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汉语词典>后七子在词典中的解释
hòu

后七子

后七子读音为 hòu qī zǐ。意思是:明代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承前七子复古的文学主张,结社宣传,相互标榜,使拟古的声势更盛。

繁体後七子

拼音hòu qī zǐ

注音ㄏㄡˋ ㄑㄧ ㄗㄧˇ

词语解释

  • 嘉靖隆庆年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的合称。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拟古主张,故称。

    网络解释

    • 后七子
      1.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2.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
      3. 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