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国学名著>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八 风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八 风·

卷第二十八 风

诸风数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二《风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上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风之伤人,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或为偏枯,或为贼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风、气一也,徐缓为气,急疾为风。人之生也,感风气以生;其为病也,因风气为病。是以风为百病之长,故伤人也,有成未成。伤人成病,凡有五别:一曰寒热,二曰热中,三曰寒中,四曰疠病,五曰偏枯。此之五者,以为风伤变成。余病形病名各不同,或为贼风者,但风之为病,所因不同,故病名病形亦各异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于岐伯”三字;“伤人”下均有“也”字;“疠”均作“厉”,下均有“风”字。“或为贼风也”

《甲乙》作“其为病也”,《素问》作“或为风也”。注“急疾”,袁刻作“疾急”。

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曰:风气藏于皮肤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喜行而数变,

言风入于脏腑之内为病,遂名脏腑之风。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生大小便道,外不得腠理中泄。风性好动,故喜行数变以为病也。

平按:《素问》、《甲乙》“曰”上有“对”字;“间”上有“之”字;“喜”作“善”,下同。“风者”《甲乙》作“风气者”。注“生大小便”,“生”字恐衍。

腠理开则洒然寒闭,闭则热而悗,

风气之邪得之因者,或因饥虚,或因复用力,腠理开发,风入毛腠,洒然而寒,腠理闭塞,内壅热闷。洒,音洗,如洗而寒也。

平按:“洒”《甲乙》作“凄”。“闭”字,《素问》、《甲乙》不重。“闭则热而悗”,《素问》“悗”作“闷”,《甲乙》作“不热而闷”。

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销肌肉,故使人恖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其寒不泄在内,故不能食;其热不泄在外,故销肌肉也。是以使人恶风而不能食,称曰寒热之病。恖栗,振寒貌也。

平按:“销肌肉”《素问》、《甲乙》作“则消肌肉”。“恖栗”《甲乙》作“解□”,《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失味。”

风气与阳入胃,循脉而上至目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也。

以下言热中病也。风气从皮肤,循足阳明之经,入于胃中;足阳明经从目内眦,入属于胃,故循其脉至目内眦。以其人肥,腠理密实不开,风气壅而不得外泄,故内为热中,病目黄也。

平按:“与阳入胃”《素问》、《甲乙》作“与阳明入胃”;“目眦”作“目内眦”。

人变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以下言寒中之病也。人瘦则腠理疏虚,外泄温气,故风气内以为寒中。足阳明脉虚冷,故目泣出也。

平按:《素问》、《甲乙》“瘦”上无“变”字。

风气与巨阳俱入,行诸脉输,散于分理间,冲气淫邪,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贲□而有伤,卫气有所涘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以下言疠病也。巨阳,足太阳也。风气之邪与足太阳,二气俱入十二经脉输穴之中,又散于分肉腠理之间,其与太阳俱入于输,冲上来者,淫邪之气,与卫气相干,至令卫气涩而不行,故肌肉贲起,腹胀有所伤也。以卫气凝聚不行,故肉不仁也。涘,义当凝也。

平按:《素问》、《甲乙》“巨阳”作“太阳”;“输”作“俞”;“分理”作“分肉”;“冲气淫邪”,《素问》无此四字,《甲乙》作“卫气悍邪,时”五字。“贲□”《甲乙》作“膹胀”,《素问》作“愤□”。“伤”《素问》、《甲乙》均作“疡”。“涘”《素问》、《甲乙》作“凝”。

疠者,营气热胕,其气不精,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也,皮肤伤溃,风寒客于脉不去,名曰疠风,

胕,腐也。太阳与卫气在营血之中,故浊而热于胸腹。上冲于鼻,故鼻鼽骨坏。其气散于皮肤,故皮肤溃烂。以其邪风寒气客脉,留而不去为病,称曰疠风。疠,力誓反。

平按:“营气”《素问》、《甲乙》作“有荣气”。“胕”,《甲乙》作“浮”。“不精”《素问》、《甲乙》作“不清”。“伤溃”《素问》、《甲乙》作“疡溃”。

或名曰寒热。

言前疠风,或名寒热之病也。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春甲乙者,木王时也。木王盛时,冲上风来,名曰邪风。木盛近衰,故冲上邪风来伤于肝,故曰肝风。余皆仿此。

平按:“戊己伤于邪”,《甲乙》“邪”作“风”。“庚辛中于邪”,及“壬癸中于邪”,《甲乙》均作“伤于风”。

风气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

脏腑输者,当是背输。近伤脏腑之输,故曰脏腑之风也。

平按:《素问》“风”下无“气”字。“输”《素问》、《甲乙》作“俞”。

各入其门户之中,则为偏风。

门户,空穴也。邪气所中之处,即偏为病,故名偏风也。

平按:“之中”《素问》作“所中”,《甲乙》作“风之所中”。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府,在项入发际一寸,督脉阳维之会,近太阳入脑出处。风邪循脉入脑,故名脑病也。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

邪气入于目,系在头,故为目风也。

平按:《甲乙》“入”上无“风”字。“系”《素问》作“俿”。

眠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因饮酒寒眠,腠开中漏汗,故为漏风。有本,目风眼寒也。

平按:“眠寒”《素问》、《甲乙》作“眼寒”,属上节。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入房用力汗出,中风内伤,故曰内风也。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新沐发已,头上垢落,腠开得风,故曰首风也。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皮肤受风日久,传入肠胃之中泄痢,故曰肠风。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风在腠理之中,泄汗不止,故曰泄风也。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也无常方,然故有风气也。

百病因风而生,故为长也。以因于内,变为万病,非唯一途,故风气以为病长也。

平按:《素问》、《甲乙》“化”下有“乃”字。“故”《素问》作“致”,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致’字作‘故攻’。”今本《甲乙》仍作“故”,下无“攻”字。

诸风状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甲乙》,卷第同前。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诊者,既见其状,因知所由,故曰诊也。昼间暮甚等,即为状也。咳短气等,即为病能也。

平按:《素问》无“黄”、“问于岐伯”五字;“曰”下有“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十字。注“既见”,“既”字袁刻脱。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皏,普幸反,白色薄也。肺气病能凡有七别: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色白,谓面色白薄也;四曰嗽咳;五曰短气;六曰昼间暮甚,以肺主太阴,故暮甚也;七曰诊五色各见其部。薄泽者,五脏风之候也。白,肺色也。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喜怒,赫者赤色,痛甚则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心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焦绝。焦,热也。绝,不通也,言热不通也;四曰喜怒;五曰面赤色;六曰痛甚不安;七曰所部色见,口为心部也。

平按:“喜”《素问》、《甲乙》作“善”,下同。《素问》“赫”作“嚇”,下无“者”字。“痛”《素问》、《甲乙》作“病”。“则不可快”《甲乙》作“则言不快”,《素问》作“则言不可快”。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喜悲,色微苍,嗌干喜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肝风状能有八: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喜悲;四曰面色微青;五曰咽干;六曰喜怒;七曰时憎女子;八曰所部色见也。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脾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身体怠堕,谓除头四肢为身体也;四曰四

肢不用;五曰面色微黄;六曰不味于食;七曰所部色见也。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胕肿,腰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

肾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二曰恶风;三曰面肿;四曰腰脊痛;五曰面色黑如烟炲。炲,大才反;六曰隐曲不利,谓大小便不得通利;七曰所部色见。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

平按:“庞”《素问》作“庬”。“胕”《素问》、《甲乙》作“浮”。《素问》“脊”上无“腰”字。《甲乙》“色炲”上无①“其”字。“颐”《素问》、《甲乙》作“肌”。

①“无”字,萧本误作“有”。今查《甲乙经·卷十·阳受病发风第二上》,“色炲”二字之前无“其”字,可证萧本之误。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喜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瘦而□腹大。

胃风状能有八:一曰颈多汗;二曰恶风;三曰不下饮食;四曰膈不通,膈中饐也;五曰腹喜满;六曰失覆腹胀;七曰食冷则痢;八曰胃风形诊,谓瘦而腹大,胃风候也。

平按:“诊瘦而□腹大”,《素问》、《甲乙》作“诊形瘦而腹大”.《素问》新校正云:“按孙思邈云:新食竟取风为胃风。”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先当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首风状能有三:一曰头面多汗,二曰恶风,三曰诊候。不出者,不得游于庭也;不内者,不得在室也。

平按:《甲乙》“头面多汗”作“头痛面多汗”。《素问》“先当风”作“当先风”。《素问》、《甲乙》“不可”下有“以”字。“风日”,“日”字袁刻脱。《素问》新校正云:“孙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喜渴,不能劳事。

漏风状能有七:一曰多汗,谓重衣则汗,衣单则寒;二曰因食汗甚,病甚无汗;三曰恶风;四曰衣裳恒湿;五曰口干;六曰喜渴;七曰不能劳事也。

平按:《素问》、《甲乙》“身汗,息”作“身汗喘息”;“裳”作“常”。《素问》新校正云:“孙思邈云: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热如火,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堕,不欲自劳。”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洩衣上,口干上来,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泄风状能有四:一曰多汗污衣;二曰口干;三曰□□皮上冷也;四曰劳则体痛寒也。

平按:“洩”《素问》、《甲乙》作“泄”。“口干上来”《素问》作“口中干上渍”,《甲乙》作“咽干上渍”。注“污衣”,袁刻作“泄衣”。“三曰”下原缺二字,袁刻作“液涸”。《素问》新校正云:“孙思邈云:‘新房事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裳。’疑此泄风乃内风也。”

诸风杂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九第五十八《贼风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五。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内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贼风者,风从冲上所胜处来,贼邪风也。离,历也。贼邪之风夜来,人皆卧,虽是昼日,不离屏蔽室内,不历贼风邪气,仍有病者,其故何也?

平按:“室内”《灵枢》《甲乙》作“室穴”。“非必”《灵枢》作“非不”,袁刻脱“必”字。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时,血气涘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人虽不离屏室之中,伤于寒湿,又因坠有恶血,寒湿恶血等邪,藏于血脉中,又因喜怒饮食寒温失理,遂令腠理闭塞,壅而不通。若当腠开,遇于风寒,则血凝结,与先寒湿故邪相因,遂为寒痹。虽在屏蔽之中,因热汗出,腠开受风,斯乃屏内之中加此诸病,不因贼风者。

平按:“其开而遇风寒”,《甲乙》无“其开”二字;“遇”上有“适”字。“时,血气涘结”《素问》、《甲乙》作“则血气凝结”。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鬼神之事乎?

因内邪得病,病人并能自知;仍有自知不遇寒湿之邪,又无喜怒怵惕之志,有卒然为病,当是鬼神为之乎?

平按:“其无所遇邪气”,《甲乙》无“所”字。“之志”《灵枢》作“之所志”。“鬼神”上,《灵枢》、《甲乙》有“因”字。注“仍有”袁刻作“因有有”。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也,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梦慕,血气内乱,两气相薄,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以下答意,非无故邪在内,亦非无怵惕之志。故有所恶,即为怒也;梦有所乐,即为喜也。因此两者相薄,故血气乱而生病。所来微细,视听难知,众人谓如鬼神,非鬼神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梦”字。“薄”《灵枢》作“搏”。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固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黄帝曰:善。

先巫知者,巫先于人,因于鬼神,前知事也。知于百病从胜克生,有从内外邪生。生病者,用针药疗之,非鬼神能生病也,鬼神但可先知而已。由祝去其巫知之病,非祝巫之鬼也。

平按:“祝”下,《甲乙》有“由”字。“固知”《灵枢》、《甲乙》作“因知”。“其病之所从生者”《甲乙》作“百病之所从者”。

九宫八风

平按:此篇自《九宫八风图》至篇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七《九宫八风篇》。又自“风从其冲后来”,见《甲乙经》卷六第一。

平按:此图《灵枢》“坤”上无“右手”二字,“坤”下无“戊申己未”四字;“玄委”下无“宫”字,两傍无“内脾外肌主弱”六字,下无“谋风”二字;“立秋”下无“二”字。“兑”上无“右胁”二字,“兑”下无“辛酉”二字;“仓果”下无“宫”字,两傍无“内肺外皮肤主身燥”八字,下无“刚风”二字;“秋分”下无“七”字。“干”上无“右足”二字,“干”下无“戊戌己亥”四字;“新洛”下无“宫”字,两傍无“内小肠外手太阳脉”、“主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暴死”二十一字,下无“折风”二字;“立冬”下无“六”字。“坎”上无“腰尻下穷”四字,“坎”下无“壬子”二字,两傍无“内肾外骨,肩背膂筋主寒”十字;“汁蛰”下无“宫”字;“汁”作“叶”,下同,(按《西京赋》:五纬相汁。注:汁作叶,和也。亦通。)下无“大刚风”三字;“冬至”下无“一”字。“艮”上无“左足”二字,“艮”下无“戊寅”二字;“天溜”下无“宫”字,“溜”作“留”,右傍无“内大肠外两胁腋骨下支节”十一字,下无“凶风”二字;“立春”下无“八”字。“震”上无“左胁”二字,“震”下无“己卯”二字;“仓门”下无“宫”字,两傍无“内肝外筋纫主身湿”八字,下无“婴儿风”三字;“春分”下无“三”字。“巽”上无“左手”二字,“巽”下无“戊辰己巳”四字;“阴洛”下无“宫”字,两傍无“内胃外肉主体重”七字,下无“弱风”二字;“立夏”下无“四”字。“离”上无“膺喉首头”四字,“离”下无“丙午”二字;“上天”下无“宫”字,两傍无“内心外脉主热”六字,下无“大弱风”三字;“夏至”下无“九”字。“中央”下无“五”字;“招摇”下无“宫”字,两傍无“六府鬲下三脏应中州”九字。

编者按:“招摇宫中央五”,仁和寺本无“中央”二字;“主脉绝则溢,脉开”,“开”字仁和寺本作“关”。

立秋二玄委

平按:《素问》有“西南方”三字。

秋分七仓果

平按:《灵枢》有“西方”二字。

立冬六新洛

平按:《灵枢》有“西北方”三字。

夏至九上天

平按:《灵枢》有“南方”二字。

招摇五

平按:《灵枢》无“五”字,有“中央”二字。

冬至一汁蛰

平按:《灵枢》有“北方”二字。

立夏四阴洛

平按:《灵枢》有“东南方”三字。

春分三仓门

平按:《灵枢》有“东方”二字。

立春八天溜

平按:《灵枢》“溜”作“留”,下同。有“东北方”三字。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汁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溜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平按:《灵枢》作“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汁蛰之宫。从其宫[平按:“从其宫”三字,《灵枢》作“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十八字。]。数所在,日从①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徙日,[平按:“徙”《灵枢》作“移”。]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矣,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疾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生占贵贱,日视风所从来而占之。[平按:《灵枢》“所生”作“所主”;“日视”作“因视”。]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风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平按《甲乙》“伤”上有“贼”字。]主杀主害者也。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弗能害,此之谓也。[平按:《灵枢》“故圣人日避邪弗能害”作“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不能害”。]是故太一入从,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以下言太一从于中宫,以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平按:《灵枢》“从”作“徙”。

①“从”,人卫本注曰:疑“徙”之误,《铜人》卷三载金大定二十六年《太一图序》引经文正作“徙”。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平按:《灵枢》作“气主热”三字。]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平按:《甲乙》“肌”下有“肉”字。]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身燥。[平按:《灵枢》、《甲乙》“燥”上无“身”字。]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喜暴死。[平按:《甲乙》“溢”作“泄”。“喜”《灵枢》作“善”。]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纫,其气主为身湿。

纫,女巾反,索也,谓筋传之也。

平按:“纫”《灵枢》、《甲乙》作“纽”。“湿”上,《甲乙》无“身”字。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于肉,其气主体重。[平按:“于肉”《灵枢》作“肌肉”,《甲乙》作“于肌”。]凡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薄,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洛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邪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风从冲后来,故称虚乡来也。三虚谓年虚、月虚、时虚。三虚之中,纵使二实,但令一虚遇邪,犹为淋洛寒热,居处湿地,即为痿厥②;况二虚一实遇邪,其病安得不甚;若先三虚逢邪,遂致击仆偏枯之病也。

平按:《灵枢》“相薄”作“相搏”。《甲乙》“两实一虚”作“两虚一实”。“淋洛”《灵枢》、《甲乙》作“淋露”。“避邪风”,《甲乙》无“风”字,《灵枢》无“邪”字。

②“痿”,萧本原作“委”。今据仁和寺本改。

三虚三实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一。

黄帝问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以得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黄帝谓四时八节虚邪贼风中人,要因其暑腠理开时,因入伤人,故致斯问也。

平按:“因以得入乎”《灵枢》、《甲乙》作“因得以入乎”。《甲乙》“八正虚邪”作“八正风邪”。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

少师答意,腠理开者,贼风中深,腠理闭者,贼邪中浅,以其贼邪贼害甚也。不得以时者,暑开之时即入,闭之时不入也。

然必因其开也,其入也深,其内极也疾,其病人卒暴;

邪之中人,若因腠理开者,为害有三:一则邪入深也,二则极人命速,三则病死卒暴也。

平按:“其入也深”《灵枢》、《甲乙》无“也”字。“其内极也疾”《甲乙》“极”作“亟”,注云:“亦作极。”《灵枢》作“其内极病”。“其病人卒暴”,《灵枢》、《甲乙》“卒”上有“也”字。

因其闭也,其入也浅以留,其病人也,徐以持也。

若腠理闭,为遇有二:一则邪入浅也,二则为病死①徐。持,久留之也。

平按:“持”《灵枢》、《甲乙》作“迟”,下无“也”字。

①“死”,萧本原作“充”。今据仁和寺本改。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固常有时也。

平,和适也。人虽和适而居,腠理开闭,未必因于寒暑,因于月之满空,人气盛衰,故腠理开闭,有病不病,斯乃人之常也。

平按:“固常有时也”《灵枢》作“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之身也,与天地形象相参。身盛衰也,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

日为阳也,月为阴也,东海阳也,西海阴也。月有亏盈,海水之身随月虚实也。月为阴精主水,故月满西海盛也。

人血气精,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焦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亦不深。

人身盛时,法月及与西海,皆悉盛实也。但贼邪不入,凡有六实:一曰血气精而不浊;二曰肌肉充实不疏;三曰皮肤密致不开;四曰毛发坚实不虚;五曰焦腠理曲而不通。三焦

之气发于腠理,故曰焦理。郄,曲也;六曰烟尘垢腻蔽于腠理。有此六实,故贼风虽入,不能深也。

平按:《灵枢》、《甲乙》“血气精”作“血气积”;“焦理”作“腠理”。《灵枢》“浅”下无“亦”字。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浅,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其病人也卒暴。

人身衰时,法月及与西海皆悉衰也。月空东海盛者,阴衰阳盛也。凡有八衰:一曰血气虚浊,谓当脉血气虚也;二曰卫气减少,谓脉外卫气去而少也;三曰肌肉疏减;四曰皮肤虚缓;五曰腠理空开;六曰毛发虚浅;七曰焦理疏薄;八曰理无烟垢。有此八虚,所以贼邪深入,令人卒病也。

平按:《灵枢》“血气”作“气血”;“皮肤缓”作“皮肤纵”;“毛发浅”作“毛发残”;“焦理”作“腠理”。《甲乙》无“浅焦理”三字。

黄帝曰:其有卒然卒死暴病者,何邪使然?少师曰:得三虚者,其死暴疾;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人备三虚,其病死暴疾也。

平按:《灵枢》、《甲乙》“卒死”作“暴死”。《甲乙》无“暴病”二字。“何邪使然”《灵枢》作“何也”。注“暴疾”,袁刻“疾”误作“死”。

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

人年七岁,加于九岁,至十六岁,名曰年衰。如是恒加九岁,至一百六,皆年之衰也。非岁露年,以其入实,邪不伤,故人至此年,名曰乘也。

逢月之空,

月郭空时,人具□虚,当此虚时,故曰逢也。

平按:注“虚”上所空一字,据上文应作“八”。

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摄养乖于四时和气,非理受于风寒暑湿,人之有此三虚,故从冲后发屋折木扬沙走石等贼风至身,洒然起于毫毛,发于腠理,即为贼风伤也。

平按:“和”下,《甲乙》有“人气乏少”四字;“贼风”下有“邪气”二字。

黄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

逢年,谓不加年衰也。

遇月之满,

十五日时也。

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

摄养顺于四时和气,人之有此三实,纵有贼邪,不能伤也。

平按:“不能危之”《甲乙》作“不能伤也”。注“不能”上,袁刻有“定”字。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子之所论皆善者,以其内明于道,故请藏而宝之。此举一夫之论,以类众人也。

平按:“命曰三实”,《灵枢》在“黄帝曰”上。

八正风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一。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前章言人有摄养乖和,遇贼风之失;此言同受邪风,俱有伤害,以为问也。

平按:“何因而然”《甲乙》作“何气使然”。

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八正候者,八节之正虚邪候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侯此者,常以冬之至日,太一立于汁蛰之宫,其至也,天应之以风雨。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至者,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

《九宫经》曰:太一者,玄皇之使,常居北极之傍汁蛰上下政天地之常□起也。汁蛰,坎宫名也。太一至坎宫,天必应之以风雨,其感从太一所居乡来向中宫,名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若风从南方来向中宫,为冲后来虚风,贼伤人者也。其贼风夜至,人皆寝卧,不犯其风,人少其病也。

平按:“冬之至日”《灵枢》、《甲乙》作“冬至之日”。“为虚风”《甲乙》作“名曰虚风”。“夜”下,《灵枢》、《甲乙》有“半”字。注“其感”,“感”字恐系“风”字传写之误。

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薄,经气绝代。

懈惰,谓不自收节。情逸腠开,邪客至骨而不外泄,至立春日,复有虚风从西方冲上而来,是则两邪相薄,至经脉绝代以为病也。“骨”,有本作“胃”也。

平按:“相薄”《灵枢》、《甲乙》作“相搏”,袁刻误作“两薄”。“绝代”《灵枢》、《甲乙》作“结代”。

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民多病而多死矣。

露有其二:一曰春露,主生万物者也;二曰秋露,主衰万物者也。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于物,比秋风露,故曰岁露焉。是以实风至也,岁和有吉;虚风至也,岁露致凶也。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以下言候虚风所伤贵贱,故因问起也。

少师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溜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

以下具言虚风也。

平按:“溜”《灵枢》作“留”。

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者也。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死者十有三。[平按:“民病死者”《灵枢》、《甲乙》“死”作“多”。]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者。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者。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平按:自“终日”以下至“旱乡”,《甲乙》无。]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将,国有殃,人多死亡。[平按:“命”《甲乙》作“名”,上有“而大”二字。“将”字,《灵枢》、《甲乙》不重。]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正月朔日,风从东南行,春有死亡。[平按:《灵枢》“南”下有“方”字。《甲乙》无此二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平按:“天和温”《甲乙》作“天时和温”;无“籴贱”、“籴贵”四字;“不病”作“无病”;“而风”作“风疾”。]此所以候岁之虚风贼伤人者。[平按:《甲乙》无此句。《灵枢》无“虚”字;“者”下有“也”字。]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病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开腠理。[平按:《甲乙》“寒热”下有“病”字。《灵枢》、《甲乙》“病瘅”作“瘅病”;“诸”下有“所”字。《甲乙》“树”下无“木”字。“开”《灵枢》、《甲乙》作“发”;“理”下均有“者也”二字。]

痹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逢湿则纵。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论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至“阴阳之病也”,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七《周痹篇》。自“问曰:人有身寒”至“不相有也曰死”,见《素问》卷九第三十四《逆调论篇》。自“风痹淫病”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自篇首至“故不为痹黄。帝曰:善”,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上篇。自“问曰:痹或痛或不痛”至“逢湿则纵。黄帝曰:善”,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至“转引而行之”,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上篇。自“问曰:人有身寒”至“是人当挛节”,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自“问曰:人之肉苛者”至“不相有也曰死”,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三。自“风痹淫病”至末,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篇。

黄帝问岐伯曰:痹安生?岐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寒湿等,各为其病。若三气杂至,合而为一,病称为痹。

平按:“痹安生”《甲乙》作“痹将安生”,《素问》作“痹之安生”。“杂至,合而为痹”《甲乙》作“合至,杂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若三合一多,即别受痹名。故三中风多,名为行痹,谓其痹病转移不住,故曰行痹。三中寒多,阴盛为痛,故曰痛痹。三中湿气多,住而不移转,故曰著痹。著,住也。此三种病,三气共成,异于他病,有寒有热,有痛不痛,皆名为痹也。

问曰:其五者何也?[平按:《素问》、《甲乙》“其五者”作“有五者”。]答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冬时不能自调,遇此三气以为三痹,俱称骨痹,以冬骨也。余四仿此。至阴六月,脾所主也。

问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五时感于三气,以为五痹,其义已知;而有痹病内舍脏腑之中,何气使然也?

答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内舍其合。[平按:《素问》“不去”下有“者”字;“内舍其合”作“内舍于其合也”,《甲乙》作“内舍于合”。]故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五脏合者,五脏五输之中皆有合也。诸脉从外来合五脏之处,故合为内也。是以骨、筋、肌、皮等五痹,久而不已,内舍于合。在合时复感邪之气,转入于脏,入脏者死也。平

按:注“入脏者死也”,袁刻“脏”误作“腑”。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寒温之气也。[平按:“寒温”二字,《素问》、《甲乙》作“风寒湿”三字。又《素问》此下有“凡痹之客五脏者”至“痹聚在脾”一段,新校正谓:“全元起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氏所移。”本书在《阴阳杂说》中。]诸痹不已,亦益于内。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所谓五痹不已者,各以其时而重感贼邪寒温之气,益内五脏之痹者死。益风者,易已也。

平按:“亦益于内”《素问》、《甲乙》作“亦益内也”。注“而重感”,“而”字袁刻无。

问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痹之轻重,无过此三,故为问之也。

平按:《素问》“曰”下有“痹”字。

答曰:其入脏者死,

以脏有神,故痹入致死也。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膈著相系,在于筋骨之间,故筋骨疼痛也。

其流皮肤间者易已。

流行在于皮肤浅处之间,动而又浅,故易已也。

平按:“流”《素问》作“留”,《甲乙》作“留连”二字。

问曰:客六腑者何也?答曰:此亦由其食饮居处而为病本,六腑各有输,风寒湿气中其输,而食饮应之,循输而入,各舍其腑。

以上言痹入脏,以下言痹入腑所由。风寒湿等三气外邪中于腑输,饮食居处内邪应,内以引外,故痹入六腑中。其输者,亦腑之合也。

平按:《素问》、《甲乙》“此亦”下无“由”字;“输”作“俞”,下同。

问曰:以针治之奈何?答曰:五脏有输,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治其遇,则病瘳已。

五脏输者,疗痹法取五脏之输。问曰:疗痹之要,以痛为输,今此乃取五脏之输,何以通之?答曰:有痛之痹,可以痛为输;不痛之痹,若为以痛为输?故知量其所宜,以取其当,是医之意也。疗六腑之痹,当取其合,良以脏腑输合,皆有脏腑脉气所发,故伺而诛之。

平按:“各治其遇”《素问》作“各随其过”,《甲乙》作“各治其过”,袁刻“遇”作“道”。

问曰:营卫之气,亦合人痹乎?

此问营卫二气,何者与三气合为痹也?

平按:《素问》、《甲乙》“合”作“令”。

答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之下,贯五脏,络六腑。

营卫血气循经脉而行,贯于五脏,调和精神,络于六腑,洒陈和气,陈,起也,故与三气而合①以为痹也。但十二经脏脉贯脏络腑,腑脉贯腑络脏,皆为营气,何因此所言于营气唯贯于脏但络于腑?然此所言,但举一边,脏腑之脉贯络是同之也。

平按:“之下”《素问》、《甲乙》作“上下”。注“十二经脏脉”,“脉”字袁刻误作“腑”。

①“而”字,人卫本注曰:观日抄本乃是旁注,详文义亦不当有,兹删去。编者注:查仁和寺本,“而”字为杨注之文,非旁注。考其文义,似与下“合”字误倒。

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慻疾滑利,其不能入于脉,故循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熏于胃募,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疾,顺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风气合,故不为痹。黄帝曰:善。

卫之水谷悍气,其性利疾,走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胃募,故能散于胸腹。壅之则生痈疽之病,通之无疾,是以不与三气合而为痹也。

平按:《素问》、《甲乙》“皮肤之内”作“皮肤之中”;“胃募”作“肓①膜”;“则疾”作“则病”。《甲乙》“慻”作“剽”;“散于胸腹”作“聚于胸腹”,注云:“《素问》作散。”

①“肓”,萧本误作“盲”。今据《灵枢》、《甲乙》改。

问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者,其故何也?

三气为痹之状,凡有其七,故请解之。

答曰:痛者,其寒气多,有衣寒,故为痛。

内受寒气既多,复衣单生寒,内外有寒,故痹有痛。

平按:《素问》、《甲乙》“有衣寒,故为痛”作“有寒故痛”。

其不仁者,其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疏而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

仁者,亲也,觉也。营卫及经络之气疏涩,不营皮肤,神不至于皮肤之中,故皮肤不觉痛痒,名曰不仁。所感阳热气少,阴寒气多,与先所病相益,故痹为寒也。

平按:《素问》、《甲乙》“其不仁者”作“其不痛不仁者”。“疏而不痛”《甲乙》作“故不痛”,《素问》作“故不通”,新校正云:“《甲乙经》不通作不痛。详《甲乙经》此条论不痛与不仁两事,后言不痛,是再明不痛之为重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所感阳热气多,阴寒气少,阴阳二气相逢相击,阳盛为病,故为痹热也。

平按:“遭”《甲乙》作“乘”。

其多寒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其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寒汗出濡。

所感阳气少,湿与寒气相感,故寒而汗濡衣湿也。

平按:“其多寒汗”,《甲乙》“汗”下有“出”字,《素问》“汗”上无“寒”字。“逢湿甚”,《甲乙》“甚”作“胜”。“故寒汗出濡”,《素问》无“寒”字。

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三气合而为病称痹,而有不痛者,其故何也?

曰: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涘而不流,在筋屈不伸,在肉则不知,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湿则纵。黄帝曰:善。

三气为痹,所在有五,一人具此五者为痹。其痹不痛,此为不痛之痹。有云痹者痛者,未为解痹者也。不知者,不觉不仁也。

平按:《甲乙》、《素问》“涘”作“凝”;“不知”作“不仁”。《素问》“则急”作“则虫”;“逢湿”作“逢热”。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之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

夫周痹者,邪居分肉之间,令正气循身不周,邪与周为痹,故称周痹。今帝之意,言其痹痛,循行上下,移徙往来,无处不至,名为周痹。岐伯之意,言于此痹行于众处,可为众痹,非周痹也。间不及下针者,痹痛之中,未及下针,其痛已移也。

平按:注“循行上下”别本作“循形上下”。

岐伯对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

言众痹在身左右之处,更身而发,不能周身,故曰众痹。居起,动静也。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然众痹在身,所居不移,但痛有休发,故其痛虽止,必须刺其痛休之处□令不起也。

平按:注“令”上一字原缺左方,右方剩“彡”字,袁刻作三,恐误,谨空一格。

黄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血脉之中,随脉以上,循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言周痹之状,痹在血脉之中,循脉上下,不能在其左右不移其处,但以壅其真气,使营身不周,故名周痹也。

平按:“循脉以下”《灵枢》作“随脉以下”。

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刺周痹之法,观痹从上自②下,当先刺向下之前,使其不得进而下也;然后刺其痹后,使气泄脱也。有痹从下上者,准前可知也。

平按:“遏”《灵枢》作“过”,注云:“亦作遏。”《甲乙》作“通”,注云:“一作遏。”

②“自”,人卫本注曰:疑当作“至”。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此问周痹之所由,并问周痹名之所起也。

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排分肉而裂分也,分裂则痛,

三气以为周痹,循脉而行,至分肉之间,气聚排迫分肉,肉裂而为痛也。

平按:《灵枢》、《甲乙》“而裂分”作“而分裂”。

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则如是。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

痹痛引神,即神归痛,神痛不已,故热气集而痛解,此处痛解厥已,即余处痛生,周痹休发,如是以为休起也。

平按:“发”下,《灵枢》、《甲乙》重一“发”字。注“痛生”,袁刻“痛”误作“病”。

此①内不在脏,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以下解周痹名也。

平按:《灵枢》、《甲乙》“外”上有“而”字。“命曰”《甲乙》作“名曰”。

①“此”,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岐伯曰”三字。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

六经,三阴三阳也。切循痹病之下六经虚实,一也。

平按:“下之六经”《甲乙》作“上下之大经”。

及大络之血而结不通,

切循十五大络,知其通塞,二也。

平按:《灵枢》、《甲乙》“而结不通”作“结而不通”。

及虚而脉陷空者,调之,熨而通其瘈紧,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以得其意矣,又得其事也。

又循其脉,知其虚陷者,三也。然后设以熨法,用微熨之,令其调适,又以导引瘈紧,转引令其气行,方始刺之,此为疗瘈之要也,紧急瘈牵令缓也。

平按:《灵枢》、《甲乙》“调”上有“而”字;“通”下有“之”字。“瘈紧”《灵枢》作“瘈坚”,《甲乙》“紧”下有“者”字。

人九者,经络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得其事者,谓得之人法于九野,经络阴阳之病也。

平按:《灵枢》“九”上无“人”字。

问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也,厚衣不能温也,然不冻栗,此为何病?

人身体冷而不觉寒,其病难知,故须问也。

平按:《素问》“热”、“温”下均无“也”字;“此为”作“是为”,《甲乙》同。

答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主骨,故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

素,先也。其人肾气先胜,足太阳肾腑又衰,肾脂枯竭,不能润长,以其一肾脏腑之水,与心、肝二阳同在一身,为阳所击,一水不胜二阳,故反为寒,至于骨髓,衣、火不能温也。

平按:“而主骨”《素问》作“而生于骨”。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上二火,故不能冻栗者,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

虽寒至骨,二阳犹胜,故不觉寒栗,遂为骨痹之病,是人当为骨节拘挛也。一本“挛”为“变”,人有此病,必节操变改也。

平按:“上二火”《甲乙》作“上下火”,《素问》无“上”字。

问曰:人之肉苛者何也?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病也?答曰:营气虚,卫气实。卫气虚则不仁而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苛也,人身与志不相有也,曰死。

苛,音柯,有本为“苟”,皆不仁之甚也。故虽衣絮温覆,犹尚不仁者,谓之苛也。故知近衣絮温覆即知觉者,为不仁也。营虚卫实,气至知觉,故犹仁也。若营实卫虚者,肉不仁也。若营卫俱虚,则不仁之甚,故肉同苛。如,同也。所以身肉不仁甚者,与神不能相得,故致死也。

平按:《素问》“卫气虚则不仁而不用”作“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肉如苛也”作“肉如故也”;“有”下有“也”字。《甲乙经》“曰死”作“三十日死”。

风痹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汤入腹中,胀胫淫泺,烦心头痛,时欧时惋,眩以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

人病风痹之病,又有此十二状者,不出三年死也。

平按:“风痹淫病”,《灵枢》“病”上有“泺”字。“汤入腹中”《灵枢》、《甲乙》作“入汤中”。“胀胫”《灵枢》作“股胫”,

《甲乙》作“肢胫”。“时欧时惋”《灵枢》作“时呕时悗”,《甲乙》作“时呕时闷”。“喜恐”《甲乙》作“喜怒”。《灵枢》无“不乐”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