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国学名著>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 杂病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 杂病·

卷第三十 杂病

平按:此卷卷首目录五十四行,袁刻及日本别钞本全佚,平从杨惺吾氏所获仁和寺十三纸中补入。目录末有二行。一行“重身病”三字,高一格写;一行上缺三字,下有“于岐伯曰”四字,是上缺三字应系“黄帝问”三字。“曰”下缺一字,又下为“有重”二字,又下缺五字,又下有“此为”二字,又下缺一字。据《素问·奇病论》及《甲乙经·妇人杂病篇》,“曰”下所缺一字应作“人”,“重”下所缺五字应作“身九月而瘖”五字,“为”下所缺一字应作“何”,则此一行应作“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正与本书下文“病”字相接。

重身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三第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平按:从《太素》残卷补入。]病?岐伯曰:胞之络脉绝。问曰:何以言之?答曰:胞络系于肾,少阴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妇人怀子,又名重身□胱□胞络①□属膀□,不言女子□,今云胞络系于肾少阴上系舌本者,以是女子胞络亦系于肾,故任身九月有胞络绝者,瘖不能言,至十月胎生,还复旧也。

平按:注“重身”下原缺六字,宜空六格,袁刻作“胞络脉”三字,不合。“膀”下原缺一字,宜空一格,应是“胱”字,袁刻作“胱肾腑”三字,不合。“女子”下原缺一字,袁刻作“肾”。“十月”上袁刻脱“至”字;“复”下,袁刻脱“旧也”二字。

①“胱”、“胞络”三字,萧本原缺。今据仁和寺本补。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疹。[平按:“益”《甲乙》作“溢”。“以成疹”《素问》作“以成其疹”。《甲乙》“疹”作“辜”,注云:“《素问》作疹。”《素问》“疹”下有“然后调之”四字,新校正云:“《甲乙》及《太素》无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所谓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益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也,故曰疹成。

身之羸瘦,更用鑱石,此为损不足也。腹中有形,此为有余,益之以成其病,斯乃损于有余为病也。益有余为病□知,□实为病难□之②,故须言之。

平按:疹成《甲乙》作成辜。

②“之”,萧本原无。今据仁和寺本补。

温暑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勿止”,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一《热论篇》。篇末一句,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一《水热穴论》,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病者当与汗皆出,勿止。所谓玄府者,汗空。

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于病温。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于病暑。暑病热气与汗俱出者,此为热去,勿止。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

平按:《素问》、《甲乙》“病者当与汗”作“暑当与汗”。《甲乙》“汗空”作“汗孔也”。又《素问》新校正引杨注,“发”、“于”两字均作“为”。

四时之变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自“冬伤于寒”至“咳嗽”,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五。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日中阳陇,必降为阴;夜半阴极,必升为阳。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十一月极寒,一阳爻生,即寒生热也。五月一阴爻生,即热生寒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寒,冬之气也。伤,过多也。人之冬月,受寒过多,至春必属瘅热之病,此为寒生热也。

春伤于风,夏生后飧泄肠澼;

风,春之气也。受风过多,极为飧泄肠澼,此为风生泄也。

夏伤于暑,秋生痎疟;

暑,夏之气也。受暑过多,极为痎疟,此为暑生疟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湿,秋之气也。受湿过多,极为咳嗽,此为湿生咳也。此是四时必□□□不可易。

平按:注“四时”下原钞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时下无“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兹于“必”字下仍空三格。

息积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胁下满,气逆行,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精为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黄帝曰:善。

胁下满,肝气聚也。因于喘息,则气逆行,故气聚积,经二三岁,名曰息积,无妨于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并服药,药行不可更刺。

平按:《素问》“逆”下无“行”字。“精为引”《素问》、《甲乙》作“积为导引”,袁刻作“精为导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导引”二字,无“精”字。原钞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谨依原钞。

伏梁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又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曰:人有身体胕,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清之腑。

头以下为身,四肢曰体,胕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腑也。

平按:《素问》“胕”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腑”、“病”。

黄帝问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

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

问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鬲,使胃脘内痈。

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鬲,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

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鬲”作“生鬲”;“使胃”作“侠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侠胃作使胃。”

此人①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②,肓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著于脐下肓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肓原,所以脐上为逆也。

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刻“人”字作“积人”二字。“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①“人”,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久”之误。《素问·腹中论》及《甲乙》卷八第二正作“久”。

②“肓”,萧本原作“盲”。今据仁和寺本改。下“肓”字及注中诸“肓”字同。

热痛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病热者而有所痛者何也?曰:热病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在太阳□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黄帝曰:善哉。

阳明血气最大,故人迎三盛,得知有病。太阳次少,故二盛得知。次少阳最少,故一盛得知。热病为阳,太阳在头,故热病起,太阳先受。太阳受已,下入阳明,故阳明次病。阳明受已,末流少阳,故少阳有病。太阳入于少阴,阳盛阴虚,故头痛。阳盛阴虚,故腹胀也。

平按:《甲乙》“一盛”、“二盛”、“三盛”下均有“在”字。《素问》“在太阳”三字作“入阴也”三字,新校正云:“《甲乙经》无入阴也三字。”“太阳入于阴,故痛也。在头与腹”《素问》、《甲乙》作“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

脾瘅消渴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①,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

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兰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

平按:《素问》“名为何”作“病名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气”《素问》作“精气”,《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问》、《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甲乙》“羹”作“美”,“致”作“发”,新校正云:“《太素》发作致。”《素问》“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问》、《甲乙》“满”上有“中”字;“转”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瘅”,注云:“《素问》作消渴。”《素问》、《甲乙》“兰”字不重。

①“转”,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衍。《素问·奇病论》及《甲乙》卷十一第六均无此字。

胆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黄帝问岐伯曰:有病口苦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胆瘅。[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口苦取阳陵泉”六字,《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输,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可取胆募日月穴也。

平按:《甲乙》“肝者”上有“胆者中精之腑”六字,注云:“《素问》无此句。”

头齿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齿亦当痛”,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一。自“齿痛不恶清饮”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六。

黄帝曰:人有病头痛以岁数不已,此安得之?是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人头痛,齿亦当痛。

大寒入于骨髓,流入于脑中,以其脑有寒逆,故头痛数岁不已。齿为骨余,故亦齿痛。

平按:《素问》、《甲乙》“岁数”作“数岁”;“齿亦当痛”作“齿亦痛”。

齿痛不恶凊饮,取足阳明;恶凊饮,取手阳明。

上齿虽痛,以足阳明谷气,故饮不恶泠,可取足阳明。下齿痛,取手阳明也。

平按:“凊”《素问》、《甲乙》作“清”,道藏本《灵枢》作“凊”。

颌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一。

颌痛,刺手阳明与颌之盛脉出血。颊痛,刺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手阳明上颈贯颊,故颊痛皆取之。曲周动脉有足阳明,无手阳明动脉也。

平按:“颌”《甲乙》作“颔”,《灵枢》作“□”。“颊”《甲乙》作“颔”。“刺阳明”《灵枢》、《甲乙》作“刺足阳明”。“按人迎于经”《甲乙》作“按经刺人迎”。

项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甲乙》同上篇。

项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阳;不可顾,刺手太阳也。

足太阳脉行项,故不可俛仰取之。手太阳脉行项左右,故不得顾取之也。

平按:《甲乙》“项痛”作“头项”。《灵枢》“顾”上有“以”字。

喉痹嗌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如韭菜”,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二。自“喉痹不能言”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八及卷七第一中篇。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手少阳关冲。手心主出属心包,下膟内;手少阳从膻中,上□系耳后,故喉痹舌卷口干烦心心痛及臂内痛皆取之也。

平按:“臂内廉痛”《甲乙》作“臂表痛”,注云:“《灵枢》及《太素》俱作臂内廉痛。”又《甲乙》“取”下有“关冲在”三字;“韭叶”下有“许”字。注“系”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出”,检《灵枢·经脉篇》,手少阳上项系耳后,应作“项”。又注“皆取之”,“皆”字袁刻误作“者”。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手阳明脉循缺盆上头,足阳明脉循喉咙入缺盆,故喉痹能言、不能言,取此二脉疗主病者也。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足少阴脉至舌下,故口热取之。

平按:《甲乙》“少阴”作“少阳”。

目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阴乔,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自“目眦外决”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四。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乔。

目内眦,阴乔脉也,故取所主之输也。

平按:“乔”《灵枢》、《甲乙》作“躥”。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兑眦;在内近鼻者,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人之目眦有三:外决为兑眦,内角上为外眦,下为内眦。准《明堂》兑眦为外眦,近鼻者为内眦也。

平按:《灵枢》“兑”作“锐”;“近鼻者”下有“为内眦”三字。注“准《明堂》”袁刻作“唯《明堂》”。

耳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后取足”,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卷十二第五。自“聋而不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同上。

耳聋无闻,取耳中;

耳中,听宫、角孙等穴也。

耳鸣,取耳前动脉;

耳前动脉,和窌、听会等穴也。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擿抵,耳无闻也。

耳痛者有二:有脓,有干擿①抵。无所闻者,不可刺也;而有闻声者,可刺。擿,当狄反。抵,乃井反。

平按:擿抵《灵枢》作“耵聍”二字,《甲乙》亦作“擿抵”,注云:“一本作耵聍。”

①“擿”,萧本误作“摘”。今据仁和寺本改。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手少阳至小指、次指,即关冲穴。足少阳至足小指次指,即窍阴穴也。其脉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

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无“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

耳鸣,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手之中指,手心主脉,《明堂》不疗于耳。足之中指,十二经脉并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疗耳鸣,今刺之者,未详,或可络至缪刺也。

平按:“手足中指”《灵枢》、《甲乙》作“手中指”。

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

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也。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

平按:《灵枢》两“痛”字下均有“者”字。

衄血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七。

衄而不衃,血流,取足太阳;衃,取手太阳,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膎中出血。

衃血,凝血也。衃,普杯反。血不凝,热甚也。足太阳起鼻,手太阳至目内眦,皆因鼻,故衄血取之。腕骨,手腕前起骨名完骨,非腕也。

平按:“足太阳”下,《甲乙》有“大衄”二字。“衃,取手太阳”《灵枢》、《甲乙》作“衄血取手太阳”。

喜怒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五。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怒,肝木也。食,脾土也。今木克土,故怒不欲食,宜补足太阴。肝足厥阴,怒也。足少阳,多言也。故泻少阳也。

平按:“足少阳”《甲乙》作“少阴”,注云:“《太素》作少阳。”

疹筋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篇。

黄帝曰:人有尺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者,是腹必急,白色、黑色则病甚。

尺脉数,筋急见出者,此为疹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为尺瘦也。

平按:《素问》“尺”下有“脉”字。《甲乙》“尺数甚”作“尺肤缓甚”,注云:“一作瘦甚。”“疹筋”《甲乙》作“狐筋,狐筋者”,注云:“狐《素问》作疹。”《素问》、《甲乙》“腹”上有“人”字;“黑色”下有“见”字。

血枯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七。

黄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使月事衰少不来也。

血枯病形有八:一胸胁支满;二妨于食;三病将发,先闻腥臊臭气;四流出清液;五病先唾血;六四肢冷;七目眩;八大小便时复出血。有此八状,名曰血枯之病。此得由于少年之时有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绝伤肝,遂使月经衰少,或不复来,以在此血枯之病也。

平按:《甲乙》“支满”作“榰满”;“清液”作“清涕”。

黄帝曰:治之奈何?以何术?答曰:四乌贼鱼骨、一□茹,二物并令三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鲍鱼汁,利胁中及伤肝。

四,四分。一,一分。捣以雀卵为丸,食后服之,饮鲍鱼汁,通利胁及补肝伤也。

平按:《素问》“以何术”作“复以何术”;“贼”作“鰂”;“□”作“藘”,新校正云:“《太素》藘作□。”“并令三合”作“并合之”。《甲乙》“乌”上无“四”字;“骨”下无“一”字。“并令三合”作“并合”。《素问》、《甲乙》“鲍鱼”上有“饮以”二字;“胁中”作“肠中”。

热烦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上篇。

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身体发热,而苦热①而烦,是为阳胜故也。

平按:《甲乙》无“为之热”三字,《素问》新校正云:“《甲乙》无此三字。”

①“热”,人卫本注曰:疑当作“满”。

身寒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

问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也,寒从中出者何也?曰:是人多痹气,而阳气少,而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焉。

外衣不单,内不觉寒,而身冷如从水中出,内多寒气故也。

平按:《素问》、《甲乙》“中非有寒也”作“中非有寒气也”;“出者”作“生者”。

肉烁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上篇。

问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灸于火者何也?[平按:“于火”《素问》、《甲乙》作“如火”,《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无‘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灸于火。’当从《太素》之文。”]答曰:此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也,阴气虚少,水不能减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如灸火者,是人当肉烁。

人有四肢先热,若逢风寒,更如火灸。是人阴虚阳盛,以其四肢是阳,阳气更盛四肢,二阳合而独盛,消烁肌肉,不能生长,故曰肉烁。

平按:《素问》、《甲乙》“少”下重一“少”字;“减”作“灭”;“如灸火”作“如灸如火”,《素问》新校正云:“当从《太素》作如灸于火。”

卧息喘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则不得偃卧”,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自“问曰:人有逆气”至末,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三。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故人不能注悬其病。

人之病有卧不安者,五脏内伤,入房太甚,泄精过多,有所不足,故倚卧不安,不能悬定病处,数起动也。

平按:“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别本“乏”作“之”,《素问》作“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甲乙》作“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作精所有倚则不安。”均无“乏”字。本书原钞作“及精有所乏,倚则不安”,与杨注“泄精过多,有所不足,故倚卧不安”正合。袁刻无“乏”字。《素问》、《甲乙》“悬”上无“注”字。注“太甚”袁刻作“太盛”。

黄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②则脉大,大则不得偃卧。

肺居五脏之上主气,气之有余,则手太阳脉盛,故不得偃卧也。

②“盛”,萧本脱。今据仁和寺本补。

问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此五皆是人之起居,卧之与喘,不安之病,皆由脏内不和,故请示也。

答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阳明为三阳之长,故气下行,顺而息调,失和上行,逆而有音。此解“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也,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上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阳明循道逆行,息便有音,今不依其道逆行,故不得卧。上经,前所说经也。

平按:“上经”《素问》、《甲乙》作“下经”,王注:“《下经》,上古经也。”

夫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此脾之络脉逆,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夫络脉循脉经上下而行,络脉受邪,注留于经,病人也甚,故起居不安,息亦有声。今络脉气逆,不循于经,其病也微,所以起居如故,息有音也。

平按:“脾之络脉”《素问》、《甲乙》作“肺之络脉”。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主卧与喘。

肾为水脏,主于胃中津液。今有水气客于津液,循之而流,津液主卧、主喘,故津液受邪,不能得卧,卧即喘也。

平按:《甲乙》“而流”作“而留”。《素问》、《甲乙》“津液”二字不重。

少气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七。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解不能动,补少阴。

漯漯、吸吸,皆虚乏状也。骨酸体重,皆肾虚耳。故补肾足少阴脉,于所发之穴补也。

平按:《灵枢》、《甲乙》“解”作“懈惰”;“少阴”作“足少阴”。

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少阴,取血络。

属,连也。索,取气也。亦是肾气虚,故补足少阴正经,泻去少阴络血也。

平按:“短气”,袁刻作“少气”。《灵枢》、《甲乙》“少阴”上有“足”字;“取”作“去”。

气逆满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动脉”,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四。自“气满”至“气下乃止”,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胸下动脉,中府等量取也。

平按:“下胸”《甲乙》作“胁下”。注“胸下动脉”,袁刻作“胸膺气下动脉”,原钞无“膺气”二字。

气满胸中息喘①,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端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足太阴脉,起足大指端隐白穴也。

平按:《灵枢》“韭”作“薤”。

①“息喘”,人卫本注曰:据《灵枢·热病篇》当作“喘息”。

疗哕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一。

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

疾迎引之者,以草刺无息,可疾迎更刺,引大惊令□,哕愈。

平按:《灵枢》、《甲乙》“亦可”下有“已”字。注“令”下原缺一字,原钞于左方注有“动”字,谨拟作“动”,袁刻空三格,不合。

腰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卷九第八,惟编次前后略异。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项、脊、尻,皆足太阳脉行处,故腰痛相引郄中足②太阳,刺金门。足太阳在冬春时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

②“足”,仁和寺本作“之”。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夏无见血。

少阳,足少阳也。其脉行颈循胁出气街以行腰,故腰痛不可俛仰反顾。成骨,膝膑外侧起大骨,足少阳脉循脾③出过,故腰痛刺之。足少阳在春,至夏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

平按:《素问》、《甲乙》“循然”作“循循然”。“不可顾”《素问》作“不可以顾”,《甲乙》作“不可以左右顾”。“成骨”《甲乙》作“盛骨”。“独起”下,《素问》、《甲乙》有“者”字。

③“脾”,人卫本注曰:据本书卷八首篇当作“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顾,顾如有见者,喜悲,刺阳明于骭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阳明龙者,循喉咙入缺盆,又支者,循腹里下气街,故腰痛不可顾。阳明谷气虚,故妄有见。虚为肝气所克,故喜悲。下循胻外廉,故刺之以和上下。足阳明在仲夏,至秋而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

平按:《素问》、《甲乙》“不可顾”作“不可以顾”;“喜悲”作“善悲”;“骭”作“□”,新校正云:“《甲乙》□作骭。”今本《甲乙》仍作“□”。又注“在仲夏”上,袁刻有“脉”字。

足少阴令人腰痛引脊内痛,刺足少阴内踝下二痏,春无出血,出血大虚,不可复也。

足少阳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腰痛引脊内痛也。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故取内踝之下。少阴与太阳在冬,至春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

平按:“脊内痛”《素问》、《甲乙》作“脊内廉”,《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脊内廉’作‘脊内痛’,《太素》亦同。此前少足太阴腰痛证并刺足太阴法,应古文脱简也。”

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膟踵鱼肠之外,循之累累然,乃针刺之,其病令人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

居阴脉在膟踵鱼肠之外,其处唯有足太阳脉,当是足太阳络也。

平按:“居阴”《素问》、《甲乙》作“厥阴”,王注云:“厥阴一经作居阴,是传写草书厥字为居也。”“弩”上,

《素问》、《甲乙》有“弓”字;“鱼肠”作“鱼腹”。“循之”《甲乙》作“循循”。“言”《素问》、《甲乙》作“善言”,《素问》新校正云:“详善言与默默二病难相兼,全元起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嘿嘿”《素问》、《甲乙》作“默默”。

解脉令人腰痛引膺,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引筋肉分间,在郄①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止。

解脉行处为病,与足厥阴相似,亦有是足厥阴络脉。

平按:《素问》、《甲乙》“引膺”作“引肩”;“□□”作“□□”;“引筋”作“膝筋”;“止”上有“而”字。“筋肉”,袁刻“肉”作“内”。

①“郄”,萧本作“郗”。今据仁和寺本改。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针针居其中,弗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同阴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当是足少阳络脉也。

平按:“小针”《素问》、《甲乙》作“小锤”,《素问》新校正云:“《太素》小锤作小针。”“弗”《素问》、《甲乙》作“怫”。

解脉令人腰痛如别,常如折腰之状,喜怒,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似黑,见赤血而已。

前之解脉与厥阴相似,今此刺解脉郄中,当是取足厥阴郄中之络也。

平按:“如别”《素问》作“如引带”,《甲乙》作“如裂”。“喜怒”《素问》作“善恐”,《甲乙》作“善怒”。“似黑”《素问》、《甲乙》作“以黑”。《素问》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有两解脉,病源各异,恐误未详。”《素问》此条在“同阴之脉”上。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膟下间,上地一尺所。

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行腰与足太阳合于膟下间,上地一尺之中,疗阳维肿痛也。

平按:《素问》、《甲乙》“腰痛”下重“痛”字;“弗”作“怫”,下同;“肿”上无“脉”字;“上地”作“去地”。

冲绝之脉,令人腰痛,痛不可以俛,不可以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绝络,恶血归之,刺之在郄②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冲脉循脊里,因举重冲脉络绝,恶血归聚之处以为腰痛,可刺冲郄阳筋间,上数寸冲气居处。

平按:“冲绝”《素问》、《甲乙》作“衡络”。“痛不可以俛,不可以仰,则恐仆”,《素问》作“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甲乙》作“得俛不得仰,仰则恐仆”。“绝络”《素问》作“络绝”,《甲乙》作“络绝伤”。《甲乙》“筋之间”作“之筋间”。

②“郄”,萧本作“郗”。今据仁和寺本改。下文及注同,不再举。

会阴之病,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二痏,在乔上郄下下三寸所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刺直阳者,有本作“会阳”,乔上郄下横居络脉也。

平按:“漯漯然”《甲乙》作“濈濈然”。《素问》、《甲乙》“汗”下有“出”字;“饮”下重一“饮”字;“二痏”作“三痏”;

“乔”作“躥”。“郄下下三寸所”《素问》作“郄下五寸”,《甲乙》作“郄下三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弗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

足太阳别,名曰飞阳,有本“飞”作“蜚”。太阳去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当至内踝上二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是此刺处也。

平按:“二寸”《素问》作“五寸”,新校正云:“当作二寸。”“太阴”《素问》、《甲乙》作“少阴”,据本注“足少阴之前,与阴维会处”,则“太阴”恐系“少阴”传写之误。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三寸所。

内筋在踝大筋前太阴后,内踝上三寸所。大筋,当是足太阴①之筋。内筋支筋,在足太阳大筋之前,足太阴筋之后,内踝上三寸也。

平按:《素问》“内踝”作“内踝上”;“三寸”作“二寸”。

①“阴”,人卫本注曰:疑是“阳”之误。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肉分间,在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散脉在膝前肉分间②者,十二经脉中,惟足厥阴、足少阳在膝前主溲,故当是此二经之别名。在二经大络外廉小筋名束脉,亦名散脉也。

平按:《素问》、《甲乙》“肉”上有“骨”字;“络”上无“在”字。注“膝前”,袁刻误作“脉前”。

②“间”,萧本误作“门”。今据仁和寺本改。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挛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太阳外,绝骨后,当是少阴为肉里脉也。

平按:“筋挛急”,《素问》“挛”作“缩”,《甲乙》无“急”字。《甲乙》“之后”作“之端”。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沉沉然,目□□欲僵,刺足太阳郄出血。

足阳明在头下,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腹里近脊,故腰痛刺足阳明郄中出血也。

平按:《素问》、《甲乙》“沉沉”作“□□”;“□□”作“□□”;“僵下”有“仆”字;“郄”下有“中”字。《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作头沉沉然。”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如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热,补当腰足太阳、足阳明脉。腰痛上寒,泻当腰足厥阴脉。足少阳主机关,不可俛仰,取足少阳。腰痛中热□如喘气动,可取足少阴郄中出血也。

平按:“如喘”《素问》、《甲乙》作“而喘”。注“机”下,袁刻脱“关”字。“中热”下原缺一字,原钞旁注“极”字。又按注“上热”、“上寒”,与经文不合,疑有误。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仰,刺腰尻交者两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

□,以沼反。胂,脊骨两箱肉也。

平按:“两胂上”《素问》、《甲乙》作“两踝胂上”。《素问》“立已”下有“左取右,右取左”六字。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太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膎中血络。

前腰痛刺郄中,此刺膎中也。

平按:此段《甲乙》无,《素问》在“腰痛引少腹”一段之前,其文意亦小异。《素问》云:“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再检本书此段①如上“腰痛寒”一段,仅“不可以俛仰刺足太阳”与“刺足少阳”不同。注云:“前条为刺郄中,此刺膎中。”则此条与上条,亦可互相发明也。

①“此段”,人卫本注曰:据《素问》新校正即为全元起本《素问》所无,则杨氏自当录自《灵枢》,而今本《灵枢·杂病篇》文,已为后人据《素问》前段有所增改,是又当据本书此段以删订之矣。

髀疾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

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

足太阳脉过髀枢中,即为枢合也。

平按:《灵枢》、《甲乙》“髀”上有“足”字。“枢合”《甲乙》作“枢阖”。“大针不可”《灵枢》作“大针不可刺”。

膝痛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经》见同上。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犊鼻,足阳明脉气所发,故膝痛取之。

平按:《灵枢》“针”字不重。

痿厥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四。

痿厥为四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毋休,病已止。

四束,四肢如束。悗,烦也。

平按:“为四束”《灵枢》、《甲乙》作“为四末束”。《甲乙》“悗”作“闷”。

平按:此篇上节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下节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五。

□,取之阴乔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痳①也。阴乔上循阴股入阴,故取阴乔所主病者。足厥阴脉起大指丛毛之上,入毛中环阴器,故□取阴乔脉所主之输,并取足厥阴脉三毛之上,及此二经之络去血。

平按:《灵枢》“□”作“癃”,《甲乙》作“痓”。

①痳,音吝,同“淋”。《释名·释疾病》:“痳,小懔也。小便难,懔懔然也。”《玉篇·疒部》:“痳,小便难也。”

病泄下血,取曲泉。

曲泉,足厥阴脉之所入也。

平按:“泄”《灵枢》、《甲乙》作“注”。

如蛊如妲病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一。

男子如蛊,女子如妲,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

蛊,音古。妲,音但。女惑男为病,男病名蛊,其状狂妄,失其正理,不识是非,醉于所惑;男惑女为病,女病为妲,其状痿黄羸瘦,醉于所惑。今有男子之病如蛊,女子之病如妲,可并取肾之井,可息相悦之疾也。问曰:喜怒忧思乃生于心,今以针灸①疗之,不亦迂乎?答曰:病有生于风寒暑湿,饮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针石汤药去之。喜怒忧思伤神为病者,先须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忧思,然后以针药裨而助之,但用针药者,不可□□又加身体骨脊解别不欲食者,先取足少阴于足下涌泉之输去血,及循少阴于足跗上络盛之处去血也。

平按:《灵枢》“妲”作“怛”;“食”上有“饮”字。“涌泉”《灵枢》、《甲乙》作“湧泉”。

①“灸”,萧本原作“炙”。今据仁和寺本改。

癫疾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令人发为癫疾”,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十一卷第二。自“癫疾始生先不药”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甲乙》见同上。

黄帝问岐伯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何?安得之?答曰:病名为胎疾,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不下,精气并居,故令人发为颠疾。

人之生也,四月为胎,母为人、物所惊,神气并上惊胎,故生已发为癫疾也。

平按:《素问》、《甲乙》“腹中”上有“母”字;“故令人”作“故令子”。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其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手太阳上头在目络心,手阳明络肺,手太阴与手阳明通,故不乐、头重、目赤、心烦取之也。

平按:《灵枢》、《甲乙》“其”作“甚”。《甲乙》无“阳明”二字。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候之手阳明、太阳,右僵者政其右,左僵者政其左,血变而止也。

手太阳支者,别颊上□抵鼻,手阳明侠口,故啼呼左右僵皆取之也。

平按:《灵枢》、《甲乙》“悸”下有“者”;两“僵”字均作“强”;“政其右”作“攻其左”;“政其左”作“攻其右”。又按:注“皆取之也”,则两“政”字,恐系“攻”字传钞之误。

癫疾始作而反僵,因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手太阳,血变而止。

足太阳侠脊,足阳明耳前上至额颅在头,手太阳绕肩甲交肩上,故反僵脊痛取之也。

平按:《灵枢》“而反僵”作“先反僵”;“阳明”下有“太阴”二字。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五壮。穷骨者,胝骨也。

病有过者,视其络脉病过之处,刺取病血,盛之瓠壶中,至其发时血自动,不动者,灸穷骨也。

平按:“二十五壮”《灵枢》作“二十壮”,《甲乙》作“三十壮”。“胝骨”《甲乙》作“尾骶”。

骨癫疾者,□、齿、诸输、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欧多涎沫,其气下泄,不治。

居,处也。骨之癫疾,不可疗候有八:颔、齿、输及分肉间①,骨处汗出,烦悗,欧多涎沫,气下泄。有此八候,是骨癫疾,死不可疗也。

平按:《灵枢》“颔”作“□”。《甲乙》“而骨居”作“而骨居强直”;“悗”作“闷”。《灵枢》“涎沫”作“沃沫”。注“有此八候”,袁刻“此”误作“死”。

①“间”,人卫本注曰:据经文,此后疑脱“皆满”二字。

筋癫疾,身卷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欧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身卷挛急大者,是足太阳之病,宜刺项之大经足太阳脉大杼之穴。若欧液沫,气下泄,死不可疗也。

平按:《灵枢》、《甲乙》“疾”下有“者”字。“卷”《灵枢》作“倦”。《甲乙》“急”下有“脉”字;“杼”下无“脉”字。“液”《灵枢》作“沃”,《甲乙》作“涎”。

脉癫疾,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侠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欧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癫疾暴前倒仆,四肢脉皆胀满而纵缓者,可刺去其血。若不胀满,可灸太阳于项疗主病者,又灸□□当十四椎相去三寸分肉之间,疗主癫疾之输也。

平按:《灵枢》、《甲乙》“癫疾”下有“者”字;“侠”上有“之”字。《灵枢》“侠”作“挟”。《甲乙》“灸带脉”上有“又”字;“沃”作“涎”。注“灸”下二字原不全,玩其剩处,似“带脉”二字,袁刻作“腰取”二字,恐误,据经文应作“带脉”二字。

治癫疾者,病发如狂者,死不治。

僵仆倒而不觉等谓之癫,驰走妄言等谓之狂,今癫疾发而若狂,病甚故死不疗也。

平按:《灵枢》“癫”上无“治”字;“病”作“疾”。

惊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

治狂始生,先自悲,喜忘、喜怒、喜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

人之狂病,先因忧结之甚,不能去解于心,又由饥虚,遂神志失守,则自悲,喜忘、喜怒、喜恐,乘即发于狂病,虽得之失志,然因疗之心腑手太阳,肺腑手阳明也。足太阴、阳明主谷,亦可补此二脉,以实忧饥,虚损即愈也。

平按:《灵枢》、《甲乙》“悲”下有“也”字。三“喜”字,《甲乙》均作“善”;《灵枢》作“苦怒善恐”。“手太阳”《灵枢》、《甲乙》作“手太阴”。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喜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脉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释之。

手阳明络肺,手太阳络心,手太阴属肺主气,故少卧、自高等,皆是魄失气盛,故视脉盛者皆泻去之,及舌下足少阴脉盛者,互泻去之。

平按:“喜骂”《灵枢》、《甲乙》作“善骂”。“视”下,《灵枢》无“脉”字。注“互”,袁刻作“亦”。

狂,喜惊喜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此三脉乃是狂惊歌乐妄行所由,准推可知也。

平按:《灵枢》“喜惊喜笑”作“言惊善笑”,《甲乙》作“善惊善笑”。

狂,目妄见、耳妄闻、喜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颔。

狂而少气,复生三病,因此四经,故皆取之也。

平按:《甲乙》“足太阴”作“足太阳”;“头”上有“及”字。《灵枢》“颔”作“□”。

狂者多食,喜见鬼神,喜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阳明、太阳,复取手太阴、太阳、阳明。

不发于外者,不于人前病发也。得之大喜者,甚忧大喜并能发狂,然大喜发狂与忧不同,即此病形是也。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太阳,是疗此病所由,故量取之,以行补泻也。

平按:《灵枢》、《甲乙》“喜见”、“喜笑”作“善见”、“善笑”;“复取”作“后取”。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食倾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壮。

曲泉,肝足厥阴脉穴。

平按:《灵枢》“食顷”作“有顷”。

厥逆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自篇首至“立快者是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内闭不得溲”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十。

厥逆为病也,足暴凊①,胸若将别,腹若将以刃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小大皆清缓,取足少阴,凊取足阳明,凊则补之,温则泻之。

厥逆之病,足冷胸痛,心闷不能食,其脉动之大小皆多血少气。缓而温者,可取足少阴输穴,泻其热气。足之寒者,取足阳明输穴,补其阳虚也。

平按:《灵枢》、《甲乙》“将别”作“将裂”;“脉小大皆凊②”作“脉小大皆涩”。“暴凊”、“凊取足阳明,凊则补之”,三“凊”字,今本《灵枢》及《甲乙经》均作“清”,明·赵府居敬堂《灵枢》均作“凊”;“腹”作“肠”“刃”作“刀”;“缓”作“暖”。

①“凊”,仁和寺本作“清”,据后文,此节经文两清字皆应作“凊”。

②“凊”据经文宜作“清”,或经文抄误,待考。

厥逆腹满胀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肋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指按之立快者是也。

厥逆胸满不得息,可量取②下胸二肋咳而动手之处,谓手太阴中府输也。厥逆腹满胀肠鸣,量取背胃及大小腹③输疗主病者也。

平按:《灵枢》“满胀”作“胀满”;“二肋”作“二胁”。《甲乙》“动”下有“应”字;“输”作“俞”,《灵枢》作“腧”。注“背胃”,据经文应作“背输”,袁刻作“背输”。

②“取”,仁和寺本误作“耳”。

③“腹”,人卫本注曰:疑“肠”之误,此句总谓量取背上之胃输、大肠输及小肠输。袁、萧二氏“胃”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取其太阴、阳明;厥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

足少阴、太阳主于便溲,故厥便溲闭,取此阴阳二经输穴疗主病者。若加气逆,可取手足太阴、阳明疗主病者。若此闭及气逆厥甚,可取手足少阴、阳明二经动脉疗主病者也。

平按:《灵枢》“厥”下有“阴”字。“厥甚,取少阴”《甲乙》作“厥甚,取太阴”。

厥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十一。

黄帝问岐伯曰:有□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火,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藏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得五有余、二不足也。问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答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二病之气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者,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明死矣。

□,痳也。人有病一日数十溲,肾气不足也。手太阴脉如髮,肺气不足也。此则二脏不足也。身热如火,一有余也;颈及膺二气盛如格,三有余也;颈前胃脉人迎躁盛,四有余也;喘息气逆,五有余也。人之遇病,外有五有余,内有二不足者,病在手足太阴,藏于胃中,动之于肺,非定在于表里,名曰厥死之病,不可疗也。

平按:《素问》、《甲乙》“炭”下无“火”字;“其藏在胃”作“其盛在胃”。《甲乙》“五病之气”,无“五”字。《素问》、《甲乙》“亦二病之气不足也”作“亦病气之不足也”。“亦明死矣”《甲乙》作“亦死证明矣”。又按:本注阙“二有余”一条,《素问》王注云:“五有余者,一身热如炭,二颈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气逆也。”

阳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

黄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问》、《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于阳。问曰:阳何以使人狂?答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喜怒,病名阳厥。[平按:“喜怒”《素问》、《甲乙》作“善怒”。]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而动大疾①,此其候也?

足阳明人迎脉常动。有病名阳厥,以阳气暴有折损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阳、少阳不动而大疾,以为候也。

平按:《甲乙》“巨阳”作“太阳”。《素问》、《甲乙》“不动”下重“不动”二字。注“有病”,袁刻作“有疾”;“不动而大疾”,袁刻“动”误作“通”。

①“大疾”,萧本原作“太疾”。今据仁和寺本改。注同。

问曰:治之奈何?答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之食即已。使之服之,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长气,椎铁落自下气疾。

衰其食者,少食也。谷气热,故推入腹内,阴中长盛阳,所以憎于狂病。故夺于情少食,令服生铁落,病则愈矣。生铁落,铁浆也。

平按:“衰其食”《素问》作“夺其食”,新校正云:“《甲乙经》夺作衰,《太素》同。”“落”《素问》作“洛”。“夫生长气,椎铁落”《素问》、《甲乙》作“夫生铁落者”。又按:“生长气,椎铁”五字颇费解,当必有误,原钞如是,故仍之。

风逆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

风逆,暴四支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喜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凊取荣①,骨凊取井也。

手太阴为里,手阳明为表,二经主气。肉者土也,荣者火也,火以生土,故取荣温肉也。骨者水也,井者木也,水以生木,以子实母,故取井温骨也。

平按:《灵枢》、《甲乙》“支”作“肢”;“喜变”作“善变”。“凊”,今本《灵枢》及《甲乙》均作“清”,赵府本《灵枢》作“凊”。《甲乙》“荣”作“营”。

①“荣”,人卫本注曰:据赵府本《灵枢·癫狂篇》应作“荥”,注同。

风痓

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

风痓,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膎中;及血络中有寒,取三里。

足太阳行腰脊,故身痓反折,取其脉所生输穴及膎中正经。视血络黑也,可取足阳明三里之输也。

平按:《灵枢》“痓”作“痉”;“血络”下有“出血”二字。《甲乙》“血络”下有“出血痓”三字。

酒风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

黄帝问曰:有病身体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答曰:名曰酒风。问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饮酒汗出得风,名曰酒风。先食后服,故曰后饭也。

平按:《素问》、《甲乙》“病者”作“有病”;“五合,以三指撮”作“五分,合以三指撮。”《素问》王注云:“饭后药先,谓之后饭。”与此注不同。

经解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聚者坚也,愽者大也。《上经》者,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

诊脉所知,中手如针,此细之状也。切,按也。《上经》言上通天之气,《下经》言下病之变化也。又自腰以上,随是何经之气,以为上经;自腰以下,以为下经。上经通于天气,下经言其变化也。

平按:《素问》“针”下有“也”字;“气”上有“言”字。

《金匮》者,决死生也。

《金匮》之章,作决死生之论也。

《揆度》者,切度之。《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者也。恒者,得以四时死者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也。度者,得其病处也,以四时度之也。

得病传之,至于胜时而死,此为恒也。中生喜怒,令病次传死者,此为奇也。揆者,方将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处,更于四时度其得失也。

平按:“方切求也”下,《素问》有“言切求其脉理也”七字。注“令病次传死者”,《素问》新校正引杨注作“令病次传者”,无“死”字。又按《素问》王注云:“凡言所谓者,皆释未了义。今此所谓,寻前后经文,悉不与此篇义相接。似今数处少成文义者,终是别释经文,世本既阙第七二篇,应彼阙经错简文也。古文断裂,缪续于此。”

身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俱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惟自“问曰:形度”至“何以知其度也”一节在后,“脉浮而涩”二句在前,与《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同,在经文“春秋则生,冬夏则死”之下。详《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移续于此,旧在后‘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王氏以为错简,移附于此。”据新校正所云,则本书编次,与旧时无异也。

问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之其度也?曰:脉浮而涩,涩者而身有热者,死也。

形骨筋等有病,于身节度,可诊脉而知,故脉浮而涩者,身必有热,身热脉浮涩者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而身”上无“者”字。

经络虚实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问曰:络气之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答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热而尺寒,秋冬为逆,春夏为顺,治主病者。

络虚经实,何以得知?络为阳也,经为阴也。寸为阳也,外也;尺为阴也,内也。秋冬,阴也;春夏,阳也。络气不足,阳气虚也;经气有余,阴气盛也。于秋冬时,诊寸口得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逆;春夏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顺。缓脉,热也。以秋冬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春夏阴气在内,阳气在外故也。于尺寸在内时寒热,取经络虚实也。

平按:《素问》、《甲乙》“脉”下有“口”字。《素问》“顺”作“从”。

问曰:经虚络满何如?答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此春夏则死,秋冬则生。

满,盛也。经虚络盛,春夏诊得尺之皮肤热盛,寸口得急脉,为逆,故死。秋冬得尺热脉急,故生。脉急多寒,脉缓多热也。

平按:《素问》、《甲乙》“脉”下有“口”字;“死”、“生”上,无两“则”字。

问曰:治此者奈何?答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经虚阴虚,故灸阴;络满阳满,故刺阳也。经满阴满,故刺阴;络虚阳虚,故灸阳也。

禁极虚

平按:此篇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

问曰:秋冬无极阴,春夏无极阳者,何谓也?答曰:无极阳者,春夏无数虚阳,虚阳则狂。无极阴者,秋冬无数虚阴,阴虚则死。

数,音朔。春夏是阳用事,秋冬是阴用事。阴阳用事之时,行针者不可数虚阳,数虚阳者,阳极发狂;数虚阴者,阴极致死也。

平按:《甲乙》“虚阳,虚阳”作“虚阳明,阳明虚”;“虚阴,阴虚”作“虚太阴,太阴虚”。

顺时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此篇前一段见《甲乙经》卷七第一中篇,后一段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

问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输,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处。所谓少用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须时。

春夏秋三时极意行针,冬时有痈疽得极,余寒等病皆悉不得,故不用,称其时也。春时阳气在于皮肤,故取络脉也。夏时在于十二经之五输,故取输也。秋气在于六腑诸输,故取之也。冬气在于骨髓,腠理闭塞,血脉凝涩,不可行于针与砭石,但得饮汤服药。痈疽以是热病,故得用针石也。以痈疽暴病,不得须间失时不行针石也。

平按:《素问》、《甲乙》“极”作“亟”。《素问》“闭塞”下重“闭塞”二字;“处”作“也”。“须时”《素问》作“顷时回”三字。

因痈不知不致,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与婴络各二。

有因痈生,不痛不知,不得其定,按之不应其手,乍来似有,乍去似无者,此是肺气所为,可取手太阴脉有主此病输,傍三刺之,及缨脉足阳明之输主此病者,二取之。

平按:《素问》、《甲乙》“因痈不知不致”作“痈不知所”;“婴络”作“缨脉”,据本注应作“缨脉”。《素问》“三”下有“痏”字。

刺疟节度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过之则失时”,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自“疟不渴”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素问·刺疟篇》,惟文义略有不同,又见本书二十五卷《十二疟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

疟病脉满大急,刺背输,用中针,傍五胠输各一,适肥瘦,出其血。

满,盛也。脉大,多气少血也。急,多寒也。疟病寸口脉盛,气多血少而寒,可取背输有疗疟者,用中针刺输傍五取,及胠输两胁下胠中之输有疗疟者,左右各一取之。取之适于肥瘦,出血多少。傍,左右箱也。

平按:《素问》、《甲乙》“疟”下无“病”字;“输”作“俞”。“五”《素问》作“伍”。

疟脉小而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脉小者,血气皆少。疟病诊得寸口之脉血气皆少而实而多寒,可灸足少阴疗疟之输,并指有疗疟之井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而”字。

疟脉满大急,刺背输,用第五针,胠输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第五□针,以取大脓,今用刺疟背输,可适行至血出而已也。

平按:“用第五针,胠输各一”《素问》作“用五胠俞背俞各一”。《甲乙经》无此条,《素问》新校正云:“经文与次前经文重复,王氏随而注之,别无义例,不若士安之精审,不复出也。”

疟脉缓大虚,便用药所宜,不宜用针。

脉缓者,多热。疟病诊寸口脉得多热多气少血虚者,可用药。用药者,取所宜之药以补也。

平按:“便用药所宜”《素问》作“便宜用药”。

凡治疟者,先发如食顷,乃前可以治,过之则失时。

此疗疟时节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前”字。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疟不渴取足阳明,渴取手阳明,皆取所主输。

平按:“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素问》作“刺足太阳”,本书《十二疟篇》同。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阳明。《太素》同。”检今本《灵枢》亦云“取足阳明”,是不渴间日而作之疟,可取足太阳、阳明二处。故《十二疟》杨注谓“治寒疟”,本篇谓“取所主输”也。

刺腹满数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按之立已”,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自“腹暴”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自篇首至“足厥阴”,见《甲乙经》卷九第九。自“腹满大便不利”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七。

少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泝泝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水气聚于少腹,上走至于心下,泝泝恶寒寒热,小便不利,下热也。是足厥阴所由,故取其输穴也。

平按:《灵枢》“少腹”作“小腹”。“走胃”《甲乙》作“走胸”。“泝泝”《灵枢》作“淅淅”,《甲乙》作“索索然”。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此皆足少阴脉所行之处,故取其脉之输穴。有本“少阴”为“少阳”。

平按:“上走”《灵枢》作“亦上走”。《甲乙》无“喘息”二字,注云:“《灵枢》有喘息二字。”“足少阴”《甲乙》作“足少阳”。

腹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便,取足太阴。

腹满食不化,腹虚胀不大便,皆足太阴脉所主,故取之输穴也。

平按:《甲乙》“化”下无“腹”字。“不便”《灵枢》作“不能大便”,《甲乙》作“不得大便”。“足太阴”《甲乙》作“足太阳”。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腹痛,足阳明脉所主,故脐左右动脉,足阳明动①也。气街亦是足阳明动脉,故不已取之也。

平按:《甲乙》“气街”下无“已刺”二字。

①“动”,人卫本注曰:此后疑脱“脉”字。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经络者,则人募者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

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阴上行贯肝膈,发腹诸穴,故腹暴满,故取太阳经络。经脉络脉,人之盛募之气。腹满亦取足少阴之输,侠脊相去三寸,输旁五取之,用员利针。募,有本为“幕”也。

平按:《甲乙》“暴”下有“痛”字。《素问》“太阳”上有“手”字;“经络”二字不重;“则人募者也”作“胃之募也”,《甲乙》作“取太阳经络血者则已”,无“人募者也”四字;“少阴”上有“又刺”二字。《素问》王注云:“太阳为手太阳经络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新校正云:“杨上善注云‘足太阳’,其说各不同,未知孰是。”

刺霍乱数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四。

霍乱,刺输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霍乱,刺主疗霍乱输傍,可五取之,及足阳明下脉与上有疗霍乱输傍,可三取之也。

平按:“输傍五”《素问》王注云:“取少阴俞傍志室穴。”新校正引杨注云:“刺主霍乱输傍,五取之。”

刺痫惊数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十一.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阳经络者傍一寸,足阳明一寸,上踝五寸,刺三针之。

刺痫惊脉,凡有五别:手太阴五取之,又足太阳输穴五取之,又手少阳经络傍三取之,又足阳明傍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针之。

平按:“手太阴”《甲乙》作“手足太阴”。《素问》“手少阳”作“手少阴”,《甲乙》作“手足少阴”。《素问》、《甲乙》两“一”字下,均无“寸”字;“三针”下无“之”字。又按:《素问》王注:自“针手太阴”以下主治霍乱,新校正云:“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乱。《甲乙经》、《太素》均为刺惊痫,王注为刺霍乱者,非也。”又注“经络傍三取之”,别本作“经络傍一寸以下空位取之”。

刺腋痈数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九。

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痈而热,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足少阳脉下胸络肝属胆,循胁里在腋下,故腋胁之间有痈大热,可刺足少阳脉□□之穴,五取之。热而不已,刺手心主脉,其脉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痈三取之。又取手太阴经络各三。大骨之会者,手太阴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即为经络会处也。

平按:“刺痈而热”《素问》、《甲乙》作“刺而热不止”。注“之穴”上原缺二字,上一字不全,下一字作“主”①。谨拟作“所主”二字,袁刻作“辄筋”二字。

①仁和寺本亦作“主”字,上一字缺。

病解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及卷十二第五等篇。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此之六种,是肥贵人膏粱所发之病。

平按:“痿厥、气满、发逆”《甲乙》作“厥气、逆满”四字。

鬲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

此之四种,因暴愁忧所生之病。鬲塞,鬲中塞也。闭,谓七窍闭也。谓噫与下使之气,即上下也。

暴厥而聋不通,偏塞也。闭内内不通,风也,内留着也。

暴厥耳聋,偏塞也。内气暴满薄,不从于内中,风病也。以脾气停壅,不顺于内,故瘦留著也。

平按:“不通,偏塞也”《素问》、《甲乙》作“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闭内内不通,风也,内留著也”,《素问》、《甲乙》作“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

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风湿之气,生于蹠跛痹病。蹠,之石反。跛,有本为“跂”也。

久逆生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二。

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

此之五病,气之久逆所生。

平按:《甲乙》“黄疸”作“贯疽”,注云:“《素问》作黄疸。”“暴痛”作“暴病”;“狂”上无“厥”字。

六腑生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甲乙》同上篇。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

六腑受谷气,传五脏,故六腑闭塞,脏不平也。

肠胃生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篇,又见《甲乙》卷十二第五。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

肠胃之脉在头,在于七窍,故肠胃不利,头窍病也。

经输所疗

平按:此篇见《素问》同上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

暴痈筋濡,随外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输。

筋濡者,谓筋湿也。随分痛者,随分肉间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气不足者,谓膀胱之胞气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经输疗主病者也。

平按:“濡”《素问》作“□”。“随”下,《素问》、《甲乙》无“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