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汉语词典>头伏的分词解释
tóu

头伏

头伏读音为 tóu fú。意思是: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三伏之一;见“初伏”

繁体頭伏

拼音tóu fú

注音ㄊㄡˊ ㄈㄨˊ

反义词三伏 末伏 

词语分解

头伏tóu fú
词语解释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the fir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三伏之一;见“初伏”
分词解释
庚日:
用干支来纪日时,有天干第七位‘庚’字的日子。夏至三庚数伏,就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
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在黄道上经过90°夏至105°的一段时间。约15.7天,为每年6月21日(或22日)至7月7日(或8日)。狭义上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90°的时刻,即6月21日(或22日)。黄道上经90°的点又称“夏至点”。此日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其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进入夏至,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害也迅速滋生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
三伏:
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初伏一般在7月12日至22日之间;中伏在7月23日至8月1日之间;末伏在8月8日至18日之间。初伏和中伏各固定为十天,末伏视交伏早晚,十天或二十天不等。
初伏:
即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或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十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