等仓场旧有提

督南京粮储都御史一员及御史二员分差监收草

场粮草及巡视各仓隆庆四年裁革都御史令南京

户部侍郎带管提督仍差御史一员巡视

神宗万历二年令考核御史差满交代复命限期

按明会典凡御史出差期限万历二年令题差本内

明开各地方原定限期责令依期交代不许枉道回

家迁延误事满日仍查有无违限一并考核堂上官

如徇情畏庇亦以不职论

万历三年奏定出差御史往回期限及差期实授归

并兼理诸例

按明会典三年奏定期限往回一体遵守以辞朝交

代之日为始如违限十日以上量行参罚一月以上

重加参罚两月以上参调别用真定宣大三十五日

应天苏松七十日淮扬六十五日浙江江西九十日

湖广九十日福建九十七日河南河东五十八日陕

西七十五日甘肃八十五日山东山西五十三日四

川一百四十五日广东广西一百二十八日云南一

百二十五日贵州一百三十五日辽东六十六日

凡题差巡按御史先尽中差回者如中差无人方择

巡按回道资俸浅者定拟

凡差巡按御史若同时进道以中差回道先后为序

若非同时进道及同日回道者以进道先后为序再

差巡按者俱以先差回道日期为序

凡中差已完大差未满事故复除者或原未中差即

差大差已满回道者及原未中差即差大差未满事

故复除者并已考实授未差事故复除果系同资中

差差尽者俱序在应候大差之列若试职未考实授

事故复除者与同考实授序论仍差中差俱以回道

复除命下之日为序

凡北人如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不差两广云

凡南人如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不差三边

是年令试御史务照旧例一年满日方考实授

监收凤阳粮斛御史是年归并屯田御史兼管

凡苏松常镇等处水利及高宝湖堤三年奏准专差

御史一员管理三年满日更替仍兼管巡视下江

万历四年令巡视上江御史督理应天太平安庆池

州宁国五府广德州漕粮并京库钱粮

按明会典云云

万历十二年奏准巡按官虽及半年以上若丁忧降

调者不许举劾所属官员

按明会典云云

万历十三年令以尚书改都察院者仍带尚书职衔

朝班以官为序

按明会典云云

都察院部汇考五

皇清一

大清会典都察院

正官

满汉左都御史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五

年定满汉各一员汉衔初称承政后改为左都

御史

满汉左副都御史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

三年定满汉各二员汉衔初称参政后改为副

都御史

汉左佥都御史一员

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已上三项

不专设但为督抚兼衔其总督军务漕运河道

巡抚地方等官因事裁设无定额

旧有满洲启心郎一员汉军启心郎二员顺治

十五年裁

首领官

满汉经历各一员初称司务后改为经历

满都事二员内满文一员满汉文一员汉军都

事一员

属官

满监察御史二十三员初设六员顺治元年后

增十七员

汉军监察御史八员

汉江南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五员顺治十八

年裁一员康熙七年裁二员

汉浙江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六员顺治九年

裁一员十八年裁二员康熙七年裁一员

汉江西道监察御史一员初设六员顺治十年

裁一员十六年裁一员十八年裁二员康熙七

年裁一员

汉福建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五员顺治十年

裁一员康熙七年裁二员

汉湖广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六员顺治八年

裁一员九年裁一员十五年裁一员康熙七年

裁一员

汉河南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六员顺治十年

裁一员十八年裁一员康熙七年裁二员

汉山东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五员顺治十八

年裁二员康熙七年裁一员

汉山西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五员顺治十年

裁一员十八年裁二员

汉陕西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四员顺治十八

年裁二员

汉四川道监察御史一员初设四员顺治十八

年裁二员康熙七年裁一员

汉广东道监察御史一员初设五员顺治十八

年裁二员康熙七年裁二员

汉广西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四员顺治十八

年裁一员康熙七年裁一员

汉云南道监察御史二员初设四员顺治十八

年裁一员康熙七年裁一员

汉贵州道监察御史一员初设四员顺治十八

年裁二员康熙七年裁一员

满笔帖式五十一员内满文三十一员满汉文

二十员汉军笔帖式七员

都察院系正二品衙门设满汉左都御史各一

员满汉左副都御史各二员汉左佥都御史一

员其属有满监察御史二十三员汉军监察御

史八员汉监察御史江南浙江湖广陕西山东

山西河南福建广西云南道各二员江西广东

四川贵州道各一员共二十四员堂上满文笔

帖式十五员满汉文笔帖式十五员京畿道满

文笔帖式四员满汉文笔帖式四员五城每城

满文笔帖式各二员满汉文笔帖式各二员其

首领有满汉经历各一员满都事二员汉军都

事一员其沿革详见吏部官制

风宪总例都察院为风宪衙门以整纲肃纪为

职凡政事得失官方邪正有关于国计民生之

大利害者皆得言之

督抚建置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

都御史等官俱不专设但为直省总督巡抚兼

衔凡遇补授

命下之后其应兼职衔由吏部议拟具题请

旨要皆因事设裁随地分并历年员额多寡不一今

考其现设者具载于前而以奉裁各员附见于

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事务兼理粮饷操江

一员

总督湖广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一员

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总督四川陕西文武事务兼理粮饷一员

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兼理粮饷一员

总督云南贵州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

粮饷一员

总督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巡抚直隶等处地方管辖紫荆等关宣府镇地

方密云等关隘赞理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巡抚江宁等处地方总督粮储提督军务一员

巡抚安徽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巡抚江西等处地方兼理军务一员

巡抚湖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一员

巡抚山西太原等处地方提督雁门等关军务

兼理云镇一员

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道一员

巡抚陕西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巡抚甘肃宁夏平庆临巩等处地方督理军务

兼理茶马一员

巡抚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盐法

一员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盐法一员

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

督川贵兵饷一员

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

务一员

以上现设督抚

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军务一员顺治十五年裁

康熙元年设直隶总督四年裁复设三省总督

八年裁

总督浙江福建军务一员顺治十五年裁康熙

八年复设九年裁

总督浙江军务一员康熙八年裁九年复设二

十三年裁

总督江西军务一员康熙四年裁并两江总督

十三年复设江西总督二十一年裁

总督山东军务一员康熙四年裁并三省总督

总督山西军务一员顺治十五年裁康熙元年

复设四年裁

总督河南军务一员康熙四年裁

总督陕西军务一员康熙四年改为山陕总督

十四年仍改陕西总督十九年改为川陕总督

总督四川军务一员康熙七年改为川湖总督

八年裁九年复设川湖总督十三年改为四川

总督十九年裁并川陕总督

总督广西军务一员康熙四年裁

总督云南军务一员康熙五年裁

总督贵州军务一员康熙四年裁十二年复设

十三年裁

巡抚顺天等处一员顺治十八年裁

巡抚天津等处一员顺治六年裁

巡抚宣府等处一员顺治九年裁

巡抚凤阳等处一员顺治六年裁十七年复设

十八年裁

巡抚安庆等处一员顺治十六年裁

巡抚南□等处一员顺治十八年裁

巡抚郧襄等处一员顺治十八年裁康熙十五

年复设郧阳抚治十九年裁

巡抚登莱等处一员顺治九年裁

巡抚延绥等处一员顺治十八年裁

巡抚宁夏等处一员顺治十八年裁

巡抚操江一员康熙元年裁

以上旧设督抚

各道分隶监察御史分设十四道职有专属又

设六道以掌之分理在京各衙门及直隶

盛京各省刑名等事掌河南道兼理福建道掌江

南道兼理江西四川道掌浙江道兼理云南道

掌山东道兼理广西道掌山西道兼理广东贵

州道掌陕西道兼理湖广道凡稽察部院各衙

门及会审事件俱照直省分隶焉

掌河南道河南省福建省户部礼部詹事府国

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户科礼科仓场仓

院东城宝泉局坐粮厅大通桥京通仓宣课司

左右两翼保定府除新城定兴二县外余所属

州县俱隶此大兴县保定左卫

掌江南道江南省江西省四川省工部工科中

城宝源局琉璃厂惜薪司街道厅漕运总督大

名府并所属州县永平府并所属州县霸州并

所属县新城县永平卫

掌浙江道浙江省云南省刑部都察院刑科京

畿道南城顺天府太医院直隶巡抚衙门涿州

并所属县蓟州并所属县遵化州并所属县良

乡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怀柔县金

吾左卫彭城卫神武左卫腾骧右卫永清左卫

燕山右卫

掌山东道山东省广西省宗人府兵部兵部督

捕通政使司理藩院兵科太仆寺

盛京所属地方宁古塔将军衙门河道总督衙门

广平府并所属州县真定府并所属州县宛平

掌山西道山西省广东省贵州省内阁翰林院

吏部吏科中书科銮仪卫钦天监北城上林苑

监拱极城河间府除沧州及属县外余所属州

县俱隶此顺德府并所属县宣府保安州昌平

州并所领顺义密云二县延庆州定兴县天津

卫河间卫宣府前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怀安

卫蔚州卫保安卫怀来卫永宁卫开平卫龙门

卫梁城所

掌陕西道陕西省湖广省大理寺行人司西城

通州并所属县沧州并所属县通州所

凡掌道顺治初定掌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东

陕西道满汉监察御史各一员协理河南道汉

军监察御史一员其满洲汉军御史无专差者

俱派五道协理

考核百官凡在外司府州县等衙门官三年一

次大计吏部吏科会同本院并河南道考察其

武官五年一次军政兵部兵科会同本院并河

南道考察

凡在京五品以下官六年一次京察吏部吏科

会同本院及河南道并各该衙门堂官考察

凡在京五品以下汉官考满各该衙门堂官开

注考语送到本院批河南道考核移送吏部覆

凡甄别部院官员吏部会同本院并河南道考

监礼纠仪朝会祭祀并设御史监礼纠仪其有

举止失错乖于典礼者咸得举劾焉

太宗文皇帝天聪十年

大清会典天聪十年

谕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等有骄肆慢上贪酷

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陈无隐即所奏

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如尽心

职业秉公矢行三年考满定加升赏

崇德元年

大清会典崇德元年

谕都察院各官皆系朝廷谏诤之臣朕躬如有不亲

政务忠良失职奸邪得位有罪者录用有功者

降谪等事尔等有所见闻即行规谏至于诸王

贝勒大臣有旷废职掌□酒色好逸乐取民财

物夺民妇女或朝会轻慢冠服不具及以不适

己意托病偷安不朝参入署者礼部稽察若礼

部徇情容隐尔等察奏或六部断事偏谬及事

未审结诳奏已结者尔等亦稽察奏闻凡人在

部控告未经审结又赴告于尔衙门者尔等公

议应奏者奏不应奏者逐之至尔衙门有受贿

之弊须互相防检若以私雠诬劾定加尔罪其

余所奏是者即为允从非者亦不加罪并不令

尔等与被劾之人质对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定凡贪污枉法暴戾殃民者都

察院指实纠参其六部卿寺大小官员宜从公

举劾贤者实称其贤内勿避亲外勿避仇不肖

者实指其不肖勿徇私情勿畏权势如党同伐

异诬陷私雠者必置重法

顺治初设掌京畿道满汉监察御史各一员

顺治元年定内外各衙门有真正贪赃虐害不

公不法地方重大紧急事情六部督抚按不行

处治又不奏

闻者设登闻鼓于都察院门首每日轮流御史一员

监值

又定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差御史一员巡视

盐课

是年直隶各省差巡按御史各一员一年一次

更替

是年直隶江宁苏松三处各差督学御史一员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议准停止京畿道

是年题准差御史一员巡视京通各仓

是年差御史一员催趱漕运

是年题准江南上下两江差巡江御史二员

是年差御史一员巡视屯田

是年题准陕西甘肃洮宁等处差御史一员督

理茶马事务

顺治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三年题准布按诸司入京

朝觐听部院科道考察贤否恐有□营嘱托交通

贿赂不肖官寮张席宴会及无籍棍徒肆行索

诈少不遂意遍布匿名揭帖设谋陷害者五城

御史督令司坊官员时加拿缉违者题参

顺治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四年议准停差屯田御史其事宜归

并各该巡按兼理

顺治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六年定凡言官论人善恶虽有不实

必命廷臣公同议拟如果挟仇诬陷者革职下

刑部治罪

是年议准直省方面有司等官关涉盐法者令

巡盐御史举劾其无关涉盐法者概不准举劾

又题准江南上下两江既设巡按其巡江二员

俱停差遣

顺治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七年题准停止仓差

又题准巡按暂行停止嗣后不拘年限候

旨差遣

又题准江南督学归并一员

又题准停差巡漕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题准各差御史都察院不拘定

期常加察访果有察吏安民声望大著者即请

特旨褒嘉若不遵禁约怠玩溺职即题参议处另行

差遣

又题准凡御史差满回京河南道及掌本道御

史考核

又题准京通各仓仍差御史巡视

又题准巡盐御史一年一次更差

又题准盐差赴任回道除长芦离京城甚近照

例不立限期外两淮定五十日两浙定六十日

河东定三十日在内以辞

朝日为始在外以交代日为始计程往回并不许

枉道回家如违限十日以上量行参罚一月以

上重加参处两月以上者题参调用

又题准复差巡按御史一年六月差满更替

又题准江宁苏松学政复差御史二员

又题准复差巡漕御史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

谕设立都察院原为有益于国家凡宜言者言之倘

官员勤惰政事修废遇有宜言之处徇情不言

被旁人参论虽悔无益宜谨慎勉励钦哉

谕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上至诸王下至诸臣孰

为忠勤与否及内外官员之勤惰各衙门政事

之修废皆令尽言如满汉各官有贤有否督抚

按各官有廉有贪镇守驻防各官有捍御勤慎

者有扰害地方者俱着分别察奏其推举铨用

与黜革降罚及内外各衙门条陈章奏有从公

起见者有专恣徇私者俱着明白纠驳

是年题准复设京畿道专管照刷在京大小各

衙门文卷除军机大事不刷外其余事件一年

一次稽察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

谕朝廷设立言官原为绳愆纠谬事关朕躬尚许直

言无隐况诸司过失理当纠举其言果当宜虚

心静听即言有未当止宜分析事理听候朕裁

不许私嗔报复至言官论事亦须明白确指不

得摭拾风影挟私妄讦

谕凡纠拾反坐言官有坏吏治塞言路以后科道纠

拾官员照大计一例处分有挟私妄纠者吏部

都察院指实参奏

是年题准设建白牌各道轮流司管除平时条

奏随人各抒忠荩外遇有政事大阙失司建白

者即具本□会各道御史公览酌议全列各道

职名公同封进事不重大不必合词言不切当

无取众渎

又题准巡仓巡盐等差同日到任御史按次差

遣同日回道或二人或三人俱照进道先后差

遣差满回道御史以回道

命下之日定为次序若差满回京先已

陛见后因事故未得回道后到御史

陛见在后而回道在先者即以回道

命下之日扣算差遣各差一年为满者预于将满二

月前经历司呈河南道详请更替

又题准都察院职司纠劾各衙门有保举未当

者或有未与保举之人心怀忿嫉沮坏良法者

俱令纠参

凡巡城五城每城差满洲汉军汉御史各一员

是年题准新资汉御史必先试差巡城三月一

是年议准停止盐差御史责成各运司管理盐

又议准巡按概行停止

是年题准提督学政停差御史俱归翰林院差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一年

谕凡言官务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实庶使憸壬屏迹

中外肃清若缄默苟容颠倒黑白徇私报怨明

知奸恶庇护党类不肯纠参而诬陷良善驱除

异已混淆国是者定行重治

谕凡事关政治得失民生休戚大利大害应兴应革

切实可行者言路各官俱要悉心条奏直言无

隐如果为抒诚有裨政事朕自不靳懋赏

是年题准京畿道照刷文卷内有狱讼淹滞刑

名违错钱粮埋没赋役不均等弊应请

旨者奏请取问应治罪者依律治罪其移送照刷文

卷俱用印信册结照刷事毕具疏奏缴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

谕凡事关朕躬何令不信何政有差诸王贝勒在事

诸臣旷职之愆丛弊之处及内外各司何害未

除何利未兴言官各据见闻极言无隐一切启

迪朕躬匡弼国政者所言果是即与采用如有

未当必不加罪毋得浮泛塞责

是年题准言官纠参须实指奸贪若结党挟私

肆行陷害者反坐

是年议准两淮等四处盐课仍差御史巡视

是年题准复差巡按御史于各部院衙门内不

分新旧理事官郎中以下吏部都察院会同考

选才能清廉品望素优者授为御史差遣

顺治十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三年

谕科道为耳目之官职在发奸剔弊凡大奸大恶从

未经人纠劾者果有见闻即据实直陈不许徇

私党比摭拾塞责将人已纠参之事剿袭妄陈

是年议准出差官员回京考核有不徇情面忠

廉称职者升用生事扰民受贿溺职者治以重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

谕差回御史务期考核至当方与内升以示鼓励不

得轻议升用

是年题准在京私铸私贩责令缉拿失察官并

听题参

是年题准有击登闻鼓告状者即据冤状查问

并取原问衙门册籍详明磨对果系真情题请

敕该衙门审理

又题准鼓状除合例者封进违例者驳回有事

情重大迹涉冤抑虚实未明者许连人状咨行

各部院督抚审确酌奏仍将咨过件数岁终汇

是年议准停差巡漕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

谕巡方得人斯能称职内外各差除现在御史外应

预为添设员数以备差遣

是年议准巡按所属地方应巡历周遍以访民

生利害有司贤否仍将巡到地方登记汇报

凡巡按事宜是年题准 一出巡按治府州县

必须遍历其巡历各处随从不过十人除依例

差拨兵丁防护外不许擅令有司私买货物多

用铺陈等项亦不得纵容官吏出郭迎送若分

巡地面果系原籍即宜回避

一巡历地方体知方面有司等官守法奉公廉

能昭著者俟差满复

命照例荐举其贪酷废事蠹政害民者访实限入境

三月以内题参后有察知不时纠劾

一农桑为生民衣食之本仰该道转行府州县

官时常劝谕农民□时种植若有水旱灾伤踏

勘得实即将数目开报

一学校为成贤育才之地仰该道行府州县官

及学官时常训诲生徒讲论经史治道等事以

备擢用不许懈怠庙学损坏即为修理严查异

端邪说重处惩戒仍将见在师生名数开报

一存恤孤老仁政所先仰该道转行府州县官

凡有鳏寡孤独废疾无倚之人察收入养济院

常加存恤合得衣粮依期按月交给毋令失所

遇有疾病督医治疗仍将见在名数具报

一古圣帝明王先师先贤陵墓山川社稷祀典

祠坛等处仰该道转行府州县提调常须洁净

有损坏者即为修理仍禁牧放樵采

一所属地方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忠臣烈女

志行卓异可励民风者仰该道行府州县官明

着实迹保举申解以凭奏

闻旌表毋得举富遗贫扶同滋弊

一原设旌善亭申明亭但有损坏仰该道行府

州县官即便严查修理将善恶姓名行实具报

覆勘得实发告示张挂亭内使善恶知所劝惩

毋得视为具文

一乡饮酒礼仰该道行府州县官举行必须年

高有德者敦请为宾毋得滥及匪人尊卑失序

一各直省藩司应报解各部钱粮除清完外有

拖欠数目清造一册巡历所过州县招集绅士

耆老与州县官当面磨对果系百姓未完者该

管官勒限催比若系衙役烹肥有司侵蚀藩司

朦混及豪绅劣衿地棍衙蠹抗粮不纳者各州

县申报得实一并具疏纠参

一荒闲田土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多方设法招

民开垦□时布种其合纳税粮须候例限满日

科征毋致抛荒

一圩岸埧堰陂塘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常行体

勘境内有圩岸埧堰陂塘沟渠塌缺壅塞务要

□时修筑坚完疏浚流通以备旱涝毋致有伤

禾稼亦勿得扰害于民

一户口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取勘所属籍定户

口分豁城市乡都旧管收除实在增减数目开

一桥梁道路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常加点视但

有损坏随即修理务要坚完毋致阻□经行

一府州县及所属应有印信大小衙门并见在

官吏姓名年甲籍贯历仕脚色到任日月一一

开报但有急缺官员随即呈报都察院转咨吏

部以凭除授不许稽迟

一岁办钱粮仰该道行府州县官提督所属依

期征收起解仓库交纳取实收回照不许稽迟

一仓库房屋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常加点视若

有损坏即便修理及严加关防官吏斗级库子

人等收支作弊仍将见在钱粮等物分豁新旧

收除实在备细数目开报

一仰该道行府州县官严督所属凡有一应差

役须从公点差周而复始毋致放富差贫那移

作弊

一直省兵马按临地方即同该道亲点比较武

艺若有将勇兵精弓箭技艺超群者具疏题荐

其有营伍虚冒技艺庸劣者即行纠参

一境内盗贼仰该道行府州县官严督所属捕

盗官及应捕官军人役令昼夜用心巡察擒获

务要尽除贼盗无遗民患仍将捕盗官及应捕

之人职名开报如有贼盗生发不能剿捕及隐

匿不报者具疏纠参

一巡检司及关津把隘官兵仰该道行州县将

备督令用心把守凡经过之人验引放行仍严

禁约官兵人等不许借端盘诘生事索诈刁蹬

取财蠹害民人

一斛斗秤尺仰该道行府州县正官照依原颁

式样较看相同官民永行仍将原颁式样常于

街市悬挂听令比较毋容增减作弊

一军需国用所资仰该道行府州县官收买物

料务依时估给价不许借端收买□减侵欺致

令作弊

一仰该道行府州县凡官员买办日用什物按

时价平买随即给价毋致损民及纵令吏役人

等□落作弊

一驿站仰该道行府州县官时常整点各驿船

马应用什物俱要完备仍钤束惯熟稍水之人

夫马夫常川在驿听候递送毋致错□先具站

船人夫什物马骡头匹数目开报

一岁造缎匹等物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即将织

染局见在各色人匠机张及岁办并关支颜料

等物数目开报

一急递铺仰该道行府州县转行所属铺长时

常点视境内铺舍及该用什物务要完备如有

缺坏即便修补仍严督铺司铺兵昼夜在铺伺

候走递公文不许迟延沉匿仍出告示各铺禁

约往来差吏官员人等不许役使铺兵损坏铺

一皂快民壮仰该道行府州县取勘额设名数

及点充日月开报毋得多余滥设欺隐为奸其

应役五年者即应革换不许久在衙门

一仰该道行府州县僧道尼姑严查度牒如无

度牒将僧道官治罪仍将无度牒僧尼还俗当

一受军民词讼审系户婚田产斗殴等事发与

各有司追问明白就便发落将发落原由回报

若告本县官吏则发该府若告本府官吏则发

该道若告布政司并各官吏则发按察司若告

按察司官吏及申欣各司官吏枉问刑名等项

不许转委必须巡按亲问干□官员随即奏闻

一道府州县应有词讼速为从公依律归结毋

得淹延妨民生理及听信奸吏增减情词出脱

罪人入坐无辜之弊仍将见问囚数分豁已未

归结尽数开报毋得隐漏

一巡历所到即将各项衙门胥役逐名亲点仍

晓示通衢照旧制各给腰牌一面以防诈伪如

有□差暗窜等弊告发审治其有冗滥多役者

不拘道府州县一体纠参

一审究蠹役遵奉

上谕不许援引无禄轻条

一狱禁所当矜恤仰该道行府州县官并司狱

司官常加点视督令狱卒遵奉

上谕不许擅用□将见今囚犯如法收禁冬设暖

汤夏备凉浆合得囚粮依数支养若有疾病令

医治疗不许纵令狱卒人等□落衣粮逞意凌

虐因而瘐死及将平民枉禁仍具狱官吏卒名

数及见监囚数开报

一应有没官金银匹铜钱及赃罚等项仰本

府州县取勘见数开坐已未起解数目具报

一严察逃人于巡历地方务立十家长木牌严

责守令卫所等官留心缉拿如地方官疏玩不

实遵行者指名题参

一刷卷事宜凡监察御史巡历去处所属有印

信衙门合刷卷宗分别已未完结编成号记依

式粘连并官吏不致隐漏结状责令该吏亲

赴院如刷出卷内事无违□俱已完结则批已

完过若尚未完结则批以照过若事可完未完

则批以稽迟若事已完内有违□则批以失错

若事当行不行有所规避如钱粮不追赃赎不

完之类则批以埋没各卷内有文卷不立日月

颠倒须推究得实量情拟罪应发落者发落应

参究者参究

一荐举每省方面官不过六七员或三四员有

司官不过七八员或五六员

一在外军民人等果有冤枉重情督抚按未能

申雪者或击登

闻鼓或通政司投状如发本省巡按御史追问即批

问刑衙门从公刻期审结不得耽延时日连累

无辜事体重大者该巡按亲审

一直省府州县等处刑名有犯死罪重囚曾经

督抚按批允监固审录定夺等件候巡按御史

按临之日本道造送审录招册并府厅州县看

语俱预先投巡按御史检阅全招仔细参详不

得倚任书役漫不经心待考察事毕出牌审录

在省城同按察司守巡道在外同该道将解到

审录人犯逐件审明情罪无枉

一在外成招重囚应死罪发落者该巡按御史

会同该抚及布按二司等官比照

朝审事例面加详审有应秋后处决者有应监候

缓决者有可矜可疑应开释减等者有词应监

候再审者定于霜降之前会同该抚奏明

一文武官民服色器用舆马等项俱照礼部颁

行定制每年责成各道行府州县严加申饬如

有违例越分者官听参处军民人等即行治罪

是年议准已差巡盐者不许再差原籍并巡按

过地方俱令回避

又题准凡遇差缺俱由本院开列题请

又题准巡城差例应新资汉御史六个月一换

如新资乏人差用回道御史

又题准值登闻鼓官收状会同本科道满汉掌

印官会议状词满汉字限五日译完会议审理

限二十日完结如往各衙门查取文卷限三日

即发若各部迟延应封者于本内题明不应封

者于案内注明以便稽考

是年议准盐差关系钱粮候亲身交代奉差御

命下之后将盐引亲自带去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六年题准巡视五城御史遇朝会

祭祀之期不论满洲汉军俱随都察院各官同

上朝斋戒

又题准

京城内外十六门私铸私贩责令不时严查

是年议准直省方面有司等官关涉盐法者令

巡盐御史举劾其无关涉盐法者概不举劾

是年题准巡视光禄御史照巡城事例差用新

资御史六个月一次更替其应行事宜该差御

史自行具题

又题准巡视十库御史照巡视光禄事例差用

新资御史六个月一次更替其应行事宜该御

史自行具题

又题准详阅疏揭题本设掌本科御史一员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

谕巡方官奉命出差须大破从前积习洁已必贿赂

尽绝爱民必□痒相关举劾必确当贪廉兴除

必熟筹利弊问拟刑名必无冤无纵访拿豪蠹

必大恶大奸地方遇有盗贼灾荒必据实驰奏

不许耽延欺蒙减驺从以恤驿困禁铺设以舒

民力拒参谒以杜逢迎督抚共事不许私受馈

遗如不恪遵一经发觉必行重处其将所属官

员违例荐举者并所属之员一体严加处分

是年议准科道令互相纠参

是年题准窃盗事件系民者该城审结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

谕凡言官建白每事者为一疏不许一疏胪列多款

具奏

是年题准文武大臣果系奸邪小人构党为非

擅作威福紊乱朝政致令

圣泽不宣灾异迭见但有见闻不避权贵具奏弹劾

内外大小各衙门官员不公不法等事俱得纠

劾其纠举之事须明注年月指陈实奏若系机

密重事实封

御前开拆并不许挟私苛求泛言塞责

是年

谕盐课钱粮关系军国急需内外大小官员势豪之

家多有贸易贩盐倚势不纳课银巡盐官员有

不畏势力不徇情面尽心催征多得课银者着

以称职从优议叙其畏势徇情额课亏欠者以

溺职从重治罪至官员倚势漏课情弊该管官

务严加察参本主并行重处巡盐等官如仍前

徇隐亦并从重治罪

谕巡视光禄着归并稽察礼部御史

是年停止建白牌

是年题准除差巡视五城御史不用陪差外其

余各差俱列名先行题请奉

旨着开列正陪方挨序开列正陪各一员具题

又题准都察院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及一

应不公不法事如本院堂官及各道监察御史

有不公不法旷职废事贪淫暴横者令互相纠

举毋得徇私容弊其所纠举并要明具实迹奏

请按问有挟私妄奏者抵罪

又题准河南道用俸深御史题请掌管江南浙

江山东山西陕西五掌道用差过两次御史题

请掌管一年不再注差如无差过两次御史或

差过一次或试御史札委掌管六个月遇差仍

按序注差

是年议准凡遇选期吏部会同吏科河南道封

签掣签

凡出差条约是年题准奉差御史

命下门上即大书回避不见客不收书不受送书办

人役不赴宴会饯送俟领

敕三日内即出京信宿不停沿途及入境后私书私

馈俱不接受入境及出巡地方原有额设仪从

执事人役其铺陈俱自行携带所用蔬薪等物

自发公费银两买办若分外旗帜鼓吹结彩铺

毡供应鲜艳品物系地方官献媚取荣及奉差

御史之主文书役家人前站等额外苛索扰驿

累民者督抚访确即题参议处倘督抚徇情隐

讳事发一并治罪里所属官员越境参谒者该

差御史指名题参御史督抚既有互纠之例除

公事会同料理外有宴会结纳彼此馈遗者都

察院及科道查参一并议处

又题准巡视盐茶仓等差俱关钱粮御史差满

之时户兵二部题覆咨院发河南道据咨册查

考如催征钱粮足额溢额号件全完者准与纪

录加级回道管事或催征怠缓钱粮亏额号件

不完照定例题参处分

又题准京畿道用俸深御史题请掌管

又题准凡巡城事宜缉捕盗贼审理人命盘获

逃人及禁约赌博稽查奸宄并访拿衙蠹恶棍

邪教谣言煽惑人心等犯并寺院坊店等处责

令通行严饬

凡捕盗官兵人等遇该城有杀人劫财事件不

行缉捕者听指实题参

凡奸人潜住

京师通同边方腹里盗贼探听抚按题参副封传

报消息者责令访拿参究

凡在京积棍代人起灭词讼及在外官员差人

入都夤缘打点者责令严缉指参至无籍奸棍

捏造单款投贴揭帖诬蔑诈骗者听不时拿缉

凡民间词讼系鞭一百责四十板以下之罪竟

行审结若罪重者审明送刑部归结如应题者

竟自具题

凡豪强霸占店市强欺客商者查明指参

京城内平治街道有侵占者五城御史兵马司分

各城地方同步军总尉副尉等清理

凡五城兵马司指挥等官俱系五城御史统辖

其考察甄别考满俱令五城御史开送贤否

凡司坊各官年终甄别称职者举荐不肖者题

是年议准巡仓所属方面官四员有司官九员

共应荐一员武职官二十一员应荐一员

是年题准各项钱粮既有考成则例荐举概不

准行如有不肖官员仍听纠参

又题准十库本折各项钱粮既归户部停差御

史巡视

顺治十八年议准停止巡按各差

都察院部汇考六

皇清二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

谕推选武职官员着照铨选文官例凡遇选期兵部

会同兵科山东道封签掣签

是年题准凡有钱粮各衙门须将收存并支放

实数详细开送京畿道以凭稽核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年

谕各御史差遣差回者论其回道日期未差者论其

到任日期差未满撤回及复补者论其缴敕及

补任日期不必照前新旧间开就其中日月深

者在前开列具奏

是年议准凡遇大选急选推升满汉科道官与

吏部司官俱先期议缺疏内同列衔具题又议

准河南道管理事烦满汉掌道御史及汉军协

理御史止有三员料理乏人添设满汉御史各

一员协理其满洲汉军协理河南道御史照例

一年一换汉协理御史用差过两次者协理无

差过两次者或差过一次或试御史札委协理

六个月一换期满更替不再具题

是年题准五城审理事件限二十日完结每月

两次将已未完之案分别开报都察院注销其

未完事件两个月一奏报如限内难结者合呈

明宽限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议准御史稽察各部院衙门河

南道稽察吏部江南道稽察户部浙江道稽察

礼部山东道稽察刑部山西道稽察兵部陕西

道稽察工部月终察明用各该道印信具题

是年题准河南道添设满汉协理御史各一员

俱应停止

康熙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五年题准巡盐除长芦差近不议外

两淮两浙河东御史以到任日为始扣至九个

月即行报满都察院预为题差新差御史照定

期赴任接征不得一日空悬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题准盐差御史遇闰月之年令

连闰在任十三个月算一年差满考核近差扣

至十一个月报满远差扣至十个月报满如无

闰之年仍旧照例遵行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巡视盐课各带番译满汉

文笔帖式一员

是年议准巡盐御史将地方官员贤者举荐不

肖者题参以示劝惩长芦所辖方面官三十七

员应荐一员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员应荐五员

河东所辖方面官三十九员应荐一员有司官

二百四十四员应荐三员两淮所辖方面官四

十五员应荐二员有司官三百一十七员应荐

五员两浙所辖方面官二十七员应荐一员有

司官一百五十七员应荐二员如无堪荐官员

停其荐举

是年题准河南道既照俸深者掌管其五道亦

照俸深者题请掌管一年五城亦照俸深者具

题差遣仍以六个月一换若掌五道御史有缺

将五城御史及在衙门御史内论俸掌管道事

又题准停止河南道会同吏兵二部议缺掣签

之例

又题准凡在京各衙门文卷俱于每年八月内

送刷

又题准停差巡仓御史

是年议准巡视盐课于六部郎中员外郎及监

察御史内每处选择贤能满汉官各一员差遣

是年题准本章既有该道御史并番译满汉文

都事查阅停其另差掌科御史

是年议准停差茶马御史其事宜归并甘肃巡

抚兼理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议准出差巡盐有举劾地方官

员贤否及察拿恶棍之责应停六部官员差遣

仍差御史

康熙九年

上谕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国家朝仪大体所在贵

于整齐严肃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

之敬肆诸王大臣有逾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

佻嬉笑礼不逾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

门监察御史侍班切近见而不纠岂真目未之

睹皆缘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

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参奏揆之

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者毋得容隐康熙

九年八月初四日

上谕大学士巴泰索额图李霨魏裔介学士哲尔肯

哈占达都色黑马朗古张凤仪靳辅陈敳永朕

近日披览章疏于科道官条奏有合于事理裨

益政治者虚怀听纳不惮见之施行其所言无

益不可行者非剿袭陈言则浮泛塞责尔诸臣

宁有不知今后有言关政理切实可行者照常

票拟朕亲加裁夺其或不可行者若悉下部议

既属无益徒令章奏繁多恐反致应行政务有

所稽违尔等可详酌事理以不准行拟旨朕仍

审择而执其中古之圣帝贤王虽迩言是察亦

无稽勿听用言致治之道盖当如此康熙九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题准五掌道御史关系会推会

议审理刑名等事其员缺将差过一次及未差

御史挨俸具题一年一换

又题准满监察御史不分三品四品一体令其

掌印

又题准办买草豆米面颜料绸缎布匹等项户

部会同稽察御史公议定价

又题准部院应用各项夫匠俱行文都察院转

行五城取用

是年议准巡盐御史不拘满汉每处止差一员

是年题准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巡视盐课添带

满文笔帖式一员

又题准巡盐御史有原定驻札衙门催征钱粮

整理盐法除秤掣盐斤地方仍旧秤掣外其循

例出巡通行停止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一年议准停差巡盐御史稽察题

报事宜归并巡抚两淮归并安徽巡抚两浙归

并浙江巡抚长芦归并直隶巡抚山东运司归

并山东巡抚河东归并山西巡抚

康熙十二年

上谕吏部国家设立言官专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

生利弊必须详切条陈直言无隐斯为称职若

但敷衍虚文浮冗剿袭或以不急之务草率塞

责非朕广开言路之意今将科道官亲加考试

其留用各员着益加勉励殚心尽职以副委任

内石文郁范时起何名扬才庸无文不称言职

着革职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二年八月

十二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

谕监试御史奏章兼书满汉字着带笔帖式

是年议准各省刑名事件分道御史与掌道管

理一同稽核

是年题准掌河南道满御史亦论俸次请

旨掌管二年一换

是年议准巡城满洲汉军御史亦照例六个月

更换一次

又议准京畿道差满汉御史俱六个月更换一

又议准巡抚事务殷繁盐差势难兼理仍差御

史巡视

是年题准凡盐差随带笔帖式一员

又题准旧差报满日遴遣承差迎接新任及衙

役出入署中俱行严禁各差御史不许额外多

带家人到任后亦不许诸人妄行出入衙署其

四差驻札多在冲津过往亲朋官长往来交际

概行停止

又题准鼓厅系伸理冤枉之事令满汉御史各

一员论俸题差六个月一换汉军监察御史应

入满御史内论俸差遣所收词状各该任内完

结有卷案可查者限二十日无卷案可查者限

十日完结令河南道按日稽查具题其议结事

件俱造满汉清册存案

又题准失火致伤人命者杖一百交该城照律

发落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五年题准巡城满洲汉军汉御史

俱一年一次更差

又题准寺庙庵观内有妇女违禁烧香行走者

责令查拿

康熙十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六年

谕凡各衙门审理事件须速为完结照注销钦件例

定限每月造册赴都察院稽察

又题准内而部院外而督抚具题并科抄事件

俱造册移送都察院并六道以便稽察

是年议准巡盐四差御史有不病商民查出盐

务隐匿情弊多得课银以济国赋者回道考核

得实从优议叙

又议准习汉文满洲御史及汉御史巡盐不必

差笔帖式随往不习汉文满洲御史仍带满汉

文笔帖式一员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议准各省关系三法司具题

事件一揭送都察院一揭送该道以便移会公

议至别项具题事止送都察院及河南道各一

揭以便稽察

康熙十八年

上谕九卿詹事科道自古设立台省原系朝廷耳目

之官上之则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近见直言谠论

者不过几人徇私好名者不可胜数朕自临御

以来略知此情每期言路诸臣化其偏私实陈

得失辅登上理顷有以风闻请者试约略论之

如今之章奏已见施行者虽不明言为风闻何

尝不是风闻今若开风闻之条使言事者果能

奉公无私知之既确言之当理即当敷陈何必

名为风闻方入告也傥生事之小人恃为可以

风闻但知己之好恶必致擅作威福以行其私

彼言之者既无确见听之者安能问其是非故

曰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正所以诫言

之无据谋之自专也况天下之大臣民之众导

之以理晓之以法待臣下须宽仁有容不因细

事而即黜之所以体群工也用人则随才器使

无求全责备之心盖以人材有不齐也若关天

下之重朋党徇私之情皆国家可参可言之大

事不但科道而已有志之臣民概可以言之何

在区区风闻之言能敛戢奸贪之志气哉治国

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尔康熙十八年八

月二十六日

上谕九卿科道今将科道两衙门本章情弊无益国

计民生之处一一讲究卿等必有至公之众论

以佐朕意卿等但有所见即直言不可隐讳自

古设立科道原系朝廷耳目之官务求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方称其职今每见直言谠论者不

过几人徇私好名者不可胜数即如科道条陈

一事部议妥确奉旨准行又有科道官言其不

可者今日之所谓是明日又转而为非朝更夕

改部院至于督抚有司不知今日之事或行二

三日而即更或行数月而即更茫无成宪难取

信于天下岂治道至理哉举其大概如举才能

一事是因人材不一有能理繁者有有操守者

有练习其事者自古选贤任能治之大道与论

俸不同其法未尝不善即

世祖皇帝时亦曾有谕常行选择之条偶有徇私作弊

之人将不肖寡廉者荐之因一人而其法遂坏

自朕亲政以来如盐差关差数行更换以后条

陈不知又改几次也又如户部销筭钱粮一事

因督抚所报不合时价故部议驳回而科道辄

有言者以为督抚地方大臣断无虚估价值肥

己行私凡有销算皆不应驳查及部议径准督

抚之销算不行再驳则科道又以督抚冒破钱

粮一束草原价若干开销若干一石豆原价若

干开销若干不特草豆为然凡马匹等项事事

皆有虚冒部中不行详查概听督抚开销以徇

情面由此观之部议不行驳回则以为徇督抚

之私情驳回则以为督抚地方大臣不宜疑其

有所虚冒又恐衙役往来骚扰生事或应驳不

应驳何者为是两说俱无定论是皆大者余悉

难述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康熙十九年

上谕九卿科道官内升外转原以示劝惩也今见才

优者犹知惮于外转其或才力不及不称言职

之人安于外转道员者甚多是但以示劝非所

以示惩也故令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务期得当

魏象枢等奏称恐天下不肖之辈不识朝廷慎

重道员之意疑为厌薄言路之端等语迩年以

来姚文然李之芳施维翰等内升未久即任以

大僚督抚亦因其克尽言职才能素着之故也

此无论天下智愚不肖当亦知朝廷无厌薄言

路之意矣其外转者或系素无建白或系□于

事理或系任臆妄言或系才力不及原非因其

条奏而外转也又称近年外转之科道□无贪

污溺职之一人而五部郎中俸深升道如范永

茂高恒豫卢元培程汝璞等赃私累累劣迹彰

彰者不知凡几等语科道外转者岂□无溺职

之一人乎五部俸深升道员者甚多岂尽系贪

劣之人乎如陈丹赤等优者匿而不言独举范

永茂等四人不辨贤否而概言之可乎魏象枢

去岁七月内曾于朕前面奏科道官所行皆系

徇私有负朝廷耳目之任罪皆应死今甫数月

复言历年外转者□无溺职之一人前后参差

何其速耶尔等所奏理不宜批答因注语内有

以存国体之语故令诸臣知之至若外转科道

以小品官员用遂至有伤国体朕殊不解故特

谕诸臣示以朕意康熙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

上谕吏部言官职司耳目必学识优长练达政务乃

克胜任近以科臣孙缵条奏行取考选应加考

试因将见任科道各官俱行亲试观其才品以

昭澄叙姚缔虞王曰温李迥条奏详明可称言

职并张鹏等俱着留任其益加勉励殚心职业

以副任用傅廷俊和盐鼎孙缵才识庸常不称

言职俱着降三级调用不准以加级纪录抵销

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九年十月二十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九年题准每年差满汉御史各一

员稽察钱局照鼓厅例具题差遣至各关差解

送铜斤崇文门监督会同御史查验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题准仓粮关系紧要应差满

汉御史各一员稽查

康熙二十六年

上谕大学士明珠王熙宋德宜余国柱学士禅布吴

喇岱额尔赫图色棱格舜拜吴兴祖徐廷玺卢

琦听政之时科道侍班言官自恐失仪心切畏

惧以致条奏者甚少凡启奏官员果有失仪朕

自降旨或其人自为检举科道侍班罢之诚是

且科道官多起自疏远进退周旋未经习朕

欲以其建言为要务虽有小过朕亦不计也其

宣旨于九卿詹事科道此后科道侍班其已之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康熙二十七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梁清标学士齐穑舜拜赵山拜

里阿喇密石文桂卢琦近见科道官参人之疏

甚多果有大贪大恶何不早为参奏有等人声

言纠参妄行吓诈希图利己以致各官不能自

安此等吓诈之人许即行首告吏部都察院通

行晓谕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学士萨穆哈石文桂近日科道

官无条奏者建言乃科道专职祇在不存私心

耳可传谕科道官有条奏事赴畅春园面奏康

熙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康熙三十一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学士德珠温保王国昌

近观科道等官竟无条奏者夫设立科道特欲

其有所建白也当言之时应不时具奏可以此

意传与科道官知之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二十

九日

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立言官职司耳目一切吏

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殚思毕虑据实直陈近

见满汉科道官员建白甚少殊非朕责望言路

之意嗣后应各矢公忠研求时务凡可以裨益

国家之事悉摅所见奏闻以俟采择但不得怀

挟私情纷更定例剿袭陈言浮泛塞责其有真

知灼见应纠劾者即行参奏亦不得暗受嘱托

代人报复苛责细事希图倾陷尔部即传谕遵

行特谕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康熙三十六年

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员以

建白为专责所以达下情而祛壅蔽职任至重

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实心尽职则闾阎疾苦

咸得上闻官吏贪邪皆可厘剔故广开言路为

图治第一要务近时言官条奏参劾章疏寥寥

虽间有入告而深切时政从实直奏者甚少此

岂委任言路之初指乎自今以后凡事关国计

民生及吏治臧否但有确见即应指陈其所言

可行与否裁酌自在朝廷虽言有不当言官亦

不坐罪自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所为

贪虐不法□交相比附倾轧党援理应纠举之

事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参勿得畏怯贵要瞻

徇容隐即朕躬有失亦宜进言朕决不加责其

有怀挟偏私借端倾陷者朕因言察情隐微自

能洞悉凡属言官尚各精白乃心力矢忠谠以

无负朕殷切责望至意尔部院即传谕行特谕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

康熙三十七年

上谕内阁览科道衙门月终注销案件但奏称无违

限之事而事务若干件于几日完结□未开载

此后应将事件数目□完结日期于疏内详列

具奏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七日

康熙三十九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马齐王熙吴琠熊赐履张英学

士满都邵穆布巢可托舒禄范承烈王九龄曹

鉴伦言官风闻言事向曾准行今各省自督抚

以下典史教职以上将军提镇以下千把总以

上凡官员贤否关系民生利病之事科道官有

风闻者亦准陈奏设若挟私怀怨或彼此扶同

或暗受嘱托妄行纠劾者国家自有定例可会

集满汉掌印不掌印科道官以此谕谕之康熙

三十九年十月初八日

康熙四十年

上谕大学士马齐等朕于科道官员许其风闻入告

者端为广开言路使自督抚以下各官有一切

事务任意妄为及所行贪劣致害民生者皆知

所顾忌而警戒也科道官员纠参不实例有处

分又或言不合理及生事妄奏者外转有之罢

职亦有之至于被参之人具疏回奏止应辨晰

是非不应支离牵引因彼一身被参而举原参

者之父子兄弟亲戚皆受指摘以逞报复则自

此以后孰敢更纠一人顷左必蕃参郭琇郭琇

即将参己之人转行穷诘王材任参高承爵高

承爵即将王材任之父与其亲戚妄意牵连且

如钱钰曾参原为巡抚穆尔赛在任贪婪及后

钱钰授山东巡抚其居官并无胜于穆尔赛之

处他若此类者甚多彭鹏身为言官时亦曾参

人兹为王度昭所劾理应止以切己之事剖晰

奏明乃今讦奏王度昭谓曲庇亲戚而其间所

有夙怨又未指出实据彭鹏虽操守清廉居官

亦善所回奏反复渎陈词气不胜忿激凡在君

上之前不应陈奏之言辄形于章疏粗戾已极

着以严旨传饬之康熙四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都察院部总论

申鉴

时事第二纂

或问曰州牧刺史监察御史三制孰优曰时制而已

曰天下不既定其牧乎曰古诸侯建家国世位权柄

存焉于时置诸侯之贤者以牧总其纪纲而已不统

其政不御其民今郡县无常权轻不固而州牧秉其

权重势异于古非所以强干弱枝也而无益治民之

实监察御史斯可也若权时之宜则异论也

大学衍义补

重台谏之任

周礼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

臣按御史之名始见于此然其所职者乃邦国都

鄙之治令以赞冢宰者也汉因秦制而设此官则

专以司纠察之任名虽同而其制则异也

通典

唐杜

佑作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非今任也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

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前则皆记事之职

也至秦汉为□察之任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

谓之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

台亦谓之兰台寺隋及唐皆曰御史台龙朔二年改

为宪台咸亨元年复旧门北辟主阴杀也故御史为

风霜之任弹□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臣按御史台即今都察院是也前代有中书省而

御史台之职专掌□察不得与之并列我朝罢中

书省而以政权分属六部而都察院之设品级与

六部同其权视前代尤重云

唐制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属有三院一曰台

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

院监察御史隶焉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凡有弹劾御

史以白大夫

臣按御史大夫即今左右都御史之职中丞即今

左右副佥都御史之职唐有三院今并其二于察

院祖宗设都御史六员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

提督各道凡事之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其属有

十三道各设监察御史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

湖广曰山东曰河南曰山西曰陕西曰广东曰广

西曰四川曰云南曰贵州分掌其各布政司事其

京卫并直隶府卫则分隶焉御史之职在纠劾百

司照刷文卷问拟刑名巡按郡县是则朝廷耳目

之任所以振肃纪纲而防邪革弊者也六部之职

各有攸司而都察院惟所见闻不系职司皆得以

纠察焉

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曰近日御史言事

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忠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

事主得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

弹大夫不知白谁也

臣按今六部官属皆书其部如吏部属则曰吏部

文选清吏司兵部属则曰兵部武选清吏司之类

是也惟都察院则书其道而不系于都察院焉是

亦唐人之意也

武后以法制群下许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

胡寅曰武后使谏官御史以风闻言事其兴奸慝

来谗谮害忠良伤公道之符契乎朝廷者众正之

原是非所仰以决谮诉所望以明毁誉所赖以公

人心服与不服一在是焉彼风闻者得于道听涂

说或两怒溢恶岂皆真实遽然按之以施刑罚其

差失多矣既以风闻多不审谛被言者又泯默被

罪不得申理而冤结无告伤平明之政亦甚矣

臣按后世台谏风闻言事始此前此未有也有之

始自武氏宋人因按以为故事而说者遂以此为

委任台谏之专嗟乎此岂治朝盛德之事哉夫泛

论事情风闻可也若乃讦人阴私不究其实而辄

加以恶声是岂忠厚诚实之道哉夫有是实而后

可加以是名有是罪而后可施以是刑苟不察其

有无虚实一闻人言即形之奏牍置于宪典呜呼

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哉我祖宗着为宪纲许御史

纠劾百司不公不法事须要明着年月指陈实迹

不许虚文泛言搜求细事盖恐言事者假此以报

复私雠中伤善类污蔑正人深合圣人至诚治天

下之旨

睿宗时侍御史杨孚弹纠不避权贵权贵毁之上曰

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尔必反为所噬御史惩奸慝

亦然苟非人主保卫之则必为奸慝所噬矣

臣按睿宗此言可以为世主任用风宪之法

肃宗在灵武时武臣崛兴无法度大将管崇嗣背阙

坐笑语喧纵监察御史李勉劾其不恭帝叹曰吾有

李勉朝廷始尊

穆宗时夏州节度使李佑拜大金吾违诏进马侍御

史温造劾之佑曰吾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

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

臣按御史之设所以为朝廷非为其人也既授之

以是职必假之以是权彼持其权以举厥职则人

知所严惮而不敢为恶其为朝廷之益大矣唐人

有言御史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陛未有耳目

聪明堂陛峻正而天子不尊者也天子尊未有奸

臣贼子而不灭也奸臣贼子灭矣可以自朝廷至

于海隅荡荡然何所不理哉观于此言则知古人

设官之意

宋制御史入台满十旬无章疏者有辱台之罚

臣按宋朝切责御史以举其职其严如此盖惟恐

其不言也上之所以责之于其下者必欲其言如

此居是职者虽欲缄默不言不可得矣

石介曰君有佚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咈谏废忠慢

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相有依违顺旨蔽上罔下贪

宠忘谏专福作威御史府得以纠绳之将有凶悍不

顺恃武肆害玩兵弃战暴刑毒民御史府得以弹劾

之君至尊也相与将至贵也且得谏责纠劾之余可

知也

曾肇曰御史责人者也将相大臣非其人百官有司

失其职天下之有败法乱纪服谗搜慝者御史皆得

以责之然则御史独无责乎居其位有所不知知之

有所不言言之有所不行行之而君子病焉小人幸

焉御史之责也

臣按宋二臣之言可见御史责任之重且难如此

为御史者必如二臣所言然后为能举其职不然

则于是职有愧矣由是观之则凡其在任之日所

以形于言论见之章疏者乃其职分之所当为非

好为是以求名也

都察院部名臣列传一

周昌

按汉书本传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苛秦时皆为泗

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苛昌自卒

史从沛公沛公以昌为职志苛为客从入关破秦沛

公立为汉王以苛为御史大夫昌为中尉汉三年楚

围汉王荥阳急汉王出去而使苛守荥阳城楚破荥

阳城欲令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项羽怒亨苛汉王于是拜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

项籍六年与萧曹等俱封为汾阴侯苛子成以父死

事封为高景侯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

下之昌□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

得骑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

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

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

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

口不能言然臣心知其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

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

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岁戚姬子如意为赵

王年十岁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为符玺御

史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

尧进请间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

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

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为赵王置贵

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乃可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昌其

人坚忍伉直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严惮之独昌

可高祖曰善于是召昌谓曰吾固欲烦公公强为我

相赵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

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

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

赵相

儿宽

按汉书本传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

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为弟子都养时

行赁作带经而鉏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

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

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

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

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

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郄矣掾史莫知

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

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

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

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

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

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

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宽既治

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

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

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

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

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

负输租襁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及议欲

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

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

封泰山上奇其书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

楫群元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征兆必报天

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

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着于经以为封禅告成合

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

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

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

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

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

儒术以文焉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

泰山还登明堂宽上寿曰臣闻三代改制属象相因

间者圣统废绝陛下发愤合指天地祖立明堂辟雍

宗祀泰山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

以承嘉祀为万世法天下幸甚将建大元本瑞登告

岱宗发祉闿门以候景至癸亥宗祀日宣重光上元

甲子肃邕永亨光辉充塞天文粲然见象日昭报降

符应臣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制曰敬举君之觞后

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汉兴未改正朔宜可

正上乃诏宽与迁等共定汉太初历语在律历志初

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

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儿宽为

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

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

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居位九岁以官卒

韩安国

按汉书本传安国字长孺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

受韩子杂说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

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

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破安国张羽名

由此显梁梁王以至亲故得自置相二千石出入游

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不善太后知帝弗善乃怒

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

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

不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自关以东皆合从

而西向唯梁最亲为限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

侯扰乱壹言泣数行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

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之力也今太

后以小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而所见者

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即以嫮鄙小县

驱驰国中欲夸诸侯令天下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

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

梁王之忠孝而太后不恤也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

后喜曰为帝言之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

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

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直千余金由

此显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

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甲曰然即溺之居无几

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

千石田甲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肉袒谢

安国笑曰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内史之缺也王

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为内史窦太后所乃诏

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王求为帝太子及

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

杀故吴相爰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

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弗得

安国闻诡胜匿王所乃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者臣死

大王无良臣故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

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

大上皇之与高帝及皇帝与临江王亲王曰弗如也

安国曰夫太上皇临江亲父子间然高祖曰提三尺

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终不得制事居于栎阳临江

适长太子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

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

知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

訹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

法于大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大王终不觉

悟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王

泣数行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之即日诡胜自杀汉

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力也景帝太后益重安国

孝王薨共王即位安国坐法失官家居武帝即位武

安侯田蚡为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遗蚡蚡

言安国太后上素闻安国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

为大司农闽东越相攻遣安国大行王恢将兵未至

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其年田蚡为丞相安国为

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上下其议大行王恢燕人

数为边吏习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

即背约不如勿许举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即兵

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鸟集难得

而制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众不足为强自上古弗

属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势必危

殆臣故以为不如和亲群臣议多附安国于是上许

和亲明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

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上乃召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

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竟数惊朕甚闵

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恢对曰陛下虽未言臣

固愿效之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

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

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

弟乘边守塞转粟挽输以为之备然匈奴侵盗不已

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御史大夫

安国曰不然臣闻高皇帝□围于平城匈奴至者投

鞍高如城者数所平城之饥七日不食天下歌之及

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

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乃遣刘敬奉金千斤以

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孝文皇帝又□壹拥天下之

精兵聚之广武常溪然终无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

无不忧者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故复合和亲之约

此二圣之迹足以为效矣臣窃以为勿击便恢曰不

然臣闻五帝不相袭礼三王不相复乐非故相反也

各因世宜也且高帝身披坚执锐蒙雾露沐霜雪行

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

之心也今边竟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

人之所隐也臣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利不

十者不易业功不百者不变常是以古之人君谋事

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且自三代之盛四裔

不与正朔服色非威不能制强弗能服也以为远方

绝地不牧之民不足烦中国也且匈奴轻疾悍亟之

兵也至如猋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

随草居处无常难得而制今使边郡久废耕织以支

胡之常事其势不相权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

臣闻凤鸟乘于风圣人因于时昔秦缪公都雍地方

三百里知时宜之变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

陇西北地是也及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

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

燧然后敢牧马夫匈奴独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也

今以中国之盛万倍之资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譬

犹以强弩射且溃之痈也必不留行矣若是则北发

月氐可得而臣也臣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

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

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

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

入鲁缟夫盛之有衰犹朝之必莫也今将卷甲轻举

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

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

也意者有他缪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

见深入之利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夫草木遭

霜者不可以风过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通方之士

不可以文乱今臣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

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

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

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

上曰善乃从恢议阴使聂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

曰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

以为然而许之聂壹乃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

下视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

单于穿塞将十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车骑

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卫尉李广为骁骑将

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

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安国为护军

将军诸将皆属约单于入马邑纵兵王恢李息别从

代主击辎重于是单于入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觉之

还去语在匈奴传塞下传言单于已去汉兵追至塞

度弗及王恢等皆罢兵上怒恢不出击单于辎重也

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

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祗取

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于是下恢廷尉

廷尉当恢逗桡当斩恢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

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

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蚡言告上上曰首

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

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于是恢闻乃自杀安国为人

多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贪耆财利然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于梁举壶遂臧固至他皆

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

为御史大夫五年丞相蚡薨安国行丞相事引堕车

蹇上欲用安国为丞相使使视蹇甚乃更以平棘侯

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愈复为中尉岁余徙为

卫尉而将军卫青等击匈奴破龙城明年匈奴大入

边语在青传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渔阳捕生口虏言

匈奴远去即上言方佃作时请且罢屯罢屯月余匈

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余人出与战安

国伤入壁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去上怒使使责

让安国徙益东屯右北平是时虏言当入东方安国

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下迁新壮将军卫青等

有功益贵安国既斥疏将屯又失亡多甚自愧幸得

罢归乃益东徙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壶遂与

太史迁等定汉律历官至詹事其人深中笃行君子

上方倚欲以为相会其病卒

薛广德

按汉书本传广德字长卿沛郡相人也以鲁诗教授

楚国龚胜舍师事焉萧望之为御史大夫除广德为

属数与论议器之荐广德经行宜充本朝为博士论

石渠迁谏大夫代贡禹为长信少府御史大夫广德

为人温雅有酝藉及为三公直言谏争始拜旬日间

上幸甘泉郊泰畤礼毕因留射猎广德上书曰窃见

关东困极人民流离陛下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

乐臣诚悼之今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愿陛下亟反宫

思与百姓同忧乐天下幸甚上即日还其秋上酎祭

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车免冠顿首曰

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

血污车轮陆下不得入庙矣上不说先驱光禄大夫

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

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

后月余以岁恶民流与丞相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

史高俱乞骸骨皆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广德

为御史大夫凡十月免东归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

为荣县其安车传子孙

贡禹

按汉书本传禹字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经絜行着闻

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

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

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

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古者宫室

有制宫女不过九人秣马不过八匹墙涂而不雕木

摩而不刻车舆器物皆不文画苑囿不过数十里与

民共之任贤使能什一而税亡他赋敛繇戍之役使

民岁不过三日千里之内自给千里之外各置贡职

而已故天下家给人足颂声并作至高祖孝文孝景

皇帝循古节俭宫女不过十余厩马百余匹孝文皇

帝衣绨履革器亡雕文金银之饰后世争为奢侈转

转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刀剑乱于主上主

上时临朝入庙众人不能别异甚非其宜然非自知

奢僭也犹鲁昭公曰吾何僭矣今大夫僭诸侯诸侯

僣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

在于陛下臣愚以为尽如太古难宜少放古以自节

焉论语曰君子乐节礼乐方今宫室已定亡可奈何

矣其余尽可减损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

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

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

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臣禹□从之东宫见赐

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

费亦不可胜计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是也今

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人至相食而厩

马食粟苦其大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

于天为民父母固当若此乎天不见邪武帝时又多

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霍

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牛马

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

于园陵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昭帝晏

驾光复行之至孝宣皇帝时陛下乌有所言群臣亦

随故事甚可痛也故使天下承化取女皆大过度诸

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数十人是

以内多怨女外多旷夫及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

地下其过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唯陛下

深察古道从其俭者大减损乘舆服御器物三分去

二子产多少有命审察后宫择其贤者留二十人余

悉归之及诸陵园女亡子者宜悉遣独杜陵宫人数

百诚可哀怜也厩马可亡过数十匹独舍长安城南

苑地以为田猎之囿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鄠皆复其

田以与贫民方今天下饥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

称天意乎天生圣人盖为万民非独使自娱乐而已

也故诗曰天难谌斯不易惟王上帝临女毋贰尔心

当仁不让独可以圣心参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与

臣下议也若其阿意顺指随君上下臣禹不胜拳拳

不敢不尽愚心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令太仆减食

谷马水衡减食肉兽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又罢角

抵诸戏及齐三服官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

曰臣禹年老贫穷家訾不满万钱妻子□豆不赡裋

褐不完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

以供车马至拜为谏大夫秩八百石奉钱月九千二

百廪食太官又蒙赏赐四时杂缯绵絮衣服酒肉诸

果物德厚甚深疾病侍医临治赖陛下神灵不死而

活又拜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奉钱月万二千禄赐

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诚非草茅愚臣所当

蒙也伏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愧而已臣禹犬

马之齿八十一血气衰竭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

益所谓素餐尸禄洿朝之臣也自痛去家三千里凡

有一子年十二非有在家为臣具棺□者也诚恐一

旦蹎仆气竭不复自还洿席荐于宫室骸骨捐孤

魂不归不胜私愿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

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

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

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

与将在位者与生殊乎往者尝令金敞语生欲及生

时禄生之子既已谕矣今复云子少夫以王命辨护

生家虽百子何以加传曰亡怀土何必思故乡生其

强饭慎疾以自辅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

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

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

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

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

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古者不以金钱为币专

意于农故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饥者今汉家铸钱及

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

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凿地数百

丈销阴气之精地臧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

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繇此也自五铢钱起已

来七十余年民坐盗铸钱被刑者众富人积钱满室

犹亡厌足民心摇动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

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农夫父子暴

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

出□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本逐末耕者不

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

者末利深而惑于钱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

于钱也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

官亡复以为币市井勿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租税

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归于农复古道便又

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大半以宽繇役又诸

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

六巨万宜免为庶人禀食令代关东戍卒乘北边亭

塞候望又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

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禹又言孝

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

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

疑者以与民亡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

下断狱四百与刑错亡异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

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耆欲用度不

足乃行壹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

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

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

职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

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

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

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

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

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埶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

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

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坏败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

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利诛

不行之所致也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臧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

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

治矣孔子匹夫之人耳以乐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

之内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况乎以汉地

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

助其于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

于决流抑队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

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

侈行而仁义废也陛下诚深念高祖之苦醇法太宗

之治正己以先下选贤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奸臣

远放□佞放出园陵之女罢倡乐绝郑声去甲乙之

帐退伪薄之物修节俭之化驱天下之民皆归于农

如此不解则三王可侔五帝可及唯陛下留意省察

天下幸甚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

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及省建章甘泉宫卫

卒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

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

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

为郎官至东郡都尉禹卒后上追思其议竟下诏罢

郡国庙定迭毁之礼语在韦元成传

薛宣

按汉书本传宣字赣君东海郯人也少为廷尉书佐

都船狱吏后以大司农斗食属察廉补不其丞琅邪

太守赵贡行县见宣甚说其能从宣历行属县还至

府令妻子与相见戒曰赣君至丞相我两子亦中丞

相史察宣廉迁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举茂材为宛

句令大将军王凤闻其能荐宣为长安令治果有名

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是时成帝初即位宣为

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

哀闵元元躬有日仄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允执圣道

刑罚惟中然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是臣下未称而

圣化独有不洽者也臣窃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

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

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

失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

流则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

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

道不通则阴阳否鬲和气不兴未必不由此也诗云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

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臣愚

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上嘉纳之宣数言政事便宜

举奏部刺史郡国二千石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繇

是知名出为临淮太守政教大行会陈留郡有大贼

废乱上徙宣为陈留太守盗贼禁止吏民敬其威信

入守左冯翊满岁称职为真始高陵令杨湛栎阳令

谢游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

及宣视事诣府谒宣设酒饭与相对接待甚备已而

阴求其罪臧具得所受取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效

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封与湛曰吏民条言君如牒

或议以为疑于主守盗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

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可复

伸眉于后即无其事复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湛自

知罪臧皆应记而宣辞语温润无伤害意湛即时解

印绶付吏为记谢宣终无怨言而栎阳令游自以大

儒有名轻宣宣独移书显责之曰告栎阳令吏民言

令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贼取钱财数十万

给为非法卖买听任富吏贾数不可知证验以明白

欲遣吏考案恐负举者耻辱儒士故使掾平鑴令孔

子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令详思之方调守游得檄

亦解印绶去又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郡凑多

盗贼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

职不办而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令巨鹿

尹赏久郡用事吏为楼烦长举茂材迁在粟宣即以

令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皆治宣因

移书劳勉之曰昔孟公绰优于赵魏而不宜滕薛故

或以德显或以功举君子之道焉可怃也属县各有

贤君冯翊垂拱蒙成愿勉所职卒功业宣得郡中吏

民罪名辄召告其县长吏使自行罚晓曰府所以不

自发举者不欲代县治夺贤令长名也长吏莫不喜

惧免冠谢宣归恩受戒者宣为吏赏罚明用法平而

必行所居皆有条教可纪多仁恕爱利池阳令举廉

吏狱掾王立府未及召闻立受囚家钱宣责让县县

案验狱掾乃其妻独受系者钱万六千受之再宿狱

掾实不知掾□恐自杀宣闻之移书池阳曰县所举

廉吏狱掾王立家私受赇而立不知杀身以自明立

诚廉士甚可闵惜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以显其

魂府掾史素与立相知者皆予送葬及日至休吏贼

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宣出教曰盖礼贵和

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

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

壹笑相乐斯亦可矣扶□愧官属善之宣为人好威

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性密静有思思省吏职求其

便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利用而省费吏民

称之郡中清静迁为少府共张职办月余御史大夫

于永卒谷永上疏曰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知人则

百僚任职天工不旷故皋陶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御

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

职大非庸材所能堪今当选于群卿以充其缺得其

人则万姓欣喜百僚说服不得其人则大职堕斁王

功不兴虞帝之明在兹壹举可不致详窃见少府宣

材茂行絜达于从政前为御史中丞执宪毂下不吐

刚茹柔举错时当出守临淮陈留二郡称治为左冯

翊崇教养善威德并行众职修理奸轨绝息辞讼者

历年不至丞相府赦后余盗贼什分三辅之一功效

卓尔自左内史初置以来未尝有也孔子曰如有所

誉其有所试宣考绩功课简在两府不敢过称以奸

欺诬之罪臣闻贤材莫大于治人宣己有效其法律

任廷尉有余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身兼数

器有退食自公之节宣无私党游说之助臣恐陛下

忽于羔羊之诗舍公实之臣任华虚之誉是用越职

陈宣行能唯陛下留神考察上然之遂以宣为御史

大夫数月代张禹为丞相封高阳侯食邑千户宣除

赵贡两子为史贡者赵广汉之兄子也为吏亦有能

名宣为相府辞讼例不满万钱不为移书后皆遵用

薛侯故事然官属讥其烦碎无大体不称贤也时天

子好儒雅宣经术又浅上亦轻焉久之广汉郡盗群

起丞相御史遣掾史逐捕不能克上乃拜河东都尉

赵护为广汉太守以军法从事数月斩其渠帅郑躬

降者数千人乃平会邛成太后崩丧事仓卒吏赋敛

以趋办其后上闻之以过丞相御史遂册免宣曰君

为丞相出入六年忠孝之行率先百僚朕无闻焉朕

既不明变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

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群职

旷废是朕之不德而股肱不良也乃者广汉群盗横

恣残贼吏民朕恻然伤之数以问君君对辄不如其

实西州鬲绝几不为郡三辅赋敛无度酷吏并缘为

奸侵扰百姓诏君案验复无欲得事实之意九卿以

下咸承风指同时陷于谩欺之辜咎繇君焉有司法

君领职解嫚开谩欺之路伤薄风化无以帅示四方

不忍致君于理其上丞相高阳侯印绶罢归初宣为

丞相而翟方进为司直宣知方进名儒有宰相器深

结厚焉后方进竟代为丞相思宣旧恩宣免后二岁

荐宣明习文法练国制度前所坐过薄可复进用上

征宣复爵高阳侯加宠特进位次师安昌侯给事中

视尚书事宣复尊重任政数年后坐善定陵侯淳于

长罢就第初宣有两弟明修明至南阳太守修历郡

守京兆尹少府善交接得州里之称后母常从修居

官宣为丞相时修为临灾令宣迎后母修不遣后母

病死修去官持服宣谓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

相驳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久之哀帝初即

位博士申咸给事中亦东海人也毁宣不供养行丧

服薄于骨肉前以不忠孝免不宜复列封侯在朝省

宣子况为右曹侍郎数闻其语赇客杨明欲令创咸

面目使不居位会司隶缺况恐咸为之遂令明遮斫

咸宫门外断鼻唇身八创事下有司御史中丞众等

奏况朝臣父故宰相再封列侯不相敕丞化而骨肉

相疑疑咸受修言以谤毁宣咸所言皆宣行迹众人

所共见公家所宜闻况知咸给事中恐为司隶举奏

宣而公令明等迫切宫阙要遮创戮近臣于大道人

众中欲以鬲塞聪明杜绝论议之端桀黠无所畏忌

万众欢哗流闻四方不与凡民忿怒争斗者同臣闻

敬近臣为近主也礼下公门式路马君畜产且犹敬

之春秋之义意恶功遂不免于诛上浸之源不可长

也况首为恶明手伤功意俱恶皆大不敬明当以重

论及况皆市廷尉直以为律曰斗以刃伤人完为

城旦其贼加罪一等与谋者同罪诏书无以诋欺成

罪传曰遇人不以义而见疻者与痏人之罪钧恶不

直也咸厚善修而数称宣恶流闻不谊不可谓直况

以故伤咸计谋已定后闻置司隶因前谋而趣明非

以恐咸为司隶故造谋也本争私变虽于掖门外伤

咸道中与凡民争斗无异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古今

之通道三代所不易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

至于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而民无所错手足今以况

为首恶明手伤为大不敬公私无差春秋之义原心

定罪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加诋欺辑小

过成大辟陷死刑违明诏恐非法意不可施行圣王

不以怒增刑明当以贼伤人不直况与谋者皆爵减

完为城旦上以问公卿议臣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

以中丞议是自将军以下至博士议郎皆是廷尉况

竟减罪一等徙敦煌宣坐免为庶人归故郡卒于家

宣子惠亦至二千石始惠为彭城令宣从临淮迁至

陈留过其县桥梁邮亭不修宣心知惠不能留彭城

数日案行舍中处置什器观视园菜终不问惠以吏

事惠自知治县不称宣意遣门下掾送宣至陈留令

掾进见自从其所问宣不教戒惠吏职之意宣笑曰

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问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材

何可学也众人传称以宣言为然初宣后封为侯时

妻死而敬武长公主寡居上令宣尚焉及宣免归故

郡公主留京师后宣卒主上书愿还宣葬延陵奏可

况私从敦煌归长安会赦因留与主私乱哀帝外家

丁傅贵主附事之而疏王氏元始中莽自尊为安汉

公主又出言非莽而况与吕宽相善及宽事觉时莽

并治况发扬其罪使使者以太皇太后诏赐主药主

怒曰刘氏孤弱王氏擅朝排挤宗室且嫂何与取妹

披抉其闺门而杀之使者迫守主遂饮药死况枭首

于市白太后云主暴病薨太后欲临其丧莽固争乃

后汉

鲍永

按后汉书本传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

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

书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初为

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

风旨规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

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

曰君长几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

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

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

□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

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

刀截马当匈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

由是知名举秀才不应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

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安集河东并州朔部得自置

偏裨辄行军法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

为中阳侯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

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

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

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

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

人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

事更始不能令全诚□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帝

曰卿言大而意不悦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

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

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

是开城而降帝大喜赐永洛阳商里宅固辞不受时

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

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唯别帅彭丰虞林皮

常等各千余人称将军不肯下顷之孔子阙里无故

荆棘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永异之谓府丞及鲁令

曰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斯岂夫子欲令太守行礼

助吾诛无道耶乃会人众修乡射之礼请丰等共会

观视欲因此禽之丰等亦欲图永乃持牛酒劳飨而

潜挟兵器永觉之手格杀丰等禽破党与帝嘉其略

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时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

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辔示诛强横而镇抚其余百姓

安之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建武十一

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

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

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

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永行县到霸陵路经

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

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

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

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

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

也帝意乃释后大司徒韩歆坐事永固请之不得以

此忤帝意出为东海相坐度田事不实被征诸郡守

多下狱永至成皋诏书迎拜为兖州牧便道之官视

事三年病卒子昱

宣秉

按后汉书本传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也少修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