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汉语词典>三通的分词解释
sāntòng

三通

三通读音为 sān tòng。意思是: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

拼音sān tòng

注音ㄙㄢ ㄊㄨㄙˋ

词语分解

三通sān tōng
词典解释
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
(1) [tee]∶有横向出口的短管,用于连接与该管成直角的管道
(2) [three-way pipe]∶以45°从主直管分出的支管,即Y形接管头
分词解释
通典:
书名。中国现存最早的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唐代杜佑著。二百卷。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肃宗、代宗时。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内容以唐代最为详尽。
郑樵:
郑樵(1104-1162)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一生勤于著述,撰有纪传体通史《通志》,提出“会通”的思想,主张修通史,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重视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
通志:
书名。南宋郑樵著。二百卷。综合历代历史资料写成的通史。上自三皇、下至隋唐。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其中二十“略”为本书精华。
文献通考:
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著。三百四十八卷。记载上古到南宋宁宗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体例仿杜佑《通典》,但分类更细,计有田赋、钱币、户口等二十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