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汉语词典>三司在词典中的解释
sān

三司

三司读音为 sān sī。意思是:各代所指不同。①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②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③唐代后期至宋代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统管国家财政,后废。④金代称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后废。⑤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⑥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拼音sān sī

注音ㄙㄢ ㄙ

词语解释

  • 指三公。
    1.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1.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1. 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
          1.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网络解释

            • 三司
              1. 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词语用法