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汉语词典>贞观之治在词典中的解释
zhēnguānzhīzhì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读音为 zhēn guān zhī zhì。意思是:唐太宗即位之后,以亡隋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繁体貞觀之治

拼音zhēn guān zhī zhì

注音ㄓㄣ ㄍㄨㄢˋ ㄓㄧ ㄓㄧˋ

词语解释

  • 唐太宗即位之后,以亡隋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网络解释

    •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下的治世)
      1.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2.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3.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